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98名大四毕业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民族的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3)大四毕业生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占总数的65.385%;女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显著低于男生;本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显著低于专科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均显著低于理科生和艺术生。结论:地方院校应针对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和学科等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探究社会支持因素与主观幸福感(SWB的关系,笔者采用随机取样方式选取大学本科生58人,使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对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且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自我意识问卷》,以广州市的120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①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在自我意识总分上,年级、独生子女状况主效应显著,两两交互作用不显著;③自我意识所有维度均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④男生的体貌评价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社交评价、品德评价、满意感、自制力和监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⑤独生子女在社交评价、自尊感、满意感、自觉性和监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焦虑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348名本科生为对象,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目标定向、时间管理倾向及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所设定的目标定向多以掌握型为主;时间价值感和效能感较好,时间监控观较弱;焦虑比较高。(2)掌握目标定向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正相关,与焦虑呈负相关;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效能感呈负相关,与焦虑呈正相关。(3)高、中、低时间管理倾向组在目标定向及焦虑方面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对大学阶段的教与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991名在校大学生的环保热点问题关注度、环保知识、环保态度和环保实践四个模块做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较低,且在性别、年级和地域上存在差异,应从扩大宣传力度、开展环境意识教育、第二课堂和建立节能减排型校园等方面增强广西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科学积极态度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发现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本研究对来自16所不同水平学校的1334位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及方差分析方法处理调查数据。发现学生性别、学校类型和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男生比女生有更积极的科学态度;学校类别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显著相关,教学水平和生源相对差学校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反而更为积极;合作教学方法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建构教学方法和讲述教学方法与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上述发现对优化科学教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其职业成熟的发展水平,结果发现:1高中生整体职业成熟度发展水平不高。在职业成熟度的各个维度上的发展存在不均衡,在职业知识方面,职业自我知识发展较差,职业世界知识稍好;2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在性别差异方面,女生职业态度的主动性、功利性和自我知识等几个维度的发展都显著好于男生。在年级差异方面,高中三年职业成熟度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发展曲线。建议有关部门重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职业成熟的性别、年级差异作针对性指导。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入法制化和社会化阶段,并在立法上有着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很多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但缺少一部权威的、综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气候变化应对法",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和具体举措,并以此法为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物质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形式纷繁错杂。现在,与大学管理者一直宣扬的主流文化相反的非主流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瓶颈"。本文主要探究非主流文化影响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对非主流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而要积极引导,并借助它完成传统文化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