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烧结厂转载点附近沉积粉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单个转载点为处理单元,新型湿式除尘器就近处理、分类排放的治理方案。运行显示:0~9.98μm的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率约为92.3%,而9.98~55.36μm的较大粒径粉尘的除尘效率高达96.8%~98.9%,而大于55.36μm的大粒径粉尘的除尘效率接近100%;每个转载点除尘能耗约为3.5kW,能耗不足改造前的10%;除尘水和尘淤达到完全回用,入风口粉尘结块现象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烟气和粉尘性质对除尘效率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对影响电除尘器内部气流分布的烟气含尘浓度、烟气湿度、粉尘粒径及真密度等因素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烟气和粉尘性质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由于在仿真过程中考虑了烟气特性和粉尘性质等因素,不仅可获得各因素对气流分布均匀性的影响,而且仿真结果更能反映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烟气和粉尘性质仿真方法可以为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分析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提高电除尘器除尘效率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军凯  黄超  田莉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10):763-766,780
电除尘器在粉尘治理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了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综述了近年来提高电除尘器效率措施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几种新型电除尘器的除尘机制及除尘试验结果,评论了其除尘性能和应用前景,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非稳态过滤下的固定床颗粒层除尘效率模型.该模型尽可能地包含了影响固定床颗粒层除尘的参数,反映了沉积粉尘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研究了以粒状脱硫剂为滤料的固定床在不同颗粒层厚度、空床气速、粒径下的除尘效率.结果表明,在颗粒层厚度为400~800 cm、空床气速≤0.4 m/s的条件下,颗粒层的除尘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泛比电阻电除尘器收尘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泛比电阻电除尘器是一种具有辅助电极和交错平板收尘电极的新型电除尘器.通过对其伏安特性及除尘效率的试验研究,并与传统线板式静电除尘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辅助电极对电晕电流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相同的外加电压下,泛比电阻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锅炉飞灰的收尘效率比普通的线板式电除尘器明显要高.  相似文献   

6.
传统袋式除尘器对于细微颗粒物的捕集效率不甚理想,在袋式除尘器入口前增加预荷电装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强化其过滤特性的技术手段。设计搭建线板式直流高压预荷电器,研究了不同正/负匹配电压及风速对于双极预荷电高炉除尘灰电凝并行为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滤袋对未荷电、单极负荷电以及双极荷电高炉除尘灰细微颗粒物(PM2.5)的捕集效率与压差特性,得到了不同预荷电方式高炉除尘灰细微颗粒物在滤袋表面沉积的微观形貌结构。结果表明:随着过滤风速(1.5~0.5 m·s-1及匹配负电压(-16~-12 kV)的降低,双极荷电颗粒物凝并效率提高;高炉除尘灰细微颗粒物单/双预荷电均能提高滤袋的过滤效率;对于粒径<0.5μm颗粒,双极预荷电技术对滤袋捕集效率的强化效果好于单极预荷电技术;对粒径为0.5~2.5μm颗粒,单极预荷电技术的强化效果超过了双极预荷电技术;颗粒物单/双预荷电技术还使得滤袋阻力增量值及其增长速率值降低,且单极预荷电技术对于阻力降低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可为利用单/双预荷电技术提升传统袋式除尘器对高炉除尘灰中细微颗粒物的捕集脱除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作状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0):2502-2510
为提高某600 m~2烧结机头电除尘器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使用商业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别采用k-ε模型、电磁流体模型(MHD)和离散相模型(DPM)模拟流场、电场和颗粒运动轨迹。结果表明:经气流分布优化后,计算得到电除尘器进口烟气量分配偏差为±1.5%、颗粒相质量流量偏差为±0.7%,电除尘器本体两侧阻力分别为127.1 Pa和123.7 Pa,电场截面气流分布均匀性相对均方根差分别为0.129和0.133,均优于标准JB/T7671-2017要求;得到电场内电势分布及颗粒运动规律,电除尘效率与供电电压、颗粒粒径具有相关性。经现场实测验证,各参数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一致性较好,实测电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为25.8 mg·m~(-3),除尘效率达99.20%,优于设计值;烟尘颗粒在0.03~10μm的分级除尘效率为80.35%~98.69%。0.1~1μm的颗粒段存在穿透窗口,其分级除尘效率仅为80.35%~91.81%。本研究结果可为烧结烟气的烟尘超低排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直筒式旋风脉冲静电除尘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电压、入口粉尘浓度和入口风速对直筒式旋风脉冲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入口风速下除尘器的分级效率.结果表明,脉冲供电能显著提高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和分级效率,在脉冲电压为80 kV、入口粉尘质量浓度为5.0 g/m3N、入口风速为7~10 m/s时,除尘效率在99%以上,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脉冲供电下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粉尘沉降,在双层滤料颗粒床高温除尘器灰斗处增加了一个抽气外循环并且在抽气口附近增设挡板,使用Fluent软件对除尘器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抽气循环率为1/6情况下,分析不同挡板的布置方式时粉尘的沉降率。仿真结果表明:当挡板气流通道宽300 mm、高1 400 mm、层间距100 mm、层数6层时,可以大幅增加粉尘沉降率,与无挡板布置方式相比,粉尘粒径为1、25、50μm的沉降率分别增加了27.15%、28.9%、35.19%。通过分析可知,挡板气流通道宽度、挡板高度和挡板层数的变化对于100μm以下粒径的粉尘颗粒沉降效果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开展SCR脱硝副产物硫酸氢铵与飞灰反应特性研究,利用MS2000激光粒度仪对不同飞灰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ABS飞灰质量配比为1∶50时,1~10和10~100μm的粒度范围内飞灰所占体积比都有明显增大。利用SEM对不同飞灰样品的形貌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掺杂ABS后飞灰形貌有明显改变。利用XRD鉴定掺杂ABS前后飞灰的物相,掺杂ABS后,除了原飞灰样中原有的矿物相外,还检测出了Fe2(SO4)3和Na2SO4,由此可见,ABS与飞灰发生了反应。由EDS元素分析结果可知,当掺杂ABS后,O、Al和Si元素仍然是主体元素且含量差别不大,相比原灰样唯一不同的是后两种样品中出现了S元素,且S元素的含量随着掺杂ABS的量的增加而增大。飞灰比电阻测试结果显示,掺杂一定量的ABS会降低飞灰的比电阻,增强了电除尘器捕捉飞灰的能力。XPS分析结果显示,掺杂ABS后,ABS会与飞灰中的Na_2O反应形成Na_2SO_4。  相似文献   

