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明岗 《生态环境》2001,10(2):111-114
对不同浓度KCl和不同pH下,3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Cl-吸附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Cl-吸附量随平衡Cl-浓度C(e)增加而增大,恒电荷土壤呈线性,可变电荷土壤在添加Cl-0.5~5.0mmol/L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一浓度下的Cl-吸附量及其随浓度增加的速率均为砖红壤>红壤>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与这些土壤所带正电荷量顺序相一致。Langmuir方程K值较小且几种土壤差异不大。恒电荷土壤对Cl-的吸附量很小,在浓度较低时常出现负吸附,其吸附机理可能更多的是与K+吸附时的同时吸附。7种土壤Cl-吸附量均随pH增加而降低,但降低强度可变电荷土壤远大于恒电荷土壤。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铝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仁扣  姜军 《生态环境》2005,14(2):253-256
通过吸附性铝的解吸实验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三种可变电荷土壤(2种砖红壤和1种赤红壤)吸附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等带有3个及3个以上活性官能团的有机酸在低pH条件下可以通过形成土壤一有机酸一铝三元表面络合物和增加土壤的表面负电荷两种机制显著增加土壤对铝离子的吸附量,但以前一种影响机制为主。乳酸、水杨酸、草酸和丙二酸等带有2个活性官能团的有机酸仅通过改变土壤的表面负电荷影响铝的吸附。土壤氧化铁是土壤吸附有机酸的主要载体,当用化学方法将土壤中的氧化铁除去后,有机酸对铝吸附的影响变小。在pH5.0时有机酸主要通过形成可溶性有机铝络合物减小土壤对铝的吸附,但有机酸的存在增加了Al^3 在吸附性铝中所占的比例,导致铝的解吸率增加。土壤中大量氧化铁的存在使其即使在低pH下也能对铝离子发生专性吸附,导致吸附性铝的解吸率减小。  相似文献   

3.
可变电荷土壤对水体中磷酸根的吸附去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一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4种可变电荷土壤对磷的吸附容量,结果表明可变电荷土壤对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4种土壤对磷吸附鲢的大小顺序为昆明砖红壤>柳州红壤≈徐闻砖红壤>鹰潭红壤,与土壤游离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大小顺序一致.说明土壤铁、铝氧化物对磷酸根吸附有重要贡献.被土壤吸附的磷酸根在NO-3体系中的解吸量很小,一般不超过吸附量的10%,但在柠檬酸体系中磷酸根的解吸量量著增加,说明磷酸根主要通过非静电吸附机制被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根据淋溶试验结果,昆明砖红壤、柳州红壤、徐闻砖红壤和江西红壤对磷的吸附量分别可达1 792、1 536、1 408和1 280 mg·kg-1,说明富铁可变电荷土壤可以用作水体中磷的有效吸附剂.从土柱淋溶试验获得的吸附量大于一次平衡试验所得值,说明由于磷吸附慢反应的贡献,磷的吸附量随平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徐仁扣  蔡红涛  肖双成  王强盛 《生态环境》2004,13(4):542-543,552
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CrO4^2-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钾的影响,用火焰光度法测定平衡溶液中的钾,根据差减法计算土壤对钾的吸附量。结果表明,加入铬酸根能增加土壤对钾的吸附量。铬酸根对钾吸附的影响程度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和土壤对铬酸根的吸附量的大小有关。砖红壤游离氧化铁含量高于红壤,它对铬酸根的吸附量也大于红壤,因此,铬酸根对砖红壤吸附钾的影响程度大于红壤。CrO4^2-主要通过自身的吸附增加土壤的表面净负电荷,并从而增加土壤对钾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浓度KCL和不同pH下,3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CI-吸附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CI-吸附量随平衡 CI-浓度 C(e)增加而增大,恒电荷土壤呈线性,可变电荷土壤在添加 CI- 0.5-5.0 mmol/L.下,符合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一浓度下的CI-吸附量及其随浓度增加的速率均为砖红壤>红壤>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与这些土壤所带正电荷量顺序相一致。Langmuir方程K值较小且几种土壤差异不大。恒电荷土壤对CI-的吸附量很小,在浓度较低时常出现负吸附,其吸附机理可能更多的是与K+吸附时的同时吸附。7种土壤CI-吸附量均随pH增加而降低,但降低强度可变电荷土壤远大于恒电荷土壤。  相似文献   

6.
苄嘧磺隆在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典型可变电荷土壤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bensulfuron-methyl,BSM)的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及pH对土壤吸附苄嘧磺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吸附苄嘧磺隆的量随着苄嘧磺隆的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随溶液pH的升高逐渐减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影响其吸附苄嘧磺隆的量。用Langmuir、Freundlich、Dubinin-Redushkerich等方程对供试土样吸附BSM的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比较发现土壤吸附苄嘧磺隆的等温曲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动力学研究显示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拟合供试土壤的动力学特性,苄嘧磺隆在红壤中较早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7.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Zn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Zn吸附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表观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流入液pH5.5时zn的吸附量为2.81、2.72和1.83 mmol·kg-1;pH3.3时为1.0、0.38和0.12 mmol·kg-1.用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值,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三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在Zn吸附过程中,pH5.5时,三种土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当原液pH值为4.3、3.8和3.3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砖红壤上快速消耗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质子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质子.  相似文献   

