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石家庄裕西公园绿地春季增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碳氧平衡、吸污滞尘、杀菌、净化土壤和水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2015年和2016年两个年度的2月下旬至4月下旬,选择晴朗无风(或风速小于0.2 m/s)的白天,对石家庄裕西公园乔草林(宽4-9 m)、灌丛(宽4-7 m)、草坪(宽约25 m)、水泥路面(宽15 m)等不同下垫面上距地面1.8 m高度内的大气湿度进行系统监测,并选择面积为190 m×120 m的无植被、无水体等环境因素干扰的裸地进行比测,分析公园各类绿地春季白天增湿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2月下旬白天各监测时段中,绿地增湿效应在早8:00时左右最弱,10:00时最强;3月下旬至4月下旬,则随植物蒸腾作用增强而增强,最强时段是12:00-16:00时前后.(2)春季绿地的增湿效应表现为近地面处较强,而0.2-1.8 m高度较弱,植物新叶生长后,这种垂向分层性愈加明显,以草坪为最,其次是乔草林,再次是灌丛.(3)各阶段大气湿度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绿地的相对湿度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春季园林植物对大气湿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4)人工湖水域的增湿效应在植物发芽前较为显著,但随着植物新叶快速生长和日益繁茂,逐渐弱于绿地植被,影响力也相对减弱.总之,春季绿地增湿效应虽弱于夏秋两季,但各类绿地从植物发芽前到枝叶萌发和枝繁叶茂的生长过程中,各阶段增湿效应的变化较夏秋两季复杂,结果可为春、夏、秋三季绿地生态环境效应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取湖南烈士公园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实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对湿度和风速作为评价指标,重点研究湖泊因子(湖泊面积和湖泊形状指数)与夏季湖泊湿度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夏季主导风向影响,研究区不同区域整体相对湿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下风向区域、垂直风向区域和上风向区域,在距湖泊周围1 500 m范围内增湿效应较显著;(2)湖泊增湿效应与湖泊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分别与湖泊形状指数、距离指数呈负相关,其中,面积指数贡献值最大:湖泊面积减小为0时,下风向区域所受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下降7.4~8.2百分点,中心湖泊区域相对湿度下降15.1~15.5百分点;湖泊面积减小为1/2时,下风向区域相对湿度下降2.3~3.0百分点,湖泊增湿效应相对减弱;(3)湖泊面积不变,增大湖泊形状指数,湖泊下垫面发生变化,水体整体性改变,湖泊局部区域受到影响。增大湖泊形状指数为实际算例的1.5倍,下风向区域相对湿度下降0.6~1.3百分点;增大湖泊形状指数为实际算例的2倍,下风向区域相对湿度下降1.7~2.2百分点。该研究对于改善城市湖泊周边环境小气候以及为今后的城市湖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肥城市主要绿地类型小气候调节作用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植被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环境。为探讨不同绿化类型生态效应的差异,以合肥市公共绿地中的林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3~5月间利用电子温湿度计和电子照度计分别测定不同面积的森林和草地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林地和草地降温增湿的效果随着林地和草地绿化面积的增大而增强,不同面积的林地和草地内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相同面积的林地降温增湿效果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强,郁闭度分别为0.5、0.64、0.73的林地降温效果比非绿地高1.9%、2.2%和3.9%,增湿效果高12.3%、12.6%和14.7%;以非绿地为对照,相同面积的林地改善城市气候的效果明显高于草地;一天早、中、晚3个测定时段内林地的降温率比草地高2.34%、2.75%和5.03%,增湿率比草地高1.18%、2.41%、4.42%。  相似文献   

4.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鲁东南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协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彬 《生态环境》2012,(5):864-869
