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对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求获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实验室涉及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等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含能材料理论与应用,爆炸与毁伤力学、毁伤理论及应用、防护理论与技术、爆炸安全理论与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正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对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求获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实验室涉及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材  相似文献   

3.
正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刊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深入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求获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对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系统深  相似文献   

5.
张永哲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帅。现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爆破组成员,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北京工程爆破学会常务理事,《工程爆破》杂志编委,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毕业后即从事国防工业的尖端项目核武器型号任务的研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核试验的现场试验工作,对炸药的爆轰理论和爆炸应力波传播理论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并掌握了各种科学的观测手段和技术。1978年转入水利水电系统从事应用学科的研究工作,即土岩工程爆破,他参加了数十项国家重点水利…  相似文献   

6.
1943年生于湖北鄂州,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火灾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火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首席科学家。研究重点领域为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相似文献   

7.
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2 International Sympo 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将于2012年10月23-26在南京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主办,河南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协办,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8.
2012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将于2012年10月23—26在南京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主办,河南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协办,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共同承办。"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每两年在我国召开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7  相似文献   

9.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B07):F0002-F0002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院)有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经济与管理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理论、资源经济与管理、固体力学等9个硕士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矿山采空区灾害防治实验室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授权的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实验室认可(CNAS)、计量认证(CMA),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甲级资质。实验室定位于矿山采空区探测、风险评估、灾害监测等主要研究方向,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工程力学、信息通讯、微波遥感等前沿技术,开展理论研究、模拟实验、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为我国矿山采空区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供实验和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基于比较科学理论与安全科学学的原理,将比较方法应用于安全科学方法学研究;提出比较安全学的定义,分析其内涵,从安全科学的理论类别、灾害类别、安全管理类别、工程类别与安全学的纵向分支5个方面构建比较安全学的学科分支体系,并阐述了各分支体系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安全学学科体系框架;综合与比较安全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依据其应用的个案探讨比较学在安全科学中的应用,阐述比较安全学应用与研究的广阔前景。研究表明,多视角的比较安全学构建了诸多新的安全方法学思路和研究方向,为构建安全科学方法学体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运筹学在安全科学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基于安全科学、运筹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提出安全运筹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以安全运筹学为学科基础,从理论、应用学科、应用领域等视角,构建安全运筹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在此基础上,给出安全运筹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并分析其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安全运筹学是以解决安全问题为着眼点,以运筹学理论为基本内涵,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安全运筹问题的交叉性学科,其研究内容丰富,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高校火灾爆炸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以STAMP模型为理论基础,从过程控制的角度对高校火灾爆炸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福州大学实验室现有“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责任管理体系,建立高校火灾爆炸实验室安全管理分层控制结构与过程模型,识别系统各管理主体的安全约束及潜在控制缺陷,并针对存在的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为类似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建设提供建议指导。  相似文献   

14.
《安全》2019,(1)
正"安全科学原理研究"是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批准的唯一一项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基础领域的重点基金项目。该项目由中南大学吴超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傅贵教授课题组联合承担。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促进物流安全研究与应用,开展物流安全运筹学构建研究。通过分析安全科学、物流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等文献资料,提炼物流安全及物流安全运筹学含义,解析其研究对象、目的、核心思想、原理和方法等学科基本问题。然后,论述物流安全运筹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属性,建立学科基础框架,构建物流安全运筹学的一般研究程序,提出物流安全运筹学研究的6步骤法,详述各程序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物流安全运筹学的理论基础牢固、研究内容丰富、应用前景广泛,将成为物流学、安全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体系的新兴交叉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安全人性学科体系,基于安全科学、人性学和系统科学原理,归纳出安全人性学特性、功能等研究内涵;提出由6个维度考量的安全人性学的学科框架和纵向分支,并建立维度关系模型;从历史角度、基本原理与规律、工程应用、所属文化区域4个不同层面建立了相应的学科分支,并枚举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实例;阐述了安全人性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基础。研究表明:安全人性学丰富了安全科学学科体系,构筑了新的人性学研究视角,为具体行业安全人性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国家以“安全科学开创者”授予笔者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实际上笔者只在建立安全科学学科理论和运用该理论协助有关部门争取学科、专业位置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安全科学学科理论框架在我国提出现已有十七年之久,但学科理论建设仍远远远落后于安全生产、消费等社会生活的实践需要。鉴于笔者已近古稀再无能与同仁们并肩为此贡献,只有殷切期望年轻同仁后来居上。为提供承前启后的参考资料,现将以往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体会,通过对安全科学学科理论创建的历史回顾,向安全界同仁做汇报。1.…  相似文献   

18.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于1960年开始招收地下采煤专业通风专门化本科生,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于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5。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安防》2006,(2):14-14
为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部已将《人体个体识别与物证溯源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为我国社会治安动态防范体系的建设提供从基础理论、系统架构到关键应用技术与产品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必要性、现实可行性、学科的实践基础、学科的科学基础、学科的结构体系等方面,对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下设二级学科、专业的框架;阐述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和其他与安全学科相关学科的关系、生源关系、与现有安全学科相关的二级学科的关系、与现有安全学科相关的二级学科的学位授予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学缘关系。论证结论表明目前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尽快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单列为一级学科,并在其下设“安全科学”、“安全工程”2个二级学科、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