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的植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浓度为10、50和100 mg·L~(-1)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植物毒性,通过测量水稻生长指数、根系氧化应激反应、细胞膜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探索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将水稻幼苗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WCNTs悬浮液中培养10 d后,高浓度处理组(100 mg·L~(-1))中水稻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鲜重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87.6%±1.1%和69.2%±7.8%。对根系深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膜的损伤主要出现在高浓度处理组,此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由对照组的(8.8±1.6)U·mg-1prot(protein,蛋白质)增加至(16.3±2.8)U·mg-1prot,丙二醛(MDA)含量由对照组的(8.0±0.3)μmol·g-1FW(fresh weight,鲜重)增加至(15.1±1.4)μmol·g-1FW。然而,水稻根系的生化酶活性在低浓度(10 mg·L~(-1))时就开始明显降低。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发现,MWCNTs颗粒分布在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内,从而证实了MWCNTs能被植物细胞吸收。  相似文献   

2.
硅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及缓解幼苗砷毒性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As~(Ⅲ)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试验和幼苗毒性试验,研究了外源硅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缓解幼苗砷毒性的效应。外源硅的2种处理方式为种子萌发时添加外源硅(Si1)和采用硅处理液浸种(Si2)。结果表明,发芽时介质中As浓度达到10 mg·L~(-1)时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P0.05),发芽率仅为80%,但是Si1和Si2处理下发芽率则提高到97%和100%,这说明外源硅可促进砷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砷浓度≥5 mg·L~(-1)时,Si1和Si2处理均可提高水稻的相对幼苗高度和根耐性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6.00%~16.8%和57.9%~77.0%、7.10%~23.5%和54.2%~61.2%,并且降低了水稻幼苗砷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7.8%~21.4%和31.0%~49.1%。这说明外源硅处理可促进砷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不同砷浓度处理与水稻芽长、根长及幼苗干重之间存在"S"型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外源硅显著提高了相应的EC50,缓解了砷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毒性。综上所述,砷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时添加外源硅或采用硅处理液浸种均可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降低了幼苗砷累积和缓解砷对水稻幼苗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硅对水稻镉转运的抑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外源施加硅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镉积累和转运过程的抑制效应,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广西普遍种植水稻品种"中广香1号"为研究对象,在0、400、600和800 mg·kg~(-1) 4个硅肥(Na2Si O3)处理水平下,研究了不同硅肥施加量对水稻镉吸收转运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糙米镉含量随硅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当硅肥用量为800 mg·kg~(-1)时,糙米镉含量最低,为0.39 mg·kg~(-1),相比对照(未施硅肥)减少了32.76%。与对照相比,施用硅肥可以提高土壤p H,且土壤有效态镉的含量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当施硅量为800 mg·kg~(-1)时,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显著低于未施硅处理,降幅达10.57%。研究发现硅肥抑制糙米积累镉与硅阻碍镉在水稻各部位的转运有关,土壤施硅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加强铁膜对镉的吸附作用,显著地降低镉从根系铁膜向根部和镉从根部向茎秆的转运(P0.05);随着硅肥施加量的增加,茎秆对镉的截留效果更显著,当硅肥用量为800 mg·kg~(-1)时,镉从根系铁膜向根部和镉从根部向茎秆的转运因子分别较对照下降了10.34%和15.79%。此外,硅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对照,且结实率显著增加。因此,硅肥可作为降低水稻镉积累的有效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镉(Cd)胁迫下,施硅(Si)处理对植物体对微量元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研究了在低(1μmol·L~(-1))、高(5μmol·L~(-1))Cd胁迫下施Si处理对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地上部、根部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含量,根系质外体、共质体及细胞壁中微量元素含量分配和木质部中各微量元素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Cd胁迫下菜心地上部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根部吸收紊乱,施Si后,地上部Fe、Cu、Zn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但Mn含量降低;根部Fe、Cu、Zn含量在施Si后也普遍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Mn则表现出拮抗作用。(2)Cd胁迫破坏了根系质外体、共质体、细胞壁中微量元素分布平衡,施Si处理普遍提高根系共质体和细胞壁中Fe、Cu、Zn含量,同时降低了Mn含量,增大了共质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分配比例。(3)施Si普提高了木质部中Fe、Cu、Zn的浓度,降低了Mn的浓度,缓解了Cd对木质液中微量元素运输的影响。结论:Cd胁迫下,施Si通过提升微量元素在根系共质体及共质体的再分配,增强木质部微量元素的转运能力及其在地上部的富集能力,维持了菜心在Cd胁迫下的微量元素平衡。  相似文献   

5.
