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政府主管的小农水供给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农业分户经营的需要的现实背景下,农户参与供给是实现小农水供需平衡的有效方式。本文利用黄河灌区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和山东五个省份1558户微观农户数据,引入农户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因子,考虑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和所处省份差异,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行为。首先,运用信度和效度检验对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量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以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和所处省份为调节变量,分析农户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对其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意愿,其中农户的合作能力影响程度较大,农户的社会信任影响程度次之;农户的社会信任、合作能力和参与供给意愿对其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农户的参与供给意愿,其次是农户的合作能力,最后为农户的社会信任;农户的社会信任对其合作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表明,农户的农业收入水平及其所处省份显著调节农户参与小农水的供给行为。其中,农业收入作为调节变量结果显示,农业收入高的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意愿更强烈,参与供给行为水平更高;产生参与供给意愿后,农业收入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的农户更容易将意愿转化为行为。省份作为调节变量的结果显示,陕西、河南和山东农户的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对其参与小农水供给意愿的影响较大,河南和山东农户更容易将参与供给意愿转化为行为;宁夏和内蒙古农户的合作能力对其参与供给行为影响程度较大。根据以上结果,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户的收入水平、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等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本地的社会资源,引导农户认识到参与小农水供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意愿和行为水平,促进小农水供需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明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能源足量、可持续、合理供给;能源与水、土地、森林等资源配套能力;国家可持续能源政策与地区规划的融合,减缓环境资源的损耗;环境可持续性四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刻画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影响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能源政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与森林、土地资源的配套能力是重要基础;能源供应能力是核心所在;从中国东、中、西部来看,西部地区是中国能源可持续性最强的地区,中部次之,东部能源可持续性最弱;从中国八大区域来看,能源可持续性沿海地区最弱,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大西北、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最强。本文作者最后认为多元化发展,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制度,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是促进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响应机理及决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响应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垃圾治理成效.基于989份农户调查数据,将个体内在感知层面的环境责任感、政策认知和外在关系层面的制度信任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双栏模型(DH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7.62~16.42元/月·户,对农村生产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134.62~435.08元/hm2·季;(2)环境责任感和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生活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政策认知还对农户农村生产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3)制度信任直接影响农户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同时还正向调节农户政策认知和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并在环境责任感和垃圾治理投资意愿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建议在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政策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对相关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增强农户环境责任感,从而激发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渔民作为禁捕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政策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保障.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鄱阳湖区实地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渔民生态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禁捕政策的意愿越强;(2)生态认知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均对渔民退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3个维度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3)主观规范中指令性规范对渔民参与禁捕的带动作用大于示范性规范;行为态度受渔民对政府禁捕政策的心理预期、生态修复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比认知的影响较大;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受到禁捕政策对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及渔民参与禁捕政策能力的影响.为此,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指令性规范对渔民退捕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提高渔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流域生态保护及积极参与禁捕的社会氛围,同时,制定适宜的转产转业政策,且将相关政策、补偿等严格落实到每位参与退捕的渔民,增强渔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渔民退捕意愿.  相似文献   

5.
厘清公平感知、社会信任与公众流域生态补偿参与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流域生态补偿提质增效,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山东省大汶河流域的97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构建起并行中介模型,探究公平感知、社会信任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行为间的内在机理,并引入调节变量(收入水平)进行多群组分析。研究表明:(1)公平感知对公众流域生态补偿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公众的公平感知主要受结果公平与人际公平的影响。(2)社会信任在公平感知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公平感知能够显著增强公众的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公众的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对其参与流域生态补偿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对比两条并行中介路径的效应强度发现,制度信任的中介作用高于人际信任,表明制度信任是驱动公众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变量。(3)拥有较高政策认知度的公众更易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参与行为。(4)多群组分析显示,公平感知、制度信任在驱动低收入与高收入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上作用显著,人际信任则更能驱动中等收入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该研究的政...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 ,是国内唯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创刊十年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每一步成长 ,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我刊与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2 1世纪发展研究院等单位通过协办栏目的形式 ,使学术研究与传播紧密结合 ,这既展示了协办单位的科研实力 ,又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 ,扩大了协办单位的影响。为了更好体现我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理推导建立了农户绿色生产技术效益认知与采纳行为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获取的946份实地调研数据,通过构建的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效益认知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不同效益认知对其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存在不同影响效应.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受社会效益认知和生态效益认知的显著正向影响,采纳程度受经济效益认知和社会效益认知的显著正向影响.(2)农户对不同生产环节绿色生产的技术采纳行为受到不同效益认知的影响.产前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受经济效益认知和社会效益认知的显著正向影响;产中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受社会效益认知的显著正向影响;而产后环节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则受到社会效益认知和生态效益认知的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研究认为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在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宣传及培训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 ,是国内唯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创刊十年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每一步成长 ,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我刊与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2 1世纪发展研究院等单位通过协办栏目的形式 ,使学术研究与传播紧密结合 ,这既展示了协办单位的科研实力 ,又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 ,扩大了协办单位的影响。为了更好体现我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无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如何理解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是其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内涵进行剖析研究。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表述,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来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表述为“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0.
