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工业废水中总铬的快速消解和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在测定工业废水中总铬时,用蒸汽消解法,在硝酸介质中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并使铬转化为可溶性Cr(Ⅲ),用活性炭吸附脱除残余的有机物、色素和胶状物。在室温下以Ce(Ⅳ)氧化 Cr(Ⅲ)为Cr(Ⅵ),NAN3还原过量的Ce(Ⅳ),然后用二苯碳酰二肼(DPC)光度测定。平均回收率约98%,水样中铬含量为0.352ppm时,相对标准偏差为2.3%。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铬存在于电镀、冶炼、制革、纺织、制药等工业废水污染的水体中.天然水中也常含有微量的铬.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通常推荐用二苯卡巴肼比色法测定六价铬.为了测定天然水中浓度更低的Cr(Ⅵ)含量,就要采用离子交换、液一液萃取或共沉淀法进行富集.但这些方法费时较长或操作麻烦.1981年,青山卫等人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为发泡剂,对泡沫浮选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进行了研究。此法可测出3μg/ι的Cr(Ⅵ),但较大量硫酸根存在时有干扰,而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SO_4~(2-)离子.后来他们又改用十二烷基磺酸钠为发泡剂,  相似文献   

3.
利用铬在污水中存在的形式不同,三价铬以阳离子Cr~( 3)形式存在,而六价铬以阴离子Cr_4~(-2)和Cr_2 O_7~2的形式存在,可分别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分离。将污水经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动态交换分离Cr~( 3)后在溶液中测定Cr~( 6)。用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静态交换分离Cr~( 6)后在溶液中测定Cr~( 3)。用二苯碳酰二肼为显色剂,Cr~( 6)在酸性条件下可直接  相似文献   

4.
目前,普遍采用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来测定水、土等环境样品中的微量铬,但是,都未经分离干扰即显色。鉴于环境样品的复杂性,某些干扰物的含量如铁、铜等常超过该法的最高允许量,故需预先分离。本文提出用氢氧化钠分离铁、铜可获得最佳结果,50毫克铁(Ⅲ)、5毫克铜(Ⅱ)经一次分离后即可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5.
陈建  徐林 《环境工程学报》2013,7(1):191-195
为开发含Cr(Ⅵ)废水处理工艺提供必要资料,对不同条件下Fe(Ⅲ)催化有机酸光化学还原Cr(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还原不仅受pH、Fe(Ⅲ)或有机酸的起始浓度以及共存阳离子的影响,而且还与有机酸种类有关.低pH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光化学还原,在pH 3.0条件下经3h后的还原率达89.9%,在pH 5.0经3h后其还原率为37.3%.Fe(Ⅲ)或有机酸起始浓度增高会促进Cr(Ⅵ)的还原,在pH3.0和Fe(Ⅲ)浓度高于Cr(Ⅵ)浓度条件下导致在3h后Cr(Ⅵ)的光化学还原率达100%.共存Al(Ⅲ)或Cu(Ⅱ)会抑制Cr(Ⅵ)的光化学还原.由Fe(Ⅲ)催化3种有机酸对Cr(Ⅵ)的光化学还原作用大小次序为: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还对不同条件影响Cr(Ⅵ)的光化学还原可能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二苯碳酰二肼[CO(NH·NH·C_6H_5)_2,Diphenyl—carbaZide,又名二苯卡巴氮]比色法测定水中微量六价铬,是国内外通用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从配制铬标准储备液至绘出标准曲线,操作手续颇为繁杂。  相似文献   

7.
