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嵌入局域共振单元宽频减振降噪蜂窝夹层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蜂窝夹层结构对中低、低频声波的作用效果较差的问题,近年来将传统蜂窝夹层结构与局域共振机理相结合,开发出了嵌入局域共振单元具有宽频减振降噪能力的新型蜂窝夹层结构。该结构在利用空气介质产生声热转换和粘滞耗散外,同时利用局域共振单元的共振吸声机理对低频声波进行衰减。同时,当在局域共振单元上引入微孔后,其在中、低频段声学性能进一步提高;该微孔薄膜与蜂窝芯密闭腔体将构成亥姆霍兹共振吸声器对低频声波进一步进行吸收。嵌入局域共振单元的蜂窝夹层结构具有优异的宽频声学性能,其在武器装备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微穿孔板结构的吸声效果,将隔声薄膜制作成褶皱结构,加入微穿孔板后空腔中,采用驻波管法进行吸声试验,测试在125 Hz到2 000 Hz的13个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的吸声系数。试验结果显示:单独的隔声薄膜褶皱结构具有一定的吸声能力,褶皱的高度对其吸声能力有一定影响;隔声薄膜褶皱结构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微穿孔板的吸声性能,当褶皱高度为6 cm时,加入褶皱前后,吸声峰值由0.733提高到0.977,吸声带宽由2个(800 Hz~1 250 Hz)提高到5个(400 Hz~1 000 Hz)1/3倍频程中心频率;随着褶皱高度从2 cm提高到6 cm,复合结构的吸声系数显著增加,吸声带宽随之增大,吸声频带朝低频方向移动,当褶皱高度为6 cm时,吸声峰值达到0.977,接近全吸收。试验初步研究了隔声薄膜褶皱对微穿孔板吸声性能的影响特性,为进一步的理论计算与实际应用提供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常用的吸声材料和制品有:超细玻璃棉、岩棉、矿碴棉、卡普隆纤维、聚胺脂泡沫塑料、尼龙、木板等等。其吸声特性均以中、高频为最显著,而对低频噪声效果都很低。但煤矿的许多高噪声动力设备,其噪声频率都是以低、中频噪声为主。根据工程的需要,公司与徐州矿务局大黄山矿合作,共同研制生产“炉渣共振吸声砖”。  相似文献   

4.
夏锴  周敬宣  张英  罗文 《环境工程》2007,25(1):47-48
利用废旧汽车轮胎与水泥穿孔板两种主体材料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吸声屏障,并从实验和理论上证实了该种声屏障在中、低频段吸声性能良好;同时制作成本低廉,便于维护,适合于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降噪需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声学超材料主要有布拉格散射型声子晶体、局域共振型声学超材料等。布拉格散射型声子晶体通常需要其晶格常数与声波波长处于同一数量级时才能产生声波禁带,从而使得其应用领域受限。局域共振型声学超材料利用其共振单元的共振频率与声波频率接近时所产生的耦合作用而消耗声能,其尺寸比作用声波波长降低了2个数量级,从而实现了小尺寸声学超材料对长声波的控制。局域共振声学超材料采用特殊的声学结构单元设计,使其在常规介质中具有一些超常物理特性,如负折射、负质量密度等;其在低频段具有声学禁带,在该禁带频率范围内将阻止声波传递。局域共振声学超材料已发展出了具有谐振特性的声学结构单元、表面附加局域共振单元板结构声学超材料、薄膜型声学超材料等结构形式。局域共振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为低频降噪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研究了丁腈再生的吸声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添加填料对其吸声性能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合成橡胶的吸声性能优于天然橡胶,丁腈再生胶的吸声性能优于三元乙丙再生胶、硅再生胶;丁腈再生胶硫化后其吸声性能下降;当丁腈再生胶吸声件的厚度增加,其低频段吸声性能会提高,但2 500Hz以上高频段的吸声性能则会下降;在中低频段内圆锥结构的丁腈再生胶吸声件的吸声性能提升较为显著,而在高频段外圆锥结构的丁腈再生胶吸声件的吸声性能更为优异;添加发泡剂和蛭石粉对丁腈再生胶的吸声性能都有所改进,但当发泡剂添加量为1.5%、蛭石粉添加量为30%时,对丁腈再生胶吸声性能的改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X593 9701618空压机房的降噪节能综合治理技术/徐德林(南通市环境工程设计所)//污染防治技术/江苏省镇江市环保局一1996,9(3)一168~170 环信X一n 空压机房的噪声频率以低频脉动噪声为主,其噪声源由进气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动力噪声和排气噪声等四个方面组成,噪声成份比较复杂。研究设计了减振、隔声、吸声、消声与通风散热等一整套综合噪声控制设施。治理后,昼夜环境噪声都达到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一类混合区要求。操作室噪声为65dB(A),低于《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该项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降噪节能效果明显。图4…  相似文献   

8.
