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湖河流尤其是城市河流是滇池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文章以滇池流域典型的入湖城市河流——采莲河为例,考查了综合治理工程对于典型城市河流水质生态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工程之后,采莲河的水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其中浮游动物共检测到91种,平均密度为812.29 ind/L,平均生物量为821μ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底栖动物共监测到14种,平均密度为1 008.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40 g/m2,寡毛类水生昆虫类软体类其他;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根据水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和浮游底栖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变化分析,表明采莲河水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贵州高原阿哈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RDA(冗余分析)等方法,于2017年11月(枯水期)、2018年4月(平水期)、2018年7月(丰水期)对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出浮游动物38种,其中轮虫25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4种;优势种包括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和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等13种;浮游动物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丰度分别为105.47,120.65,524.64ind./L,生物量分别为1.40,0.37,1.61mg/L,其最大值均出现在丰水期.(2)多样性指数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均值分别为2.52和1.63.(3)冗余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营养盐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及TLI指数结果表明,阿哈水库水体已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3.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3、5、7和11月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1属,主要由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组成.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值7482×104 cells/L,3月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栅藻;5、7、11月均以蓝藻门占优势,优势种均为微囊藻.对31属浮游植物与10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电导率、DO、TN、TP、CODMn是影响滇池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蓝藻能适应较高氮磷营养盐,还受到电导率、CODMn、DO、pH值影响;绿藻能适应高的水温、pH值和CODMn,同时受到氮磷营养盐、DO、电导率的影响;硅藻能适应高的pH值、CODMn,还受到氮磷营养盐、水温、DO、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太湖梅梁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特征(1997~2017年)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佳  周健  秦伯强  权秋梅  黎云祥 《环境科学》2020,41(3):1246-1255
浮游动物作为水体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水质重要监测指标,由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缺失,导致关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特征的认识较为缺乏.基于太湖梅梁湾1997~2017年逐月连续监测数据,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太湖梅梁湾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均缓慢下降,枝角类丰度处于波动而生物量表现为显著下降(P<0.05).枝角类生物量对太湖梅梁湾浮游动物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小型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优势度随着轮虫丰度的降低而增大,浮游动物的平均体型显著减小(P<0.05),浮游动物呈现出小型化演化特征,并潜在减弱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效应.此外,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春季呈上升趋势而在秋冬季呈下降趋势,并在9月达到最大值1406.70 ind.·L-1和25.64 mg·L-1.而在夏季它们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与水体物理特征(碱度、电导率、水深、悬浮物质和水温)、叶绿素a和氮元素密切相关(P<0.05),说明太湖梅梁湾水体富营养化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洱海浮游动物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洱海浮游动物季节变化规律及现状。结果表明:洱海浮游动物有3大类70种,其中轮虫43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8种;优势种以螺形龟甲轮虫、长额象鼻溞为主,螺形龟甲轮虫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都是全湖第一优势种,长额象鼻溞仅在秋季成为全湖第一优势种;密度季节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夏季最高218.17ind/L,秋季最低103.81ind/L,全年平均密度173.8 ind/L。在1957—2019年近60a已有历史资料中,2019年洱海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三大类浮游动物密度是第二低的一年,与往年相比,浮游动物对藻类的下行效应在减弱,对湖内有机碎屑的消耗在减弱。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6月(夏季)在怀洪新河进行采样分析,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保护区河段属中营养型河流;保护区浮游动物有4门24属33种,其中轮虫类最多,为11种(占33.33%),其次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均为8种(占24.24%),最少的为枝角类6种(占18.18%);保护区浮游动物细胞密度平均为1.82×10~4ind./L,生物量平均为2.45mg/L;水温和氨氮是影响水体环境的关键因子;水温、总氮、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百花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8月-2015年4月采用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RDA(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组成、季节演替规律及其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百花水库共监测到后生浮游动物41种.其中,轮虫类28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为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圆筒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ylindrica)、红多肢轮虫(Polyarthra remata)、中剑水蚤(Mesocyclop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②NMDS结果显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将群落结构演替划分为3个类群,即Ⅰ组(夏季、秋季组,以螺形龟甲轮虫、圆筒异尾轮虫等为优势种,共计8种)、Ⅱ组(冬季组,以螺形龟甲轮虫、长额象鼻溞等为优势种,共计7种)、Ⅲ组(春季组,以沟痕泡轮虫和红多肢轮虫等为优势种,共计7种).