对水中六价铬和三价铬的测定,常常是在清水中进行。然黄河水体中含沙量多且含沙量经常变化。因此,必须确切了解铬离子在水和砂中的分布情况,方便于拟出测定黄河水体中铬的方法。我们在有关资料的基层上,利用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测定铬的方法进一步作了黄河泥沙对铬(Ⅵ)和铬(Ⅲ)的吸附情况的试验;研究了硝酸对铭(Ⅲ)的防吸和解吸能力;并比较了几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制革厂中测定Cr(Ⅲ)的分析方法常常采用氧化法,即将Cr(Ⅲ)氧化成Cr(Ⅵ),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或者用二苯氨基脲显色进行比色测定。这样不仅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操作时间过长难以及时指导生产。虽然有将EDTA直接用于测定Cr(Ⅲ)的报导,但是,实验条件的选择是保证测定结果准确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12,用于开展水体Cr(Ⅵ)/Cu(Ⅱ)复合污染微生物吸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Y-12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规律不同。随时间延长,Cr(Ⅵ)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是共存Cu(Ⅱ)的去除率在2.00h达到最大值之后却又逐渐被解吸出来;Y-12去除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最佳pH为6,强酸条件下,Y-12对Cr(Ⅵ)的吸附受到抑制,而当溶液pH为9时,Y-12主要通过还原作用对Cr(Ⅵ)进行解毒;Cr(Ⅵ)浓度越大越不利于Cr(Ⅵ)的去除,溶液中Cu(Ⅱ)浓度变化对Cr(Ⅵ)去除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适宜环境条件下,Y-12能有效去除水体中Cr(Ⅵ)/Cu(Ⅱ)复合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一种Cr(Ⅵ)的新型吸附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Ⅵ)是严重影响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此国家严格规定,污水中的Cr(Ⅵ)含量不超过0.5μg/ml。因此,治理工业废水(尤其是电镀工业废水)中的含Cr(Ⅵ)废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为了吸附电镀废水中的Cr(Ⅵ),本试验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吸附剂——淀粉渣铁。实验表明:淀粉渣铁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一、材料的制取 1.吸附剂淀粉渣铁的制取 淀粉渣取自广西南方淀粉厂(厂址设在藤县县城),该厂年产木薯淀粉1.5万吨,每年产生大量的淀粉渣。利用该厂产生的淀粉渣经风干研磨后过60目筛,再用FeCl_3饱和溶液浸渍20小时以上,然后自然风干即得吸附剂淀粉渣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现有Cr(Ⅵ)污染控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还原剂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对Cr(Ⅵ)进行解毒/固化的研究思路。以煤矸石为原料,以水玻璃和Na OH为碱性激发剂,合成矿物聚合物;以Fe Cl2·4H2O为还原剂,用还原剂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对Cr(Ⅵ)进行解毒/固化实验,并采用XRD、TEM/EDS、XPS对固化体进行检测。当添加的Fe(Ⅱ)与Cr(Ⅵ)的摩尔比≥3∶1时,矿物聚合物中总铬的浸出浓度小于1 mg/L,铬固化率大于99%。还原剂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对Cr(Ⅵ)最大固化量为0.8%。在合成过程中,Fe(Ⅱ)和Cr(Ⅵ)添加的矿物聚合物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Fe(Ⅱ)被氧化成了Fe(Ⅲ),Cr(Ⅵ)被还原成了Cr(Ⅲ),随后Fe(Ⅲ)和Cr(Ⅲ)同时被矿物聚合物中的—OAl(-)(OH)3吸引,并固化在非晶质结构中。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具有较好抗氧化性和分散性的壳聚糖-纳米铁(CS-NZVI)颗粒去除上覆水-底泥系统中的Cr(Ⅵ)、Pb~(2+)、Cd~(2+),分析了Cr(Ⅵ)、Pb~(2+)、Cd~(2+)去除的动力学特征,考察了pH和盐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S-NZVI颗粒能够有效去除上覆水及底泥中的Cr(Ⅵ)、Pb~(2+)、Cd~(2+),Cr(Ⅵ)、Pb~(2+)、Cd~(2+)的去除过程满足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随着pH的升高,上覆水中Cr(Ⅵ)的去除率逐渐降低,而Pb~(2+)、Cd~(2+)去除率逐渐升高,底泥中Cr(Ⅵ)去除率先大幅降低后小幅上升,而Cd~(2+)、Pb~(2+)去除率总体呈降低趋势;高盐度不利于上覆水中Cr(Ⅵ)的去除,但对底泥中Cd~(2+)和Pb~(2+)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对底泥中Cr(Ⅵ)的去除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一株新分离Cr(Ⅵ)还原菌Leucobacter spp. Ch1进行高浓度Cr(Ⅵ)还原的研究.发现生长于Luria Broth培养基中的Leucobacter spp. Ch1最大能还原1800mg/LCr(Ⅵ),而休眠Leucobacter spp. Ch1细胞悬液可以完全还原2100mg/L Cr(Ⅵ).扫描电镜观察到还原cr(Ⅵ)后的细菌末端黏附大团反应产物,电子顺磁共振分析确定产物的成分为Cr(Ⅲ).在分批加Cr(Ⅵ)还原实验中,休眠Leucobacter spp. Ch1细胞悬液在1060min内还原了2368mg/L Cr(Ⅵ),重新加入的乳酸钠可以再次启动Cr(Ⅵ)的生物还原.