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实验室试验和ANSYS数值仿真法开展安全帽降温改性材料最佳配比的实验,并以石家庄季节气候条件模拟分析了季节特征温度和风速对安全帽降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PET涂料和新型纳米隔热涂料质量比为1∶3时,降温幅度最大,为11.6℃;(2)普通安全帽与改性安全帽的温度云图均随着远离帽顶区域呈现出“层状分布”的降低趋势,且外界环境温度越高,改性安全帽降温效果越好;(3)当风速低于5 m/s时,改性安全帽降温效果显著,降温1.4~3.2℃;随着风速的增大,太阳辐射吸收率急剧减小,安全帽热传递方式基本只存在与环境的对流换热,2种安全帽的降温效果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了输氢管道的安全建设与运营,基于计算流体力学FLACS软件,模拟了埋地输氢管道在半受限空间内的泄漏爆炸事故后果,探讨了泄漏孔径、泄漏时长、输氢压力和环境风速对爆炸事故后果的影响规律,并得出相应的危险区域。结果表明:泄漏孔径、输氢压力和最大爆炸超压均与危险区域呈正相关关系,泄漏时长对事故后果几乎无影响;随着输氢压力的增大,危险区域受建筑物和风速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建筑物附近形成了狭长的危险区域带;最大爆炸超压和危险区域随环境风速的增大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三硝基甲苯 概念三硝基甲苯俗称黄色炸药,又简称TNT,为黄色液体或结晶,不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乙醚,易溶于氯仿、苯、甲苯、丙酮。  相似文献   

4.
甲苯的危害     
<正>甲苯是无色澄清液体,有苯样气味,有强折光性,能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和冰乙酸混溶,极微溶于水,相对密度0.866,凝固点-95℃,沸点110.6℃,折光率1.4967,闪点(闭杯)4.4℃,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7.0%(体积)。甲苯大量用作溶剂和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也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但与同时从煤和石油得到的苯和二甲苯相比,目前的产量相对过剩,因此相当数量的甲苯用于脱烷基制苯或岐化制二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现有液体蔓延和蒸发模型的不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建立了动态液池蒸发模型.在详细分析液池蔓延和蒸发过程的基础上,结合苯的泄漏,利用新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苯的蔓延和蒸发进行了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昕哲 《安全》2003,24(2):18-18
在生产、使用、贮存易燃、可燃液体时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废液,这些废液排入下水道或江河中都是非常危险的,其主要危险性有: 1.对于易燃液体如丙酮、苯、甲苯、汽油、甲醇、乙醇等排入下水道,那么在下水道系统就会充满这种易燃液体的蒸气,随积聚浓度的增多,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火源就可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7.
飞机风速管是测量飞行速度和高度的重要设备,对其进行防冰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结冰条件下风速管的表面温度计算是其防冰研究中很重要的方面。笔者在给定加热功率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和传热学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风速管的表面温度。通过对空气流场、过冷水滴运动轨迹的计算和能量方程的求解,得到了多种状态下的风速管表面温度。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到结论:在给定加热功率下,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表面不会有结冰危险。加热后的表面温度场在几何变化处的变化较大。在飞行高度和大气温度一定时,表面温度随飞行速度的增大而升高。大气温度对风速管表面温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体、系统热平衡方程,对穿着有冷却系统屏蔽服的人体模型进行传热数值研究。通过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建立人体热学过程的仿真分析模型,分析环境变量(环境温度、空气流速、服装热阻)和个人变量(新陈代谢率)对温度的影响机制,得到不同的控制变量对人体冷却系统内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和新陈代谢率的增大,冷却系统可以使内表面的温度在人体舒适区附近,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风扇风速的增大和服装热阻的减小可以降低内表面温度。可见综合考虑相变材料和微型风扇的协同配合,可有效通过汗液的蒸发降低高温条件下的人体温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目前用于定量预测LNG储罐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后果的三种主要计算模型,并基于ALO-HA软件对LNG储罐泄漏导致的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进行了定量评估,深入分析了风速、泄漏部位对LNG储罐泄漏事故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蒸汽云爆炸模型条件下,可燃区域和爆炸冲击波伤害区域随风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风速为7 m/s时达到最大值;随泄漏点与储罐底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②在池火模型条件下,热辐射伤害区域随风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风速为10 m/s时达到最大值;随泄漏点与储罐底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风速使该区域向下风向方向偏移,且偏移程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加;③在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模型条件下,风速和泄漏源位置变化对热辐射伤害区域形状和面积定量计算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柴油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小尺度油罐火实验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有风条件下不同液位深度和罐顶开口宽度的小尺度油罐火火焰倾角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火焰倾角随风速的增加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稳。在相同的罐顶开口宽度和风速条件下,火焰倾角随着液位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火焰微元在油罐开口处的速度随着液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风速对火焰倾角的影响显著减小。当风速和液位深度一定时,质量损失速率随罐顶开口宽度的增大而增大,火焰倾角随着罐顶开口宽度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环境风作用下逆向双点火源聚氨酯泡沫火蔓延及融合行为,开展多组对照实验并从材料传热机理角度分析侧向风速对火蔓延行为中火羽流形态、质量损失和辐射热流场等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与上述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风效应使火焰被拉长且敷贴于预热区表面,增大预热区面积和热反馈;侧向风速的增加对FPU板材质量损失的影响逐渐弱化,且板材的熔滴率与风速呈正相关;无论侧向风是否存在,两侧逆向火焰融合后均达到整个蔓延过程中的峰值温度;风速的存在限制了火焰温度与辐射热通量峰值,也缩短了温度和辐射峰值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涡模拟(LES)技术,对不同风速下的火旋风进行数值模拟。运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研究不同风速下火旋风的中心漂移角速度的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中心漂移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遵循某3次方多项式变化趋势,发现存在某一临界风速(3.18m/s)对火旋风中心漂移角速度的变化速率有较大影响。同时,对热量释放率及火焰温度场进行分析,认为随风速的增加,热量释放率逐渐增加且波动逐渐减小,火焰温度场分布梯度逐渐增加,高温区分布呈现连续纺锤面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13.
