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地级市、县、中心镇三个层次分析了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组分及物理特征.提出,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与城市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燃料结构等有关,增长幅度在3%~14%之间;各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变化较大,总的来看灰渣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苏南地区厨余、纸类及塑料含量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生活垃圾的热值逐年上升,含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容重呈下降趋势.这些结论都为控制垃圾产生、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及确定其处理方式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2020年5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了解北京市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与分类前生活垃圾性质变化,对居民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厨余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了采样分析,并与北京市分类前混合收运的生活垃圾性质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北京实施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桶内厨余组分占比逐渐增加,实施1年后,厨余组分占比可达99%;含水率和容重较分类前明显增加,可燃分和热值明显降低,故不适宜采用焚烧处理;pH和C/N呈下降趋势,电导率呈小幅度增长趋势,有机质、总氮(以N计)、总磷(以P2O5计)和总钾(以K2O计)含量上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增大。Cd、Pb、Cr、Hg、As、Cu和Zn 7种危害较大的重(类)金属元素中,除As外其余的金属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Na、Ca、Mg、Fe、Mn等金属元素,除Na外均呈下降趋势。故垃圾源头分类可以有效控制厨余垃圾中金属含量,使其种子发芽指数升高,减小对植物的生物毒害作用,降低环境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设施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  刘安琪  钟慧琼  赵增立 《环境科学》2023,44(11):6421-643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活垃圾特性是终端处理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从全国超30个城市共采集400余个生活垃圾样品,分析了垃圾的物理组成、污染物含量和热值等基础物化特性.并以深圳为例分析了采样时间和垃圾分类措施等对生活垃圾物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垃圾组成与热值间的关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湿基中厨余类仍是垃圾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大多数样品的占比在40%~60%之间;可燃组成中橡塑类和纸类占比较高,分别在20%~30%和10%~20%之间;无机物占比通常不超过5%;垃圾含水率在50%~60%之间. 2019年实施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中厨余类占比明显降低,橡塑类占比增加,其他组分变化不大,垃圾热值得到一定的提升.生活垃圾中S、 Cl和N这3种污染元素的含量均在1%以下,其平均值规律为:N>Cl>S;垃圾样品中的Hg、 As、 Cr、 Cd和Pb含量随组分及采样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垃圾中Pb、 Cr含量受到环境背景值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橡塑类和垃圾水分是生活垃圾热值的主要影响变量,85.96%的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偏...  相似文献   

4.
生活垃圾源头沥水的减量提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生活垃圾厨余组分含量高、含水率高和热值低的特点,提出以降低厨余组分含水率为主要手段,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提质为主要目标的源头沥水和选择性分质收集模式.在苏州市两个居民小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项目试点,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家庭采取源头沥水措施后,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6.47%,含水率降低2.23%,低位热值提高10.94%.生活垃圾源头沥水的减量提质效应良好,有助于提高后续焚烧及填埋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降低运输及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垃圾分类的快速推广,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将会影响城市垃圾的能源回收效率,因此应考虑城市固有处理设施规模合理规划。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测定了张家港市20个居民小区生活垃圾的含水率及热值,并预测了该市其他垃圾含水率及热值随着厨余垃圾分离效率的变化。研究发现,根据张家港市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能源回收效率随着厨余垃圾分出率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最优分出率(70.8%)条件下,全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可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且可实现能源最大化利用。对于垃圾分类新形势下城市管理部门设计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和处理方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不同区分类垃圾组成与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分类垃圾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对宁波市主城区分类垃圾和处理终端的垃圾物理组成和理化特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中厨果类、纸类、橡塑类所占比例分别为50.63%、20.92%、15.70%,平均容重为145.10 kg·m~(-3),各区的平均湿基低位热值为8049.57kJ·kg~(-1);农贸市场、餐厨垃圾处理厂、焚烧厂、填埋场中厨果类分别占比77.34%、63.85%、58.17%、58.19%,平均容重分别为204.93、250.33、269.16、268.07 kg·m~(-3);厨果类含量春季较低,夏季较高,含水率为68.95%,碳氮比(C/N)为18.16,淀粉含量为9.08%,粗蛋白含量为13.41%,粗脂肪含量为9.33%.