③RDA结果表明,百花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WT(水温)、pH、ρ(TP)和ρ(NO3--N)是影响百花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根据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现存量(丰度、生物量)大小,可以判定百花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于2009年夏季对贵州兴西湖水库浮游动物及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浮游动物的现存量与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17种,隶属于14属8科。其中轮虫7种,隶属于5属4科,占41.18%;枝角类5种,隶属于4属3科,占29.41%;桡足类及其无节幼5种,隶属于5属1科,占29.41%。优势种类主要有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剪形臂尾轮虫(Bracopmis forficul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tunguidus);浮游动物的现存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余理化因子均呈负相关。利用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分布及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评价,表明该水库水质已受到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杞麓湖是云贵高原典型的重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为揭示杞麓湖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规律,阐明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的驱动因子,于2017-2018年对杞麓湖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参数进行季节采样调查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并运用CCA(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杞麓湖夏季营养状态最高,达重度富营养水平,春秋冬三季均为中度富营养.水体SD(透明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ρ(Chla)、ρ(CODMn)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ρ(TN)冬季最高,秋季最低;ρ(TP)春夏最高,冬季最低.②杞麓湖浮游植物共6门163种(其中包括8个变种).浮游植物密度春季最低(0.66×108 L-1)而秋季最高(16.08×108 L-1),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春季优势种为微细转板藻(Mougeotia parvula);夏季优势种为孟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mougeotii);秋冬季的优势种均为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③杞麓湖浮游动物32种,浮游动物密度冬季最低(13.2 ind./L)而夏季最高(3 696.0 ind./L).其中,春季优势种为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夏季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秋季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而冬季优势种为桡足类幼体.研究显示,杞麓湖浮游动植物群落季节性演替明显,ρ(DTP)(DTP为溶解态磷)、ρ(TP)、ρ(NH3-N)、ρ(CODMn)和WT(水温)是影响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性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钱塘江干流饮用水源地历史数据和现场采样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钱塘江干流河段CODMn与DO存在显著负相关,CODMn变化对DO的影响很大,CODMn愈高,DO值愈小;水温与DO存在显著负相关,DO的变化受水温影响很大,水温愈高,DO值愈小;pH与DO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DO随着pH的升高而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嘉兴市南湖及南湖水系16个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明确了南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探讨了影响南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南湖水系共检出浮游动物种类49种;优势种有13种,其中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分别有3种、4种、2种和4种。南湖水体中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均低于7条南湖主要出入湖河流和南湖出入湖口;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布显示南湖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说明南湖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较低。RDA分析结果显示,南湖水系浮游动物群落主要受颗粒物含量、总氮以及亚硝态氮等影响,而不同种类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也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含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水温以及鱼类摄食等均可对南湖水系浮游动物群落产生影响,造成南湖水系浮游动物小型化。  相似文献   

12.
抚仙湖后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区内11个采样位点进行浮游动物采集,分析了抚仙湖浮游动物种类及数量组成,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幼体3类。其中轮虫27种,隶属9科14属;枝角类5种,隶属于4科4属;桡足类1种,主要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胶鞘轮虫(Collotheca sp.)、小型腹尾轮虫(Gastropus minor)、广生多肢轮虫(Ployarthravalgaris)、象鼻潘(Bosmina sp.)、舌状叶镖水蚤(Phfllodiaptomus tunguidus)及桡足类幼体(Copepodalarva)。轮虫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3.42,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34,两项指标均反映抚仙湖的水质为清洁水体。,另外,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河流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北京市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9月采集了北京市28个水体的81个断面的样品,鉴定出浮游动物4类68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占25%,轮虫36种占53%,枝角类13种占19%,桡足类占3%,主要是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 15种优势种中12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和桡足类.山区河流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为主,城郊结合区以桡足类为主,城区以轮虫为主.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山区河流水质总体上优于城区,城市水质优于城郊结合区;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后发现,NH_4+~-N、BOD_5和COD等对浮游动物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陈莎  谢青  付梅  江韬  王永敏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21,42(5):2303-2312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水库(长寿湖)浮游动植物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不同季节对其水环境因子和浮游动植物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浮游动植物的鉴定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有8门107种,主要由相对丰度达61%的蓝藻门组成,优势种群包括纤细席藻、点状平裂藻和类颤藻鱼腥藻这3种浮游植物.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82种,其中轮虫相对丰度达88%,其优势种群包括螺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和盖氏晶囊轮虫等6种浮游动物.浮游动植物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除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而浮游动物春季丰度最高,春季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冬季.