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1 世纪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的影响。虽然,在1999 年即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召开了日内瓦“世界减灾大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及声明,但笔者认为,同近十年兴起的环境保护科学与管理相比,中国在灾害及事故的预测预报、规划战略、科技管理、文化教育诸方面尚有不少差距。为此,就其重要方面作一论述,并对国家“十五”计划未纳入安全减灾目标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科技界、决策管理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最近,中国石化总公司在一次会议上部署了在全系统开展“减灾十年”活动,以实现在自然变异的极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保证安全生产。 进行这项活动,是根据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169号决议确定的。该决议把自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称“国际减灾十年”)。1989年4月,我国国务院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其宗旨是贯彻执行国家防灾救灾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积极开展减灾活动,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我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水平,减轻自然…  相似文献   

3.
《安全与健康》2023,(12):4-5
<正>11月16日,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召开。论坛期间举行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理事会首次会议,正式宣布合作机制成立,31个应急管理部门和国际组织加入,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当选首任理事会主席,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徐加爱当选秘书长,国家减灾委员会原秘书长郑国光当选咨询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随着2000年的结束,已完成了它的使命。 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8年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曾专门讨论了国际减灾十年未来的战略以及国际减灾十年最后阶段工作和减灾工作向21世纪过渡的问题。认为,国际减灾十年只是21世纪持续减灾的跳板。因此,国际减灾十年以后减灾事业继续发展的过渡体制,将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1999年7月5—9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国际活动论坛,对国际减灾的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今后的减灾进行了展望。会议通过了《日内瓦减灾宣言》…  相似文献   

5.
国外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重视城市防灾减灾问题,但作为—个较系统的专题研究始于1989年以后的国际减灾活动。1994年5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上,对国际减灾十年进行了中期回顾,横滨战略和行动计划在确认和加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即在减灾自然灾害的同时,要减轻技术与环境灾害对城市引起的损失及动荡。1994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届联大人类居住大会上,也强调了“对所有人都适合的避难所”及“都  相似文献   

6.
<正>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决定,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以适合"十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该国际日。"减灾十年"结束后,联合国大会决定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  相似文献   

7.
1975年,瑞典的Falkoping社区开始实施伤害预防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1982年,瑞典的Lidkoping社区开始推行安全社区计划,拉开了世界各国创建“国际安全社区”的序幕。2006年3月,山东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被命名为中国内地第1个“国际安全社区”。从此,“国际安全社区”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8.
国外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重视城市防灾减灾问题,但作为一个较系统的专题研究始于1989年以后的国际减灾活动.1994年5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上,对国际减灾十年进行了中期回顾,横滨战略和行动计划在确认和加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即在减灾自然灾害的同时,要减轻技术与环境灾害对城市引起的损失及动荡.  相似文献   

9.
每年的雷雨季节是雷电高峰期。雷电不仅会击毙人畜,劈裂树木电杆,破坏建筑物和工农业设施,还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雷电火灾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电的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的影响,虽然在1999年即联全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召开发了日内瓦“世界减灾大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的明,但笔者认为,同近十年兴起的环境保护科学与管理相比,中国在灾害及事故反方面尚有不少差距。  相似文献   

11.
<正>2月15日,应急管理部在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首次协调人会议,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出席并致辞,副部长徐加爱出席。王祥喜指出,中国应急管理部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等国际倡议,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是促进各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跨时代宏伟构想,更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契机。“一带一路”战略涉及范围达65个国家,其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强烈和致命的。对“一带一路”所经区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呈现出逐年上升、以洪涝和地震灾害最为显著的趋势;东亚地区的地震和洪涝灾害,中亚、西亚地区的干旱灾害,中东欧地区的高温及洪涝灾害都显示出地区性的主要灾害影响特征;灾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一带一路”所经地带的自然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成“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安全展开有着学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即将到来,“十五”计划是中国实现第三阶段战略目标的计划,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第一个计划。近来国家计委正组织专家对“十五”规划涉及“劳动力供求失衡及老龄化社会”、“贸易结构调整引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重审综合国力”;“政府的社会角色作用要有调整”;“重视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等问题认真研讨。笔者作为一名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愿围绕“十五”规划所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介绍有关深化安全减灾规划的战略问题,以期引起决策界关注。一、20世纪“国际减灾十年”给国人留下的经验回眸二十世纪世界…  相似文献   

14.
2021年3月3日,亚洲备灾中心第二届理事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9个创始成员国代表与会。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负责人率团出席线上会议,我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代表处派员线下参会。会议进行了理事会轮值主席交接,通报了近2年工作开展情况,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并审议了行政和财务改革等问题。会议还确定了《亚洲备灾中心发展战略2030》初步框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15.
虽然灾害的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科技进程,它源于联合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统一行动。1987年12月联大42届大会形成了169号决议,定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为开展“国际减灾十年”行动,具体目标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防灾、抗灾的根本能力。1989年第44届联大又作出决定在每年的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开展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国际减灾日”。作为国际社会对城市的关注及对于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在1996年“城市化灾害”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中得到明确的和强化。联合国强调,任何城市的发展都应…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2日,国际领先的主板生产厂商技嘉科技在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举办了“嘉眼通安天下——技嘉科技Digital Security Surveillance新品战略结盟发布会”。在会上,技嘉科技全球通路总经理江国祥先生、Intel公司亚太区通信市场总监程宇梁先生、顺威国际营运长庞宗璧先生共同宣布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本着“结盟共赢,安天下”的理念,在国内市场首次推出安防主板——“嘉眼通”。技嘉科技、Intel、顺威国际三强联手,吹响进军安防监控领域的号角。  相似文献   

17.
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以下简称“世界大会”)是职业安全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活动之一,由世界各国的主办方与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每3年联合举办一次。世界大会通过分享职业安全的新技术、新信息以及预防职业病的经验和知识,来推进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为防范工伤、保护工人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国际消除童工劳动计划”(IPEO)和消除最恶劣形式童工劳动的第182号公约在2001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突出亮点。在这一年中,IPEC计划继续扩大,包括了近100个伙伴国,同时对182号公约的批准次数突破了100次大关。现在我们在这场全球运动中处于什么阶段呢?  相似文献   

19.
第1讲:城市减灾的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灾害的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科技进程,它源于联合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统一行动。1987年12月联大42届大会 形成了169号决议,定于20世纪90年代在 全球范围为开展、国际减灾十年”行动,具体目标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防灾、抗灾的根本能力。1989年第44岂联大又作出决定在每年的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开展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国际减灾日”。作为国际社会对城市的关注及对于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在1996年“城市化灾害”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中得到明确的和强化。联合国强调,任何城市的发展都应自觉 关注到城市化过程中的灾害趋势,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防范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质量及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伴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99年7月5日-7月9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它通过了《日内瓦战略》这一国际减灾的21世纪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认识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的合作与主题态势,利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集了3 158篇汶川地震研究论文,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采用关键词词频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热点、主题类团和新兴主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汶川地震的研究从2008—2009年开始显著增长,之后保持平稳;我国产出量第一,且在汶川地震研究合作中处于国家/地区的核心,与美国、日本和英格兰合作密切;机构层面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位于核心位置;徐锡伟和黄润秋是汶川地震研究中的代表作者;国际汶川地震热点主题涉及了滑坡、泥石流、芦山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方面,并围绕高频关键词形成了“地震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PTSD)”、“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汶川地震中应用”、“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和数值分析”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和芦山地震”4大主题聚类,其中“地震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PTSD)”和“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和芦山地震”是目前活跃的主题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