宁波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初见成效,其他垃圾适合焚烧,厨余垃圾适合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6个典型村镇生活垃圾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选取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6个典型村镇,分析测试了生活垃圾的组分、容重、pH值、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重庆市板桥镇和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的生活垃圾主要以灰土为主,分别为49.87%和50.50%;北京市九渡河镇的生活垃圾主要以厨余(36.84%)为主;重庆市板桥镇、麻城市铁门岗乡和北京市九渡河镇生活垃圾的容重分别为210.17,224.77,166.93 kg/m3,含水率分别为44.2%、40.6%和45.9%;生活垃圾样品的pH值在8.11~9.09,整体上呈现弱碱性;电导率变化为714.0~1 375.5μS/cm,平均值为926.7μS/cm;热值变化为2 401~4 556 kJ/kg,平均值为3 606 kJ/kg,且重庆市板桥镇(4 429 kJ/kg)>麻城市铁门岗乡(3 504 kJ/kg)>北京市九渡河镇(2 886 kJ/kg);重庆市板桥镇、麻城市铁门岗乡和北京市九渡河镇生活垃圾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5.13%、21.15%和32.54%;垃圾样品的总磷和总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21%和0.49%。  相似文献   

8.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可燃组分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组成特征及采取焚烧处置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015年的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我国12个省份共72个村镇生活垃圾产生源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垃圾全组分和可燃组分的质量分数、含水率以及垃圾热值等参数,进行了地域、季节以及村与镇之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可燃组分质量分数(湿基)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厨余类(13%~53%)橡塑类(10%~18%)纸类(10%~15%)木竹类(0~10%)织物类(0~8%).相同行政区域内村与镇之间生活垃圾组分差异较小,南方村镇生活垃圾全组分的平均含水率大于北方,全国村镇生活垃圾平均含水率为40.1%左右.我国北方生活垃圾热值在4个季节均有81%的村镇超过3 500 k J·kg~(-1),而南方村镇生活垃圾在春、夏、秋、冬这4个季节满足这一条件的村镇分别占44%、50%、61%、72%.垃圾经分选后热值得到提高,但南方村镇春季生活垃圾可燃组分热值仍然偏低,南方其它季节56%以上的村镇和北方全年所有村镇的生活垃圾均能满足焚烧处置的热值要求,故对我国北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置是可行的,而南方村镇生活垃圾需加强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
生活垃圾组分是选择处理方式的基础,与地域、季节、居民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组分时空分布特征。近20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高(接近或超过50%),可回收物占比呈升高趋势(由22%左右升高至约30%),垃圾低位热值呈上升趋势(已超过6000 kJ/kg)。第1季度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高(城市地区约为61%),第3、4季度灰土占比升高(农村地区可达到29%)、含水率低、热值高(城市地区可达到6600 kJ/kg)。全国范围内,各地生活垃圾组分占比差异显著,厨余垃圾占比由东(65%)向西(50%)递减,可回收物占比由南(25%)向北(17%)递减,灰土占比由北(27%)向南(11%)递减。生活垃圾热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该结论可为生活垃圾因地制宜处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华南某市生活垃圾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城市生活垃圾采样分析方法对华南某市20个街镇生活垃圾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组成进行历时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垃圾平均容重为0.22×103kg·m-3,垃圾三组分(水分、灰分和可燃物)所占比例分别为55.0%~66.9%、18.6%~30.3%、69.7%~81.4%,有机质含量比例为50.1%~58.0%,各研究区镇垃圾热值范围为6 570~9 652 k J·kg-1,平均热值为8 272 k J·kg-1,高于世界银行推荐的垃圾焚烧所需最低热值(7 000 k J·kg-1).其它物理组分所占比例分别如下:厨余类为39.8%~53.3%,橡塑类为16.5%~33.4%,纸类为5.61%~7.95%,纺织类为1.14%~5.16%,竹类为2.49%~5.12%,玻璃类为1.10%~1.47%,混合类5.86%~7.57%,灰土类2.46%~6.73%,金属0.1%~0.32%,陶瓷0.4%~0.69%.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纺织类、橡塑类、纸类、可燃物比重对焚烧有促进作用,厨余类、玻璃类、容重、灰分、含水率、灰土等则对焚烧有一定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机械生化处理技术(EMBT,eco-mechanical biological treatment)是在欧洲广泛应用的MBT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新技术。以某厨余垃圾处理示范项目为依托,对EMBT工艺的工艺特点、设计经验和处理效果进行总结。该项目占地面积约5 000 m2,平均垃圾处理成本约140元/t。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产生的主要资源化产品为沼气和垃圾衍生燃料(RDF,refuse derived fuel)。原生垃圾产气量在60 m3/t以上,甲烷浓度为65%左右。RDF产品有3种:生物水解系统固相物料含水率约40%,低位热在7 536 k J/kg以上;生物干化后的高热值物料,含水率约20%,低位热值在12 560 k J/kg以上;机械预处理分选出的高热值塑料、织物。RDF产品可通过洁净焚烧、工业窑炉协同处理等技术实现高效、生态的热能利用。  相似文献   

12.