利用GXH.3051红外C02气体分析仪结合自制密闭箱对鲁东南中龄杨树人工林(MAP)和成熟杨树人工林(MP)土壤呼吸、自养呼吸和异氧呼吸进行了为期2a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及动态变化,探讨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1)MAP和MP土壤呼吸具明显的季节特征,均呈单峰变化,7月达到高峰,分别为4.43和3.55μm01·m-2.s-1,1月处于低谷,分别为0.72和0.54tmaol·m-2.S-1。(2)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可用指数模型R=ae加’进行拟合,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可用线性模型R=aW+b进行拟合。(3)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的综合关系可用非线性模型R=aebrWc较好地拟合,共同解释了MAP和MP不同年份土壤呼吸、自养呼吸和异氧呼吸的83.3%-85.1%、71%-79.2%、58.6%-76.5%和82.4%-88.3%、68.9%-78.2%、50.2%-78.2%,双因素模型明显优于仅考虑土壤温度或土壤湿度的单因素模型,表明鲁东南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协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陆鼎煌提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S)”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比较了春季福建柏林内外与市区小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0.6~3.5℃;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1.3~4.2℃。在增湿率方面,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5.28%~29.27%;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7.7%。33.7%。在降低风速方面,林缘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05m/s;林内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74m/s。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分别为福建柏林内(8h):福建柏林缘(8h)〉市区(4h)。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地物类型,园林绿地和水体对城市热岛均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因此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影像数据提取了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植被覆盖度(FV)以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等生物物理信息,同时借助空间统计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区域典型园林绿地和水体地表温度的空间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市5城区的地表温度以低温区和中温区为主。高温区与极高温区也占有较大比例,两者占市区总面积27.8%,较全市平均地表温度高约2~4℃,整体上呈现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园林绿地和水体的平均地表温度分别为26.76和24.86℃。相关性分析揭示,城市园林绿地和水体面积与其内部地表温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ig=0.001),园林绿地的FV、水体MNDWI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sig=0.015和sig=0.038),说明地表温度随着上述参数的增大而降低。除典型水体面积与地表温度的拟合曲线为对数函数之外,其他参数的最佳拟合效果均为线性。缓冲区分析说明,不论是城市园林绿地还是水体,都会对外围一定区域的热环境产生影响。伴随城市园林绿地与水体样区缓冲带距离的增大,外围区域的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随距离变化在不断减弱,其有效影响范围在距样区边界120~240 m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公园绿地或水体其降温效应要比面积较小者显著,而水体对于周围热场的影响和敏感度要强于园林绿地。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典型景观水体水质与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安市区9个景观水体,在分析水体水质指标基础上,运用巢式PCR-DGGE和克隆测序技术研究景观水体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9个景观水体均为劣Ⅴ类水.水质指标中总氮(TN)含量最高为丰庆公园,为11.286 mg/L,是曲江池的5倍;硝氮(NO3-N)含量最高为革命公园,为5.614 mg/L,是曲江池的5.6倍;氨氮(NH4-N)含量最高为丰庆公园,为3.442 mg/L,是大明宫太液池的12倍;高锰酸盐指数(CODMn)最高为丰庆公园,为38.886 mg/L,是曲江池的3.2倍.巢式PCR-DGGE图谱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莲湖公园、永阳公园和大明宫太液池水体细菌种群相似度高,丰庆公园、新纪元公园、曲江池和革命公园水体细菌种群多样性相似,而兴庆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水体差异显著(P0.05).莲湖公园、永阳公园和大明宫太液池水体细菌种群结构主要受水体NO3-N、TN和DO含量的调控,其中NO3-N含量影响显著;NH4-N含量对革命公园、新纪元公园和曲江池水体细菌种群影响显著,其中NO3-N和CODMn呈现负相关关系.CODMn含量对兴庆湖水体细菌种群多样性影响显著.大明宫太液池、莲湖公园、丰庆公园、新纪元公园和兴庆湖水体真菌种类高度相似,革命公园水体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水体存在差异,种群受到TN、NO3-N和NH4-N的综合调控.NO2-N含量对永阳公园水体真菌种群影响最大,同时与酸碱度(pH)和溶解氧(DO)含量呈现负相关.茎点霉属(Phoma sp.)为革命公园水体中优势真菌.可见,西安市典型景观水体悬浮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受到不同水质指标的综合调控.表4图2参27  相似文献   

8.