结果表明,乳酸钠的存在是Leucobacter spp. Ch1还原Cr(Ⅵ)的必要条件,推测该物质在反应中起电子供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Cr(Ⅵ)污染的防治与修复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常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去除Cr(Ⅵ)的经济性较差,易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可将有毒的Cr(Ⅵ)还原为相对无毒的Cr(Ⅲ),是一种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综述了Cr(Ⅵ)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介绍了目前所分离的Cr(Ⅵ)还原菌株及其修复Cr(Ⅵ)的影响因素,概述了国内外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的研究进展,旨在为Cr(Ⅵ)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含有重金属离子Cr(Ⅵ)以及共存轻金属离子K~+、Na~+、Ca~(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探讨了3种共存轻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存的K~+、Na~+、Ca~(2+)与Cr(Ⅵ)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影响活性炭吸附Cr(Ⅵ)的大小顺序为Ca~(2+)Na~+K~+,其中Ca~(2+)导致Cr(Ⅵ)去除率下降44.16百分点。(2)吸附Cr(Ⅵ)的活性炭在2 170cm~(-1)处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Cr(Ⅵ)与活性炭之间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同时吸附Cr(Ⅵ)与共存离子的样品中,未出现新的红外振动峰,表明K~+、Na~+、Ca~(2+)与活性炭间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3)活性炭吸附Cr(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其动力学曲线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多硫化钙(CPS)与水溶液中六价铬(Cr(Ⅵ))中的反应,得出CPS与Cr(Ⅵ)的化学计量关系及主要反应产物;以CPS为修复剂,开展还原稳定化法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并用Fe SO_4作对比,比较两者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CPS与水溶液中Cr(Ⅵ)反应的化学反应计量比为3∶2,对反应产物进行XRD表征,发现其主要成分为Cr(OH)3和单质S;CPS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砂土中总铬和Cr(Ⅵ)的浸出浓度以及土壤的Cr(Ⅵ)含量;经CPS处理之后的Cr(Ⅵ)污染土壤,pH值从原来的8.9下降至8.2,而经Fe2+处理的土壤明显酸化,其pH值降至7.5;土壤氧化还原电位(ORP)先显著下降,后期随着CPS的逐步消耗稍有上升;经CPS稳定化处理后,土壤可交换态铬和碳酸盐结合态铬均明显减少,铬的稳定性增强,环境风险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7.
即时合成了含Cr(Ⅵ)的镁铝层状超分子化合物(Mg/Al-Cr(Ⅵ)-LSC),通过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和BET比表面积分析表征其结构,并探讨了对Cr(Ⅵ)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1)当Mg、Al摩尔比为2∶1、pH为9.0~10.0、常温反应10min时,废水处理效果最佳,含50.0mg/L Cr(Ⅵ)的实验室废水经一次工艺处理后,Cr(Ⅵ)剩余质量浓度小于0.5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2)Mg/Al-Cr(Ⅵ)-LSC中Mg~(2+)、Al~(3+)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构成材料的骨架,废水中CrO_4~(2-)通过静电引力吸附进入层状超分子材料层间,平衡层板的正电荷,并作为层间阴离子被去除。(3)Mg/Al-Cr(Ⅵ)-LSC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苯胺-2,4-二氨基酚的共聚物,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该共聚物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显著,该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其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pH值对吸附性能影响较大,pH 3~6范围内吸附效果较好.吸...  相似文献   

19.
椰纤维生物炭对Cd(Ⅱ)、As(Ⅲ)、Cr(Ⅲ)和Cr(Ⅵ)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椰衣生物炭对Cd(Ⅱ)、As(Ⅲ)、Cr(Ⅲ)和Cr(Ⅵ)的吸附性能差异及其机理,并为制备高效吸附生物炭提供依据,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分析了300、500和700℃3个裂解温度下制备的椰衣生物炭对Cd(Ⅱ)、As(Ⅲ)、Cr(Ⅲ)和Cr(Ⅵ)的等温吸附曲线,使用元素分析仪、Boehm滴定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炭的组成与理化性质。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生物炭对这些重金属的吸附,提高生物炭的制备温度可增加其对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同时降低其对As(Ⅲ)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制炭温度升高引起的生物炭C含量、灰分含量、p H、CEC的升高和生物炭表面积增大是导致其对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增大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制炭温度的上升,O、H元素含量下降引起的碱性官能团的增加,和羟基和酚羟基官能团的减少是生物炭对As(Ⅲ)和Cr(Ⅵ)吸附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人用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即CTC)富集、测定六价铬取得了较好效果。实验证明,CTC完全可以用于痕量六价铬的富集、分离,并以二苯碳酰二肼分光比色测定。现将实验结果介绍如下,并对富集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