含水率是预测生活垃圾能源回收和渗滤液污染潜力的关键参数,对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有重要意义.根据各物理组分组成比例和组分含水率,估算混合生活垃圾含水率,是规划和设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时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的文献资料,提出适合我国生活垃圾特征的典型物理组分含水率数据清单;比较20个中国城市文献数据的模拟估算与实测结果,发现对大部分城市的估算误差在10%以内,远低于采用丹麦,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据的估算误差.对比中国、丹麦和美国的组分含水率数据清单,发现我国生活垃圾中的纸类、织物、塑料、渣石等组分的含水率显著偏高,原因在于我国生活垃圾的食品废物含量高,混合收集过程中水分在组分间迁移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国12个省份、72个典型村镇生活垃圾的采样调查,系统分析了垃圾组分组成、含水率、湿基低位热值、肥效指标(有机质、TN、TP、TK)及重金属含量对焚烧、堆肥及填埋技术可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村镇生活垃圾全组分、可燃组分、可燃组分(厨余类除外)的湿基低位热值分别为4263,5652,13772 kJ/kg,村镇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分选环节可显著提高湿基低位热值。村镇生活垃圾有机质、含水率、N、P、K含量等方面,均基本满足堆肥化处理有关要求,可进行堆肥处理,但部分地区Cd含量超标,应强化源头分类,控制堆肥产品的品质,降低环境风险。村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前对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减少约1/3的填埋垃圾量,并最终减少垃圾填埋渗滤液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重庆市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垃圾进行采样分析,根据不同类型农村地区的经济、生活情况等因素,得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主要特征有:垃圾中以灰土和厨余为主,分别是19.83%和19.33%;其次是砖瓦陶瓷类,占总量的15.26%;玻璃类和金属类垃圾所占比例最小,为1.0%~3.3%;垃圾的焚烧热值较低,平均热值为2729k J/kg,显著低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热值均值。有机垃圾比例越大,灰土所占比例越小,含水率越高;影响乡村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主要因素有常驻人口数量和经济情况;影响乡村生活垃圾组成成分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燃料变化。同时针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及产生量的减少提出了两点建议,以期对以后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外加碳源对厨余垃圾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厨余垃圾含水率,选择木本泥炭和玉米秸秆作为辅料,研究其作为外加碳源对厨余垃圾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生物干化过程中最高温度可达70℃以上,添加秸秆和木本泥炭处理可不同程度地缩短进入高温期的时间.经21d生物干化后,纯厨余处理和分别添加木本泥炭与秸秆的处理含水率分别降低了15.25%,20.3%和28.0%,有机质分别降解了26.8%,15.1%和19.3%,有机质和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添加秸秆处理利用较少的有机质降解实现了最大水分去除.纯厨余生物干化渗滤液产生率分别为0.16kg/kg,添加木本泥炭处理仅为0.04kg/kg,添加秸秆处理未产生渗滤液.纯厨余处理、添加秸秆和木本泥炭处理生物干化过程累积水分去除率分别为0.40,0.54和0.42kg/kg,水分去除率和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作为主原料的厨余垃圾初始低位热值为266kJ/kg,经生物干化后含水率有所降低,低位热值仅提高到1331kJ/kg.添加木本泥炭处理干化产品热值可达6331kJ/kg,添加秸秆处理热值可增加至8400kJ/kg.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及物理特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含水率、容重和热值的分析,得出了生活垃圾成分及物理指标的均值区间,结果显示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组分和易燃烧组分比例较高。