区域品牌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资源配置体系的内生视角,在对区域品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探讨和构建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区域资源禀赋对区域品牌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边界,以及制度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以期通过探索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与区域品牌发展的关系,揭示以资源禀赋为逻辑起点的区域品牌发展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主效应方面,区域品牌内的品牌声誉、金融支持、技术投入三个资源因素对区域品牌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作用边界方面,公共营销在品牌声誉与区域品牌发展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品牌声誉对区域品牌发展的贡献随着公共营销能力的提升而增加;市场维护变量在金融支持与区域品牌发展关系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区域市场维护力度越强,金融支持对区域品牌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并且,两项制度因素均能够显著正向调节技术投入和区域品牌发展的关系,即制度因素与区域品牌发展对技术投入的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的实践启示在于,区域品牌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为区域资源的禀赋状态,区域内的企业、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应从树立品牌声誉、加强金融支持、提升创新技术投入三个方面来提升区域品牌的成长动力。在推动区域品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应锁定在建构主打产品的公共营销体系和维护产品市场交易秩序两个方面,继而为区域品牌成长提供政策环境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成部分。本文从当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行政等级化的城镇管理制度限制小城镇的公平发展;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设置的不完善;阻碍了土地聚集和人口聚集的同步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必要金融的支持;小城镇发展规划体制存在较大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改革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决定了它在我国农业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大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略论科技现代化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现代化的战略需求进行了论证 ,提出对环境问题科技现代化须重视软科学研究 ,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蕴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技现代化所应包涵的内容 ,即 :重建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观念 ;用绿色科技塑造传统产业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区间跨界污染治理的两阶段多边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雾霾、河流污染等为代表的跨界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将跨界污染治理视为典型的地区间外溢性公共品,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地区间跨界污染治理的种种困境,并通过构建两阶段多边博弈模型,探讨了补偿机制的可行性。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跨地区的污染模型,通过中央政府干预或不干预的博弈分析发现,当污染存在地区内部及跨地区的外溢性时,如果中央政府不介入而由企业自行设定产出水平,那么企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将超过社会有效率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多边补偿机制博弈模型,即由中央政府设计一个地区内部企业与居民之间以及跨地区之间的补偿机制,来解决以上的无效性问题。结果显示,当企业支付的补偿金额取决于居民设定的补偿系数,而居民得到的补偿金额又取决于企业设定的补偿系数时,相互影响的博弈关系使得企业和居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将补偿系数设定在企业污染对于居民边际损害的水平,从而企业生产水平会达到有效状态,两阶段多边补偿机制实现了有效的污染排放。本文在庇古税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放松庇古税对外部性相关信息的强假设,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多边补偿机制,即由企业缴纳庇古税后,中央将征收的庇古税补偿给居民,这样不仅内部化了企业污染给居民造成的负外部性,还进一步平衡了地区间的跨界污染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创设的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的三大灵活机制之一,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我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对我国参与国际碳市场和构建国内碳市场带来了风险与障碍.针对于此,本文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类型、数量、注册、签发等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我国虽然项目众多,但发展极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保障机制缺失,项目减排潜力发挥不充分,缺乏对转让技术的科学评估等.然后,通过介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在2012年“后京都时期”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项目投资减少、成本增加等市场风险以及“碳泄漏”等环境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和风险,本文提出以现有清洁发展机制经验为基础构建中国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思路,即建立以排放交易法律体系为基础,以自愿碳交易市场构建为起点,以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为保障的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购买力,从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进而保证粮食增产。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两个矛盾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化的矛盾以及小农经济与科技化之间的矛盾。面临的两个分离是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分离以及传统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分离。增加农民收入的规模经济论与乡镇企业论的确有成功的典范.但是。对我国更多的农村地区来讲.不具有普遍意义。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符合区域特色的区域农业专业化.二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将分散的家庭组织起来.以解决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巨大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探讨了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在系统阐释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困难和障碍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The aims were to identif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perceived responsi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Differences in opinions between politicians, officials, environmental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public in four Swedish municipalities were analys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were perceived as more important on the global level than on the municipal and family level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on both the global and family levels were clean air, fresh water, and health, whereas decision-making, co-ope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ere considered most important on the municipal level. The highest responsibil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was placed on governments and glob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lowest on the individual. The public felt less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 less possibility to influence than did the other group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mportance and responsible on municipal and world levels was high but low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on the family level (clean air) was placed on governments and global organizations. An attitude change is needed to increase responsibility for issues ranked low on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To further raise the awareness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an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n locally bas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也不同。因此.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政策制定需要与区域发晨实际相结合。选取上海、德州和固原三个地区作为中国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地区的代表.选择可操作和可比性强的指标.基子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对比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发展的状态、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以下结论:近20年来.虽然中国总体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上海、德州和固原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55和0.45.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一般.欠发达地区量差;目前我国环境政策领域往往注重经济发展的“两极”:高度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面积占全国67%、人口占全国40%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中国入世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影响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包含:当代人要重视发展和持续性,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满足一个地区、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国家的需求,并努力补救上代人所留下的资源、环境创伤。我们应认识七种要素: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知识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必须协同处理。自然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中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已有2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多进展,目前需对严重环境问题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讨论了中国入世后面临的企业、农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法制建设等问题,并着重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文明观、加强绿色管理和绿色产品开发、知识经济和环保产业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