该项目在微穿孔复合吸声板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阻抗复合思路,在铝纤维板与微穿孔板组成的第一层空腔内填充聚酯纤维,采用模拟仿真和试验研究手段,优化填充材料厚度、背腔厚度以及叠放次序等因子,进一步优化新型阻抗复合吸声材料的低频吸声能力,同时检测其服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全频段吸声能力随聚酯纤维的填充厚度以及背腔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采用铝纤维板前置结构具有更优的低频吸声性能。当聚酯纤维及背腔厚度均为20 cm时,该复合吸声板在以100 Hz和200 Hz为中心频率的1/3倍频带吸声系数不少于0.9,100~2 000 Hz频段综合降噪系数达到0.96,且其服役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舱门结构振动特性对舱室声场特性的影响与控制方法。方法基于声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典型舱门结构的振动声辐射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材料、板厚以及阻尼层对舱门结构声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舱室声学分析模型,分析舱门结构振动对舱室声学环境的影响。结果计算了典型舱门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声辐射特性,舱门结构在固有频率处容易辐射出较大的噪声能量。通过分析舱室典型位置声压频率响应可知,声压峰值频率以舱室模态频率为主,且响应最大值出现在舱门结构频率和舱室模态频率重合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在舱门表面增加约束阻尼层的降噪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舱室噪声。结论舱门结构振动模态频率与舱室声学模态频率的重合产生较大的共鸣噪声。在舱门上增加约束阻尼层是一种简易且有效的舱室噪声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周勃  陈长征  费朝阳 《环境工程》2007,25(1):49-51,55
对某制药厂开启式螺杆压缩机组进行噪声测量和振动分析,根据噪声的分布和特性以及振动频谱诊断出制冷机的运行故障和噪声来源,制定出消除故障和降低噪声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复合吸声结构的参数设计制造隔声装置,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和改善工作环境,为大型机组的故障诊断和噪声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某型飞机ECS系统空气散热器性能试验台管路产生的高温高速排气噪声。方法依据小孔喷注控制噪声理论,设计由4层穿孔板吸声结构组成的复合式小孔消声器。结果经试验测定,噪声声压级降低了35 dB(A)。结论设计的消声器消除了由临界孔板产生的刺耳的高频阻塞噪声,降低了噪声总声压级。降噪效果明显,可为类似管路气流噪声的消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控制主减速器结构声,进一步实现直升机舱内降噪。方法 在主减支撑结构上进行吸振设计,从根源上抑制齿轮振动向机身传播。基于某直升机,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支撑结构/吸振器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结合有限元法建立支撑结构/舱段结构/声场的声振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该技术的中高频减振和降噪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吸振频率、质量和阻尼对支撑结构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某直升机的降噪需求,设计得到一组满足需求的样例参数,并开展声振耦合仿真分析。结果 在主减支撑结构上附加总质量为4 kg的吸振器结构,即可实现舱内目标频率降噪超过35 dB。结论 主减支撑结构吸振设计可有效控制舱内中高频主减结构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制氧站噪声综合治理方案.在治理中,根据噪声监测和频谱分析,采用成熟的噪声治理技术,如隔声、吸声和消声等,同时借鉴了近年来噪声治理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防火、防爆和通风,达到了《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中有关消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消声,吸声,隔声和隔振等多项措施对锅炉房鼓风机的噪声进行治理,降噪效果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噪声污染有局部性特点,现阶段城市内噪声污染的根源主要集中于汽车噪音,在交通拥堵的环境下,对声音进行隔断降噪十分必要。不同环境下的噪声评价方法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任何噪声污染事件由噪声源、传声途径和接收者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在交通拥堵环境下对噪声源和传声途径两个角度对声音进行降噪是当前隔声降噪的主措施。因此,提出对车辆的组装结构和行车路线进行改进、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采用具有良好隔声、吸声效果的材料进行降噪。并结合实例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的噪声污染问题,对噪声进行了预测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隔声屏障降噪模式并进行仿真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等效声屏障模型,计算其不同车流量下的A计权声插入损失;采用虚声源法预测双层高架复合道路(即典型的高架复合道路)两侧的声场分布,得出这一复杂声场的特点,结果表明,地面道路噪声对上半空间声场的影响大于上层道路噪声对下半空间声场的影响,从而指出,必须对高架上层和地面采取包括声屏障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