11.
引入稀释因素后的废水处理效果估算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经稀释后废水处理时几种常州的污染物去除率及削减量的估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各估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了在选用估算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对羟基磷灰石(HAp)吸附水溶液中Zn2 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与Zn2 的初始浓度呈负相关关系;酸性环境不利于HAp对Zn2 的吸附,随着pH值的增加去除率迅速升高,当pH值升到10左右时,去除率几乎接近100%,之后随着碱性的增强去除率反而下降;去除率与作用时间、HAp的用量和作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HAp对水溶液中Zn2 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它对Zn2 的最大吸附容量为6.72 mg/g.  相似文献   

13.
羟基磷灰石吸附水溶液中Zn^2+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羟基磷灰石(HAp)吸附水溶液中Zn^2+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与Zn^2+的初始浓度呈负相关关系;酸性环境不利于HAp对Zn^2+的吸附,随着pH值的增加去除率迅速升高,当pH值升到10左右时,去除率几乎接近100%,之后随着碱性的增强去除率反而下降;去除率与作用时间、HAp的用量和作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HAp对水溶液中Zn^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它对Zn^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6.72 mg/g.  相似文献   

14.
以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和设备为投入指标,以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和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气排放削减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为产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将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影响污染治理效果的制约因素,为改善治理效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以1999年为转折点,工业废水治理的制约因素由纯技术效率转为规模效率.1997-2002年,工业废气的种类和性质变化以及废气的复合型污染提升了对废气处理技术的要求,纯技术效率偏低;2002年以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展不相协调,废气治理投入的资源利用率偏低.1995-2005年,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规模效率较高,纯技术效率为污染治理的制约因素;2005年以后,纯技术效率有所提升,但波动较大.整体而言,工业废水治理的多年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最高,废气次之,固体废物最低,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前期研究中已筛选到的一种聚乙烯醇(PVA)降解混合菌系,考察了种龄、菌悬液接种量、培养基装液量、培养温度、初始pH、渗透压及光照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其PVA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种龄对混合菌系降解PVA的能力影响较小,实际运用中保持种龄为24~48 h较佳;菌悬液接种量过多时,会影响其正常生长,最佳的接种量为4~...  相似文献   

16.
The transport of bacteriophage PRD1, a model virus, was studied in columns containing sediment mixtures of quartz sand with goethite-coated sand and using various solutions consisting of monovalent and divalent salts and humic acid (HA). Without HA and in the absence of sand, the inactivation rate of PRD1 was found to be as low as 0.014 day(-1) (at 5+/-3 degrees C), but in the presence of HA it was much lower (0.0009 day(-1)), indicating that HA helps PRD1 to survive. When the fraction of goethite in the sediment was increased, the removal of PRD1 also increased. However, in the presence of HA, C/C0 values of PRD1 increased by as much as 5 log units, thereby almost completely eliminating the effect of addition of goethite. The sticking efficiency was not linearly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of goethite added to the quartz sand; this is apparently due to surface charge heterogeneity of PRD1. Our results imply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viruses can be transported for long distances thanks to two effects: attachment is poor because DOM has occupied favourable sites for attachment and inactivation of virus may have decreased. This conclusion justifies making conservative assumptions about the attachment of viruses when calculating protection zones for groundwater wells.  相似文献   

17.
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作为城市暴雨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的技术之一,生物滞留池可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总结了生物滞留池在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生物滞留池去除污染物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S)、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浓度H2S的生物治理研究较少的现状,利用生物膜法进行了以活性炭为填料净化中浓度H2S适宜条件的研究.考察了温度、营养液喷淋量、空塔气速、H2S初始浓度及pH与H2S净化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条件为温度30 ℃、营养液喷淋量10 L/h、空塔气速0.16 m3/h、H2S初始质量浓度低于60 mg/m3和pH为2.0.在适宜条件下,生物膜填料塔对H2S的净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技术制取高浓度臭氧 ,使用射流器和气液溶解分离器溶解臭氧制取高浓度臭氧水。讨论了应用臭氧量、气液比、系统压力和气液溶解方式对臭氧水浓度和臭氧有效溶解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烧结烟气脱硫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脱硫效率和合理利用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机头灰,在半干法烟气脱硫剂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烧结机头灰作为脱硫催化剂。在测定机头灰与生石灰化学成分、粒度和比表面积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机头灰与生石灰的质量配比对于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剂与机头灰在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上都较接近,但经过消化活化后的混合脱硫剂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当机头灰添加量为脱硫剂质量的2%~5%时,脱硫效率提高了2%~3%。机头灰与生石灰的胶凝反应以及机头灰中Fe2O3的催化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