8.
砷酸根在可变电荷土壤颗粒表面的配位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砷在3种可变电荷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对土壤胶体Zeta电位的影响及砷酸根吸附过程中羟基的释放特征.在酸性条件下,土壤胶体吸附砷酸根后土壤表面的负电荷增加,Zeta电位下降.这说明砷酸根在土壤颗粒表面发生了专性吸附,吸附的砷酸根离子进入土壤胶体双电层的紧密层中.亚砷酸根吸附对土壤胶体Zeta电位的影响很小,说明它在土壤颗粒表面主要通过形成外圈型表面络合物而发生非专性吸附.砷酸根在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过程中有羟基释放,说明砷酸根与表面羟基发生了配位交换反应.羟基释放量随砷酸根加入量的增加和pH值的升高而增加.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砷酸根吸附量和羟基释放量随时间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开始的20min内,二者均随时间迅速增加,随后变化较小.羟基释放量与砷酸根吸附量的摩尔比也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羟基释放反应滞后于砷酸根吸附反应.土壤体系中羟基释放量与砷酸根吸附量的摩尔比小于针铁矿体系,说明除铁铝氧化物外,土壤的其它固相组分也参与了对砷的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9.
离子强度对恒电荷土壤胶体吸附Cu2+和Pb2+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化学》2001,20(6):566-571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离子强度、表面电位对恒电荷土壤胶体吸附Cu2+和Pb2+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越小,表面电位越高,土壤胶体对Cu2+和Pb2+的吸附量越大.在离子强度小于1.0mol*kg-1范围内,土壤胶体对Cu2+和Pb2+的吸附包括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离子强度大于1.0mol*kg-1以后,土壤胶体对Cu2+和Pb2+的吸附受专性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进入土壤后会发生一系列环境行为,造成环境污染。该文梳理了土壤中抗生素的来源、污染现状和环境行为,系统总结抗生素的官能团和分子结构以及土壤的类型、pH、共存离子和有机质影响抗生素在土壤中吸附的基本规律以及作用机制。土壤中抗生素主要来源于畜牧和医疗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有四环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通过生物蓄积和吸附作用残留在土壤中,诱导抗性基因产生或与其他污染物交叉污染造成生态风险。具有羟基、羧基、胺基等可电离基团和不同分子结构的抗生素,存在不同酸解离常数,通过H键作用、π–π相互作用、金属离子络合作用、去质子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换等机制被土壤吸附;颗粒细小,质地细腻,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的土壤会暴露更多吸附位点,更容易吸附抗生素;土壤存在可变电荷,土壤电荷与抗生素的价态相同会抑制抗生素吸附,反之则促进;有机质通过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增强抗生素吸附,或与抗生素竞争土壤吸附位点抑制抗生素吸附;Al3+、Fe3+等酸性金属离子,作为抗生素与土壤颗粒联结的桥梁促进抗生素吸附;K+、Na+、Ca...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砷和镉同时存在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目前对砷酸根与Cd(II)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协同作用的机制还了解不多。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288 K和308 K温度条件下Cd(II)在昆明砖红壤表面的吸附动力学,比较了加入砷酸根对Cd(II)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加As(V)和升高温度均不仅增加Cd(II)的吸附量,而且提高了吸附反应的速率。Cd(II)在砖红壤表面的吸附反应进行的特别快,几乎在30 min内达到准平衡,假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拟合30 min内的吸附动力学数据(r2>0.999 5)。从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得到的活化能的结果表明,加As(V)显著降低了Cd(II)吸附反应的活化能,这是As(V)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II)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阿维菌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研究了阿维菌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吸附等温线均为直线,说明吸附可能与其在土壤有机质中的分配作用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阿维菌素土壤吸附的最重要因子,吸附系数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阿维菌素有机质吸附常数平均值为2 369.185,吸附自由能为17.25~20.59 kJ.mol-1;降低水土比可以增加阿维菌素在腐殖酸和土壤中的吸附。  相似文献   

13.
溶液pH对红壤吸持磷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铭  刘更另 《环境化学》1995,14(4):306-310
本文研究了湘南红壤对磷酸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通常pH范围内,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对H2P04^-的吸附等温式以Langmuir方程式最好;而且吸附量远远大于旱地红壤。当介质pH很低时,红壤磷酸盐吸附量随pH的升高而增加,至pH2.9附近时出现最大吸附值,然后随介质pH的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少。说明磷酸盐最大吸附pH的产生是由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及水解、土壤电荷零点及磷酸盐水解常数等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3种污灌土壤镉最大吸附容量的推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土壤对重金属的最大吸附容量对加强土壤环境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阳离子交换量、平衡吸附方程和实验实测法推求了北京地区3种污灌土壤对重金属镉的最大吸附容量.由阳离子交换量(CEC)推求的北野厂、衙门口和永乐店3种污灌土壤对镉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822、4148和4721mg·kg-1;由单表面Langmuir方程推求的3种污灌土壤对镉的最大吸附容量均为5000mg·kg-1,由传统双表面Langmuir方程推求的3种土壤对镉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7040、6950和6994mg·kg-1,由双表面Langmuir方程的Sposito方法推求的3种污灌土壤对镉的最大吸附容量均为6200mg·kg-1;恒温25℃条件下,上述3种污灌土壤对镉的单分子层最大吸附容量实测值分别为5700、5600和5600mg·kg-1,多分子层最大吸附容量实测值分别为9000、8000和8120mg·kg-1.比较而言,双表面Langmuir方程是目前推求污灌土壤对镉最大吸附容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