巷道围岩温度分布及调热圈半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析了巷道壁面水分蒸发情况下通风时间、岩石的热物理性质、巷道几何尺寸、巷道风流与围岩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壁面湿度系数与风流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围岩温度分布及调热圈半径的影响。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 ,围岩冷却范围逐渐向围岩内部推移 ,推移速度逐渐降低 ;巷道壁面水分蒸发和风流相对湿度对靠近壁面处围岩温度分布影响很大 ,但对深部围岩温度分布的影响逐渐变小 ,所以对调热圈半径的影响很小 ;岩石导温系数对调热圈半径及其内部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巷道壁面风流与围岩的换热系数和巷道的几何尺寸对巷道围岩的冷却范围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14.
高温热表面油液蒸发的时变性热质传递模型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温热表面油液蒸发热质传递过程的时变性,考虑这一过程中的对流传质传热,建立了热环境作用下油液蒸发的热质传递模型方程,通过无量纲变换,求得空间浓度分布和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庚烷为试验对象,对高温热表面油液蒸发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与实验表明:庚烷蒸发过程中,刘易斯数大于1,传热速率大于传质速率;蒸发导致的质量损失与时间平方根的成正比,与液面的面积成正比,且与质量扩散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饱和蒸气浓度越大,蒸发速率也越大。油液蒸发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围岩散热计算及壁面水分蒸发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笔者采用湿度系数法对壁面水分蒸发进行了处理,对计算壁面处饱和空气含湿量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将饱和空气含湿量与温度的关系拟合为二次曲线;建立了在考虑壁面水分蒸发情况下解算巷道围岩温度场分布及围岩向风流的散热量的数学方程,并采用异步长有限差分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求解;解算出巷道壁面水分蒸发情况下围岩温度分布、壁面温度和围岩散热量的变化规律;并与将饱和空气含湿量与温度的关系拟合为线型关系曲线时的解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将饱和空气含湿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拟合为线性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通风时间越长,湿度系数越大,风流相对湿度越小,拟合为线性时计算出来的壁面温度和围岩散热量的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处理厂放空火炬影响分析与模拟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天然气处理厂的地理和气象条件,提出需要进行危险性评估的4种工况;采用喷射扩散模式计算喷射火焰的热辐射,模拟不同工况下,风速不同时的热辐射强度曲线;采用高斯三维模型计算气体扩散浓度,得出不同工况下,风速不同时气体扩散长度和高度,并对放空火炬紧急工况时不同风速下的气体扩散进行模拟。通过影响分析和模拟,得出该放空火炬在不同风速下,不使人员产生热辐射影响的最小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18.
树冠火对输油站热辐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冠火是森林火灾的一种,在森林的树冠层燃烧和蔓延,主要由地表火在强风作用下引起.树冠火很少发生,约占森林火灾的5%,但其燃烧温度高、热释放速率大、蔓延速度快,对周围物体的破坏性极大.处在森林地区的输油站面临着树冠火带来的潜在风险.火灾产生的热辐射极有可能导致输油站内人员伤亡,设备遭到破坏.通过确定树冠火热释放速率、火灾发生位置及环境参数来设计火灾场景,采用火灾动力学场模拟软件FDS,模拟分析树冠火对输油站的热辐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无法采用地面扑救,防火隔离带是应对树冠火威胁的有效措施;当防火隔离带达到一定间距时,有风条件下与无风条件相比目标物体不会接收到更多的热辐射;防火隔离带设置为坡面形式,可以增加其表面积,从而吸收更多的热辐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建立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三维非稳态计算模型,对不同风速及温度水平下的运行工况进行了对比热分析,并分析了冷凝段直肋厚度对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冷凝段空气出口温度随热管壁温增大而增大,空气和肋片及热管壁面进行对流换热,热管壁温明显高于空气通道出口温度,冷凝段直肋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能使冷凝段的工质冷却成液体并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蒸发段,从而保证蒸汽腔型热管散热器良好的传热性能和等温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不同通风条件对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及引燃特性的影响,进行205 mm带水垫层柴油池火的引燃实验,通过对池火燃料的质量损失速率、火焰高度、温度及热辐射等的监测,分析通风环境中柴油池火的热传递规律。结果表明:当风速为0.5 m/s时,火灾进入旺盛阶段的时间提前,火焰平均温度最高;当风速为1 m/s时,风速的增加导致油池火的质量损失速率增加,位于主火源下风向的待引燃火源获得的热辐射通量增大,火灾旺盛阶段火焰的平均温度降低,火焰高度降低,下风向相邻油盘引燃的时间提前;1 m/s情况下,205 mm带水垫层柴油池火的安全间距需增加到1D以上;通风环境对池火发展及蔓延的影响是显著的,应适当加大下风向可燃物的安全间距,合理选择通风排烟风速,优化火灾应急救援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