对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吴城自然保护区、白沙洲国家湿地公园及鄱阳湖龙口等典型湿地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的调查与采样,并测定各样点水样及底泥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对水体、底泥重金属含量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鄱阳湖湿地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探讨水体与底泥重金属Cu、Pb、Cd等污染物对其水体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体与底泥中Cu、Pb、Cd等3种重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为Pb;各样点水体(除白沙洲水体ρ(Pb)外)ρ(Cu)、ρ(Pb)和ρ(Cd)等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限值,水体重金属含量最高的区域为鄱阳湖东部的白沙洲(ρ(Cu)为50.826μg·L-1,ρ(Pb)为68.660μg·L-1,ρ(Cd)为0.337μg·L-1),最低的区域为鄱阳湖西南部的南矶山湿地(ρ(Cu)为4.316μg·L-1,ρ(Pb)为7.301μg·L-1,ρ(Cd)为0.167μg·L-1)。两种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受纳乐安河下游来水的龙口区域为底泥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区域;但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龙口区域的结果为偏中度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研究区野外调查中共发现11种沉水植物,隶属7科9属,其中南矶山湿地的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但其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低,水体与底泥重金属含量与其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或物种多样性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公园绿地树冠覆盖及其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园是城市森林的主体,其生态服务能力对整个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是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程度的指示器,物种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二者从城市发展、空间分布、公园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可以为城市森林之间的比较提供资料,也可以为未来城市森林规划指明方向。以北京市0.5 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计算其树冠覆盖率及其他土地类型比例,并分层抽样调查了77个公园物种构成。结果表明,(1)北京市六环内公园现实林木树冠覆盖率为81.46%,远远高于城市总体水平,郊野公园与森林公园树冠覆盖率高于其他类型。公园林木树冠覆盖在数量上以中、高覆盖度为主,在面积上则是极高覆盖度占比最大。由于经营管理措施不同,树冠覆盖率、水体率随着公园级别的降低而降低。(2)共记录北京市公园木本植物35科、64属、78种,以本地种为主,丰富度不高,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以少数物种为主导,各环路、行政区植物景观有较高的相似性。(3)北京市六环内公园沿城市发展方向由城内向城外表现出规律性的梯度变化:树冠覆盖逐步增加;不透水地表比例降低;物种数、多样性、均匀度逐渐降低,以3环为分界线,其内常绿针叶树应用频度较高,其外落叶阔叶树应用频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公园绿地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多云和雨后)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情况,选择海淀公园8处游憩地为监测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园绿地能有效降低空气温度,增加湿度,减小风速,改善人体舒适度。夏季不同天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晴天和多云时绿地内舒适时间达4~7 h,比对照延长1~4 h;雨后人体舒适时间达5~11 h。不同游憩点降温率、增湿率和减风率差异明显,3种天气人体综合舒适度指数降幅最明显的游憩点是旱柳-槐树林,为5.0%~5.4%,草坪最低,仅为0.4%~1.5%。晴天、多云和雨后日均降温分别为0.5~2.6、0.7~2.7和0.6~2.0℃;增湿率分别为2.2%~10%、2.6%~10.25%和1.1%~4.3%;风速分别降低16.7%~66.7%、16.7%~66.7%和22.2%~55.6%。典型天气下06:00—09:00适合晨练等户外活动,晴天和多云时10:00后人体会感到不舒适,雨后居民可在17:00以后到园内各游憩点进行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1.
以郑州市域内1989、2000和2009年的典型城市与农村样地(25 km×25 km)为例,应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以及九项轨迹方差分析方法,对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多尺度上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动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景观聚集强度较高,斑块规模较大,而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在大部分尺度上呈随机或均匀分布,斑块规模较小。(2)随着尺度的增加,城市及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分布状态都由聚集向均匀过渡,但前者过渡较为平缓,而后者在小尺度范围(0~2km)变化速度较快,在较大尺度(3~16 km)上其分布状态的波动较小。(3)1989-2009年,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动态特征有较大差异,并表现出尺度依赖性。城市较小尺度上(0~4 km)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状态表现出聚集-分散的趋势,在较大尺度上(8~14 km)表现出分散-聚集的变化趋势。农村小尺度上(0~4 km)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状态也表现出聚集-分散的趋势,但大尺度(4~16 km)上状态变化很小且没有规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UHI)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缓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热岛效应加剧,提高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在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绿地对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因此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遥感和 GIS 的方法,通过热环境反演和空间统计分析,以广州市主城区30块主要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城市绿地形态、城市绿地缓冲区和热环境三维分析3个方面研究了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绿地形态(面积,周长,形状指数)与公园的温度具有较强的对数相关性,并且随着三者的增大,绿地内部均温和最低温度均降低,并且呈现“饱和”趋势;通过对城市公园斑块建立3个缓冲区(120、240、360 m),并进行缓冲区内的均温统计发现,30个城市公园的温度变化呈现出3种情形,即自内向外变高、变低和不变;最后,为了更好的解释上述3种情形,引入三维热环境分析,对3种情形分别选取代表性公园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相关数据对产生的这种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对城市公园与热环境关系传统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三维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示二者的关系,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滞尘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绿地的滞尘作用是城市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综述了城市绿地的滞尘机理、变化规律。城市绿地的滞尘机理主要分为3种方式:滞留、附着和粘附;城市绿地滞尘能力与滞尘时间、城市环境、植物种、植物群落结构等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很大,总体规律表现为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但就单位叶面积来说,滞尘能力均以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藤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垂直高度不同,灌草能有效截留地面的扬尘(城市中灰尘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同种类植物种在封闭式环境条件下叶片滞尘量明显低于开敞式环境条件下的滞尘量,因此,在城市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滞尘能力表现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居住区〉清洁区。随着季节和滞尘时间的变化,每种植物都存在一个滞尘限度,如果无雨水或人为干扰,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从城市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看,乔—灌—草型的绿地具有相对较好的滞尘作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绿地类型;另外,在城市绿地面积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以藤本植物为主的垂直绿化将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在城市绿地滞尘机理、规律以及植物滞尘能力评价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化的发展思路 --绿色空间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城市绿化过程中存在的对城市绿化理解的不足,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绿化概念的拓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园林绿化忽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城乡交错带的绿化、城市自然保留地、特殊空间绿化、绿色廊道建设、郊野公园建设、废弃地的绿化等是城市绿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城市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郑州市市区范围内采集53个0-20 cm土壤样品,研究了土样部分基本性状。