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显著低于冬季和春季.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冬、春季节长寿湖水质处于清洁-寡污状态,夏季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长寿湖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影响长寿湖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包括:Chla、DOC、TP、NO2--N、NO3--N、NH4+-N、DO、Eh和T.冬春夏3个季节影响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汉江上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1年5月、11月和2022年4月分别在汉江汉中段设置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46种,轮虫占比50%;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520~810 ind./L,勉县和城固段的物种比中心城区段丰富;浮游动物的Margalef指数为2.65~4.37,Shannon-Wiener指数为2.49~3.65,总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温度、BOD5和磷类营养盐是驱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太湖不同湖区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2006年7月~2007年6月对太湖不同湖区(河口区、梅梁湾、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轮虫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研究期间,河口区、梅梁湾、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轮虫种类数分别为23、15、14和21;河口区轮虫的年平均密度最高,为475个·L-1,梅梁湾最低,为164个·L-1,太湖湖心区为189个·L1-,贡湖湾为338个·L-1.4个湖区优势种不同,河口区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cdyciflorus),梅梁湾为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优势种都是针簇多肢轮虫(P.trigla).食物的不同以及大型浮游甲壳动物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太湖4个湖区轮虫群落结构不同的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枝角类数量、枝角类生物量和桡足类生物量极显著负相关;轮虫数量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太湖4个不同湖区轮虫群落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湖泊浮游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某地空难对某湖泊浮游动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优势种和个体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浮游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显示:①该湖泊有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优势种为累枝虫;轮虫7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枝角类4种,优势种为直额裸腹;桡足类4种,优势种为直刺北镖水蚤;浮游动物优势种多为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指示种类和富营养化指示种类. ②浮游动物个体密度(4 770 L-1)较小且分布不均匀,空难事故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的种类数和个体密度均为最低值,桡足类在其中4个样点没有出现. ③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于1,结合浮游动物个体密度、群落结构、优势门类和种类,可以认为该湖泊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这一结果与该湖泊水质理化评价结果(1.030 5)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新宝象河是滇池流域典型的城市城郊复合型河流,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治理困难。从"十一五"以来,昆明市针对新宝象河城郊、城区和河口段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系列综合整治措施,水质和水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论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治理工程之后,新宝象河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主要水环境因子,探讨了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新宝象河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治理工程之后,新宝象河中浮游生物主要受水温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性已不显著;浮游植物的环境影响因子包括水温、SS和DO,COD和氮磷污染的影响已不显著;浮游动物环境影响因子主要是水温、SS和COD,氮磷污染负荷对其群落结构影响已不显著。表明经过综合整治之后,新宝象河生态环境已有了明显的改善,水质处于较为清洁状态,水生态环境处于生态修复阶段,主要污染因子氮磷和COD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已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承担着周边的工农业用水以及为人类提供渔业资源等重要功能.研究洪泽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可为洪泽湖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的逐月调查数据,结合洪泽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洪泽湖浮游动物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洪泽湖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383.87 ind·L-1,年均生物量为1.36 mg·L-1.洪泽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较大,时间上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波动较大,秋季浮游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为简单;空间上成子湖和溧河洼浮游动物较为丰富,差异较小,过水区浮游动物较少且变化较大.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洪泽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与水位、总磷、水温和总氮等因素显著相关.不同时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夏季主导因素是水位与水温;秋冬季主导因素是水温、营养盐及叶绿素等.不同湖区点位集中程度不同,过水区分布的更为分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成子湖和溧河洼分布的相对集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小.水位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最大,表现在水位波动会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同时也会通过影响水质而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新运粮河是滇池入湖河流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典型城市入湖河流,同时又是滇池污染的重要来源。针对新运粮河污染的特征,2010年,昆明市提出并实施了截污与沿程生态减污的综合治理工程。文章针对新运粮河治理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跟踪调研,对其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治理工程后,新运粮河的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得到明显地恢复。其中,浮游动物物种数、生物量比2009年增长了1.6倍和12倍,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密度比2009年各增加了10.4倍、13.5倍、70倍和224倍;底栖动物物种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2.7倍、46.5%和4.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