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染土壤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施绿色可持续修复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度修复,减少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危险废物的产生。本文分析了欧美国家在40多年污染土壤修复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进行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典型的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与方法,根据我国土壤修复的现状提出了进行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必要性和增强风险管控的科学认识与管理能力、通过精细调查与精准修复增强绿色可持续性、推动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决策方法的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可持续修复是近年来修复领域新的发展趋势。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施必须综合考虑修复的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目前,国内修复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更多关注污染地块修复的环境和经济方面,而鲜有对修复的社会可持续性研究。本文总结归纳了污染地块修复社会可持续性的要素,并通过案例探究了修复过程中的公众知情与满意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信息沟通不畅、公众知情权受限是制约公众参与、降低公众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在污染地块修复全过程中加强信息公开,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提高公众参与和满意度,为实现场地修复的社会可持续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土壤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选择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某重大工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为例,基于欧盟组织CLARINET和英国开发的污染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分系统,制定了评价原则;运用多标准分析法(MCA),从人体健康、社会、能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对2种典型的修复技术(原位稳定/固化,异地填埋)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稳定/固化技术是1种较为经济且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的修复方法;填埋技术不仅经济成本较高,而且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4.
我国污染场地数量众多,对当地环境和健康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亟待开展治理修复,同时也需要关注修复过程的绿色可持续性.本文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GSR)的理念,提出了健康风险评价(HRA)和生命周期评价(LCA)耦合的评估框架,用于计算结合健康风险和修复二次环境影响的净环境效益(NEB),并以中国西南地区某多环芳烃和汞污染的工业场地为例,在现行的修复目标制定框架内,对不同修复目标下的NEB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不同权衡选择下,案例最佳的修复目标带来的NEB是直接选择筛选值目标的1.6~15倍,单位经济投入带来的NEB是直接选择筛选值的3~7倍.决策者可应用提出的综合评估框架,平衡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修复过程的二次影响,以提高场地修复工程的环境经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恶化,严重危害居民生活和作物、畜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治理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的理化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环保、经济、安全、环境扰动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介绍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简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并针对各种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适用情况和研究实例进行详细阐述。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可用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措施,指出了当前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修复周期及修复效果的局限性。最后,在现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为今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污染场地修复的目的是消除土壤污染并实现再利用.为防止消极修复和过度修复带来的新的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可持续修复理念,以系统科学地综合分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效果为研究目标,结合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法确定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效果评价模型的候选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筛选,并应用AHP-熵权法计算推导出评价指标权重值,利用模糊综合评估(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结合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权重值构建了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某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综合评价中环境指标组合权重值(0.473 57)最大,其中土壤质量状况改善的权重(0.215 02)最高;健康风险削减和污染场地地价提升分别为社会和经济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实例验证中案例污染场地的最终可持续性评分为7.70分,在“良好”的评价区间内,与实际修复情况一致,结果可指导修复方案的优化.研究显示,构建的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可对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的制定、比选以及修复后效果的综合评价提供技术支...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正确评价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效果及环境风险,根据辽宁省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状况、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特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应用生态风险模型,建立辽宁省地方标准(DB 21/T 2274-2014)——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标准,提出了生态修复完成后农田土壤中总多环芳烃浓度和苯并[a]芘环境当量总浓度限值。主要内容为:生态修复完成后农田土壤中总多环芳烃浓度低于2 mg/kg,生态修复完成后农田土壤中苯并[a]芘环境当量总浓度低于0.53 mg/kg。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给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如何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实现农业安全生产成为当前农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生物质炭改善农田环境质量,减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报道不断涌现,生物质炭也常被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生态修复。结合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综述了生物质炭影响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可能理论机制,分析了生物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因素,并从生物质炭应用的环境风险和效益评价、制备技术和装备研发、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理论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应该加强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9.
土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土壤受到来自工业、农业等多方面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本文从我国土壤现状,土壤污染源及危害、土壤防治及修复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黑麦草修护湘西花垣铅锌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阐述了我国及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农田现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同时分析了黑麦草在花垣铅锌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区的治理情况及其黑麦草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笑诺  易诗懿  陈卫平 《环境科学》2022,43(5):2699-270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风险管理理念为基本原则的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场地管理的重要决策问题和研究前沿热点,为明确影响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国内外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构建契合我国场地管理背景的区域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评价体系,通过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判定影响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可能影响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性的指标多达44个,涵盖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这4个维度,单指标影响程度为0.26%~5.01%(平均值2.27%).潜在风险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指标)、健康与安全和公众参与(社会指标)、管控成本和环保投资(经济指标)、修复周期和修复效果(技术指标)是影响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影响程度为1.89%~5.01%(平均值3.58%).具有较强政策敏感性的指标,包括考核指标、投融资创新、名录管理、能力建设、安全利用和制度建设等,对风险管控可持续性已经产生1.18%~3.48%的正向影响,随着政策制度的深入落实与全面地域推广,其对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的助力效应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是在化学修复、植物修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综合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螯合剂种类、螯合剂施入时间、施入方式、浓度与剂量、不同富集植物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了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我国土壤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土壤的质量,不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修复,减少土壤的污染,提高我国土地的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有大量历史遗留农药类污染地块亟待治理。农药地块普遍存在污染种类复杂、污染程度严重、修复难度大、异味扰民突出等特点,不仅面临有效削减污染风险的工程技术水平提升需求,还面临科学应对舆论提升治理能力的社会管理需求。基于我国农药类污染地块产生与修复现状,分析当前修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结合“十四五”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导向,提出完善修复目标评价体系、强化修复二次污染防控、提升土壤修复环境管理水平等建议,可为我国农药类污染地块修复管控环境管理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重要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尤其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合理的模型和方法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这对于环境和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评价的传统指数模型和以指数模型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一些评价方法,介绍了基于GIS技术、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以及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分析了主要评价模型和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镉污染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危害最大的污染之一。本文对农田土壤中镉的危害和来源,以及当前对于镉污染农田土壤常规修复技术中的植物修复和钝化修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在我国开展镉污染土壤修复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钱林波  元妙新  陈宝梁 《环境科学》2012,33(5):1767-1776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典型有机污染物,绿色修复PAHs污染土壤已成为国内外环境和土壤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刚刚开始.本文重点评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修复原理、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选择、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固定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开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同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是困扰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农田土壤重金属监测及治理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某市城郊农田土壤监测为例,分析了农田土壤监测的步骤及内容,并提出"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修复-安全利用"的综合防治模式,对实时掌握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并做好相应治理,确保粮食安全等...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长乐基本农田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整理土样数据,运用"3S"技术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并依据国家标准,完成农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之后结合土地整理工程需要,与各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技术可行性相比较,确定采用客土换土的综合整理修复方法,最后按照综合整理修复效果评价体系进行修复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作物单产、土地利用率等土地整理指标均有提高;重金属污染面积减少7.81 hm2,污染修复率达到39.41%,实现了在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场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是削减场地污染和降低场地风险的最关键环节,也是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环节存在的不足和对行业发展阻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推动修复工程实施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迫切形势及重要意义。从风险交流、统筹谋划、提高修复专业化水平和修复效果弹性、推动施工标准化作业、促进绿色可持续场地修复工程示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