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33-20.5 g/kg,平均值为8.01 g/kg;碱解氮含量为8.30-142 mg/kg,平均值为46.4 mg/kg;Olsen-P含量为2.40-70.4 mg/kg,平均值为21.8 mg/kg;pH值为7.70-8.95,平均值为8.36;城市化造成的土壤质地较粗对土壤有效性氮、磷提高和有机碳含量降低有一定贡献;土壤pH增加导致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的对比表明,荒地质地粗、养分含量低、pH高;公园绿地和街边绿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街边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根据以上结果,减少土壤中粗骨性侵入体的含量和合理管理土壤磷对于郑州市城市土壤管理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干旱区嘉峪关市1986、1996、2006和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道路扩展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反映城区建设扩张过程,同时分析了城市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和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嘉峪关市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扩展显著,城市面积增加明显。1986—2010年间嘉峪关市道路长度增加了100.20 km,城市面积从1986年的2 220.03hm^2增加到2010年的5 048.22hm^2,年均扩张强度指数达5.10%。2)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和水体分别增加了2 003.74hm^2、655.30hm^2和169.15hm^2,未利用地则减少2 828.19hm^2。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破碎度增加,未利用地破碎度减少。3)城市景观斑块类型更趋均衡化,整体景观和异质性多样性增加。4)城市扩张是嘉峪关城市绿地和水体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ks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is widely debated in Africa, where increasing human pressure, insufficient funding, and lack of management capacity frequently place significant demands on forests. Tropical forests house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world's remaining biodiversity and are heavi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y. We analyzed park effectiveness at the individual (224 parks) and national (23 countries) level across Africa by comparing the extent of forest loss (as a proxy for deforestation) inside parks to matched unprotected control sites. Although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parks, the majority of African parks had significantly less forest loss within their boundaries (e.g., Mahale Park had 34 times less forest loss within its boundary) than control sites. Accessibility was a significant driver of forest loss. Relatively inaccessible areas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dds ratio >1, p < 0.001) of forest loss but only in ineffective parks, and relatively accessible areas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forest loss but only in effective parks. Smaller parks less effectively prevented forest loss inside park boundaries than larger parks (T = ?2.32, < 0.05), and older parks less effectively prevented forest loss inside park boundaries than younger parks (F2,154 = ?4.11, < 0.001). Our analyses, the first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assessment of park effectiveness across Africa, demonstrated the complexity of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variation, accessibility, and park size and age) influencing the ability of a park to curb forest loss within its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8.
Changing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in Canadian National Park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 Canada's national park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 differ markedly in size, climate, vegetation, and ext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We tested the extent to which total species richness, native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number of extirpations and introductions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were correlated with each of these factors. To do this, we used surveys of park fauna from the present and from the time of park establishment. Richness, extirpations, and introductions were all strongly related to climate. After we controlled for climate, smaller parks had higher rates of species loss than larger parks. Land-use patterns (forest cover and fragmentation, roads, etc.) within park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land use in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parks, showing that parks have not been isolated from regional development. Richness and extirpations within parks were generally more strongly related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ks themselves. Species richness and numbers of introduced species were higher in parks found in landscapes with greater fragmentation. Frequencies of extirpations were less clearly related to human-influence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tions and extinctions most often involved game species or specie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human activitie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subtle ecological effects being responsible for species los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direct human interventions, such as hunting, introduction of game species,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parks and surrounding areas.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神东矿区23个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结构,测定并评价了绿地的各种功能效益和蒸腾耗水量,最后选择绿地持续稳定、功能效益、蒸腾耗水量、整体美景度4个方面10个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不同绿地配置模式的优劣顺序,筛选出较好的配置模式。评价分析表明:上湾小学总体表现最好,神东煤矿职工生活小区总体表现普遍较差;绿量是决定城市绿地功能效益的关键因素,城市绿化不仅要增加绿化覆盖率,还要注重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绿量;乔木树种不仅绿量和发挥的功能效益最大,蒸腾耗水量也很大,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单位附属绿地在提高节水乔木树种(如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比例的同时,还应注重配置花灌木树种(如玫瑰Rosa rugosa、紫丁香Syringa oblata),并适当地用自然杂草代替人工草坪覆盖地表,以适应干旱地区水分短缺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