对生活垃圾成分、含水率、容重、热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区域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成分中不同组分的含量与生活垃圾的物理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生活垃圾含水率、容重、砖瓦陶瓷类含量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性显著,表明区域因素对生活垃圾成分、含水率、容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统计了近几年我国开展调研的134个村庄生活垃圾情况,在此基础上筛选出71个有效样本数,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性及其组分特点。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为0.76 kg/d,变化范围较大,最低为0.15 kg/d,最高为0.29 kg/d,且不同地区垃圾产生量有一定的差异,东部0.77 kg/d,中部0.98 kg/d,西部0.51 kg/d,南方垃圾人均产生量为0.66 kg/d,低于北方的1.01 kg/d;在组成上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量的42.38%,其次为厨余,占垃圾总量的35.97%,各成分大小关系依次为灰渣>厨余>塑料>其他类>纸类>玻璃>布类>金属,且不同地区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南方主要以厨余为主,占垃圾总量的43.56%,其次是渣土,占垃圾总量的26.56%,北方主要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量的64.52%,其次是厨余,占垃圾总量的25.69%,其他组分含量相当。  相似文献   

18.
在位处我国中部的湖北省,选取典型农业型村镇开展了为期1年的生活垃圾采样,分析其物理组分、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研究发现:中部典型农业型村镇生活垃圾中灰土类含量最大,其次是厨余类;春冬季,生活垃圾的含水率、湿基低位热值和VS含量略高于夏秋季,容重的变化规律恰好相反;生活垃圾中重金属Cd和Cr超标的现象较严重,存在污染土壤的风险。相关性分析发现,重金属Cd和Cr含量与垃圾中砖瓦陶瓷类、金属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化的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传斌  刘晶茹  王如松  张艺山 《环境科学》2010,31(11):2768-2773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垃圾管理中分类收集程度不足、厨余垃圾高水分含量的问题,研究了社区人工分类混合垃圾、厨余垃圾简易机械压缩、压缩后厨余垃圾和渗滤液的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集成技术模式.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的人工分拣效率为36.8kg/h,随分拣熟练程度提高而增加.社区分拣出的厨余垃圾有机质含量高达44.693%,营养元素N、P、K的含量分别为2.586%、0.649%和1.274%,C/N为17.427,而重金属含量仅为从混合垃圾集中分选出的可堆肥原料的0.07~0.82倍.厨余垃圾压缩脱水后含水率仍高达78.7%,影响后续堆肥效果.采用生物稳定和稀释的渗滤液浇灌凤仙花具有一定的肥效,植株干重是清水浇灌的1.46~2.94倍.基于社区人工分拣的集成技术模式可减排垃圾产生量的52.6%.  相似文献   

20.
中国50%以上的生活垃圾为厨余垃圾,在家庭尺度进行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处理机在国外广泛应用,但由于中国厨余垃圾的差异性,国外参数组合不能适用于国内家庭处理机研发。文章针对中国家庭厨余垃圾特点,对主要影响因子通风量、温度、菌剂及含水率进行正交控制试验,选择失重率为评价减量化效益指标,选择E4/E6、N、P、K含量为评价资源化效益指标,分别研究基于减量化与资源化目标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研究结果显示,含水率和温度对于减量化效果影响较大,高温、低含水率有利于厨余减重;而影响资源化效果主要为菌剂,具有很好的保磷和保钾作用。最后得到减量化效果最优组合:通风量为5 L/min、温度65℃、添加5 g菌剂、含水率63.4%;而资源化效果最佳组合为通风13 L/min、温度45℃、菌剂5 g、含水率为7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