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理论上讲,随着国际公约对破坏臭氧层的含氯化合物进人平流层的禁止,在南极上空每年出现的臭氧洞应逐渐减小。然而从1998年所掌握的南极臭氧洞的资料来看,大气圈的化学过程并非如此简单。1998年南极臭氧洞的情况与往年一样严重,而且扩展的区域面积比北美洲还大,创造...  相似文献   

2.
1992年9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南极上空臭氧剧减的信息后,9月21日,日本气象厅根据昭和基地的观察结果,又发表南极上空连续4年发生臭氧洞的消息,预计臭氧洞发展最盛的10月,将和历史上最大的去年一样,而去年10月,南极的臭氧洞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46倍。  相似文献   

3.
有关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几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臭氧洞是大气臭氧含量改变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大气臭氧层被破坏的重要标志。搞清南极臭氧洞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对搞清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防止大气臭氧层被进一步破坏,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自1985年第一次发现南极臭氧洞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题目上来,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及天  相似文献   

4.
最近日本气象厅发表,南极大陆上空继续出现臭氧洞,今年9月臭氧洞已扩大到1859×10~4km~2。破坏臭氧层的氯氟气数量,在对流层的增加开始趋缓,而平流层依然在增加。据美国宇航局等的观测,臭氧层的面积为南极大陆1400km~2的1.3倍左右,高度17km附近的臭氧量已比臭氧洞出现前减少约40%,  相似文献   

5.
《世界环境》2004,(5):1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头顶上的天空被捅了一个“洞”;90年代,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2000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宣布,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传说远古时代,支擎苍天的柱子曾经轰然倒下,苍天裂口,大地分崩离析,烈火燃烧,洪水泛滥,凶猛的野兽吞食着无助的人类。是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以支撑四极,治理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得以生存,并延续至今。然而,今天的人类却又遇到了“类似”问题。1981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南极上空有一个很大的洞,这个洞叫“南极臭氧洞”。这个空洞大约有1 400万平方千米,此后科学家们在北极上空也发现了类似的空洞。1994年日本气象厅发布报告称,南极上空于同年9月出现了面积达2 400万平方千米的空洞,相当于…  相似文献   

7.
《世界环境》2009,(5):7-7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以及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呼声更加高涨。  相似文献   

8.
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成员乔·法曼(Joe. C. Farman)及其同事第一次指出,在南极正上空大约12—20公里高处,每年春季(九、十月份)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明显减少,大气臭氧层变得稀薄,好象形成了一个洞。从十一月开始臭氧浓度又逐渐回升,这个洞逐渐消失,这种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在南极地区年复一年,日趋严重,现在,南极十月份臭氧总含量只有在1950—1973年期间所观察到的十月份臭氧含量的一半左右,自乔·法曼披露这一事实后,南极臭氧洞便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并吸引着各有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业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层不断减少,1998年9月臭氧洞的面积和深度达历史最高记录。平流层臭氧耗损会导致到达在面地的有害紫外线增加,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破坏地球生态。介绍了了臭氧层损耗的机理、现状、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复旦大学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战斗正未有穷期,每个人都应当投入行动。你大概已经听说过,家中的冰箱制冷系统用了氟氯碳吧,其实它的用量还不到氟氯碳制冷剂的4%,用量最大的是汽车空调,占氟氯碳制冷剂用量的49%,其次是商业经营领域各种食品、副食品的保鲜,各种鲜花、医药的保鲜,这一行业用于保鲜的氟氯碳制冷剂大约占26%,而食品工业加工、贮藏中的冷冻、冷藏用了约11.7%,其他就是一些零散的使用单位。在冷冻、冷藏设备方面用作制冷剂的氟氯碳只占总用量的1/4,这类设备也比较密闭。其他方面特别  相似文献   

11.
吴健 《环境保护》1992,(10):42-44
从地球轨道上看,地球的大气就象一层薄而脆弱的皮肤,保护着地球以免受到来自空间的有害射线的影响.从地面上,我们很难察觉这一保护,我们察觉不到大气为我们提供一个适宜及稳定的气候.目前存在及正在增长的问题是人类活动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南极上空季节性臭氧洞及地球臭氧层的减少都表明空气污染具有全球性影响.这篇文章先简单介绍一下城市及地区性严重空气污染的来源、趋势、造成的影响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另外,也报告了控制全球空气污染上最近所取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和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首次报道了臭氧洞影响生命活力迹象。1990年的Bel-lingshausen海洋研究表明,暴露在高剂量紫外线下的浮游生物的生长率下降12%,相当于南极区浮游生物产量下降4%。此项测定是在臭氧洞地区往返扫描6周后得出  相似文献   

13.
太阳紫外辐射及其对南美巴塔戈尼亚水生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知道,太阳紫外辐射(UVR,280~400nm)对水生有机物有很多重要的影响.常常会受到南极臭氧洞影响的巴塔戈尼亚地区有时也会受到紫外B辐射(UV-B,280~315nm)剂量增加的影响.为在此地区的一些地方安装各种仪器来建立一个有关UVR气候学的数据库,人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至今还未在正常的和增强的太阳UVR对有机物影响方面做过对比研究.大多数关于巴塔戈尼亚水生系统的光生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太阳UVR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DNA损伤及浮游动物死亡率、生育力和修复机制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是关于水生食物网中低营养层鱼幼体及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为了对某一水体中UVR的整体影响进行评估,还需考虑其它的一些参数,如云量变化、臭氧浓度、有机体敏感性的差异,以及混合层上层或湖上层的厚度.所有这些因子都妨碍或有利于物种对太阳辐射的适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进的小波变换的南极冰盖冻融探测算法,利用微波辐射计1978~2013年的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冻融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4年的整体冻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极冰盖的融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极边缘的各个冰架区,融化强度受地物覆盖类型、地理位置和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南极冰盖的融化面积年际变化较大,1991年的融化面积最大,为1518750km2,1999年融化面积最小,为565000km2,且融化面积的年际变化具有周期性;南极冰盖的融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融化一般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在1月达到融化顶峰.  相似文献   

15.
Lauder的新西兰国立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的报告称,过去10年间新西兰有害紫外线辐射逐渐增加.1998~1999年夏季,这类紫外线辐射比前10年增加约2%.专家称NIWA的报告提供了臭氧层消耗会给地球生态带来危险的最强有力的证据.美国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大气物理学家 Prul Newman说:“他们会尽力做好此事.”14年前大气科学家首先在南极测到“臭氧洞”,并认为是氯氟烃等污染物作用的结果.研究人员随后发现在人口较多的中纬度地区(如北欧、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上空臭氧层也在变薄.NI…  相似文献   

16.
X一01 .9603158保护臭氧层十年/王扬祖(国家环保局)//暖风空调/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一1996,26(2)一3~4 环信TU一4 回顾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签署10年来国际社会和中国在限制和逐步淘汰受控物质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内使用了大量受控物质,这些物质在平流层内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会延续几年乃至几十年,据观测,目前南极上空臭氧洞已扩大2400万kmZ,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的臭氧损耗将会达到12%一13%,紫外线辐射将会增加n%,预计臭氧层耗损要在2000年前后才能达到峰值,所以今…  相似文献   

17.
南极,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人类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可今年,在南极长城站附近,科学家发现:大批鸟类不顾繁殖大事,弃卵而去;大量磷虾也在海滩死去。这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现象。王自磐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极地考察已20余年。从2000年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开始,他每年都去南极长城站,以海洋鸟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全球变化和极地生态环境,2003年是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也是王自磐第7次去南极了。南极,不再是净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南极考察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自然环境和生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老王说,北半球的污染物质经大…  相似文献   

18.
我校地球物理系邓世坤副教授将随同中国南极第 1 9次科考队 ,在 1 1月 2 0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 ,到达南极进行为期四个半月的科学考察活动 ,邓世坤将是我校第一位到达极地科考的教师。邓世坤长期从事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在探地雷达技术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到达南极中山站后 ,主要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 1 5个位置冰川的厚度 ,了解冰川底下的地形 ,从而划分淡水冰和咸水冰的分界面。我国从 1 981年开始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对南极研究的重点为全球变化的研究。南极冰层结构变化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可…  相似文献   

19.
南极的热点是什么?几十年前,是揭示奥秘,开发净土,挖掘资源;今天呢,科学家们的目光投向了垃圾与污染,近20年来,一支又一支考察队,一次又一次探险,源源不断地涌向这块银白色的净土。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到达南极进行考察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却留下了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这垃圾,犹如一张洁白飘带上的点点污迹,给人以难忘的遗憾。翻开南极地图,发现在这块冰雪世界里,仍有片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东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0年的CO浓度在线观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了大气中CO浓度的本底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不同风向和风速条件下CO浓度变化很小,表明风向和风速对CO监测结果的影响很小,也表明观测的CO浓度受局地污染源排放影响很小,可以代表南极中山站的本底浓度.中山站与其它南极站相似,CO浓度具有非对称的季节变化,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9—10月),最低值在夏末秋初(2—3月),月平均CO浓度在30~65 ppb之间.南极各站的年平均CO浓度的年际变化范围差异不大,均为2~3 p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