多壁碳纳米管与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思楠  刘玲  郑刘根 《环境化学》2019,38(5):1113-1118
选取水稻(Oryza sativa)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营养液(0 mg·L~(-1) MWCNTs、0 mg·L~(-1) Cd~(2+))为参照,分析不同浓度梯度下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单一处理、MWCNTs与Cd~(2+)复合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WCNTs单一处理中,水稻幼苗的生长与MWCNTs添加浓度呈明显负相关.低浓度的MWCNTs(1.5 mg·L~(-1))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较高浓度的MWCNTs(≥6.0 mg·L~(-1))会显著(P0.05)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添加5 mg·L~(-1) Cd~(2+)会增强MWCNTs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抑制,当MWCNTs浓度从1.5 mg·L~(-1)上升到12 mg·L~(-1),单一处理组与复合处理组相比,水稻幼苗的根系活力分别下降6.4%、10.4%、24.4%和13.9%;水稻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复合处理组的水稻叶片的POD活性略高于单一处理组,分别高出11.0%、46.1%、5.6%、11.6%;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变小、胞间CO_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减慢.MWCNTs与Cd~(2+)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硅和氮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营养元素,合理施用硅肥和氮肥对于改善稻田养分管理及提高产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120、180和240 kg·hm~(-2),分别记作N1、N2和N3)和硅肥(0、225和450 kg·hm~(-2),分别记作Si1、Si2和Si3)配施对桂农占和黄华占2个水稻品种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氮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分蘖期、抽穗期2个水稻品种叶片氮含量,在抽穗期N1-Si3处理桂农占和黄华占叶片氮含量比N1-Si1处理分别增加17.0%和44.4%。硅氮处理能够提高抽穗期黄华占叶片磷含量以及2个品种分蘖期和抽穗期Si含量。随着施氮和施硅水平的提高,产量也呈增加趋势,桂农占和黄华占产量分别以N2-Si1和N3-Si3处理为最高,分别达8 188.5和8 260.5 kg·hm~(-2)。此外,2个水稻品种整精米率均随硅含量增加而升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有助于改善稻米品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低氮高硅及中氮低硅的配比组合更适合桂农占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磷位是表达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强度指标,是决定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以分析施硅对土壤磷位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施硅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土壤化学机制,有利于促进硅肥的合理施用及土壤磷素的科学调控,对于减少磷矿资源开采及磷肥施用、防治农田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水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硅酸钾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30、60、120 mg·kg~(-1)(以SiO_2计),分别记作Si0、Si30、Si60、Si120;在中和硅酸钾碱性和消除伴随离子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培养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硅对土壤磷位和苗期水稻吸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硅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浸提液中氢离子活度(P0.01),Si30、Si60、Si120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02%、25.59%和146.77%;加硅同时极显著提高了H_2PO_4~-离子活度(P0.01),Si60、Si120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0.25%和99.26%;加硅促进了水稻植株对磷的吸收,随加硅量的增加,3个施硅处理吸磷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6.41%、19.20%和69.07%;加硅条件下土壤磷位和植株吸磷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磷位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施硅可提高土壤溶液中H_2PO_4~-的活度,降低土壤磷位,提高土壤供磷强度,土壤磷位可作为指示土壤磷植物有效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Fe(2+)胁迫下的水稻品种生物性状和主要生理生态特性,明确Fd(2+)120mg/kg为鉴别水稻品种耐性差异的适宜亚铁浓度.并提出可将苗高、根系生长量、根系氧化力、干物质产量作为水稻品种耐亚铁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镉对忍冬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以中高浓度镉(25 mg·L~(-1)Cd)为参照,研究不同胁迫水平低浓度Cd对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2.5 mg·L~(-1))对忍冬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25 mg·L~(-1)Cd对其生长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当Cd处理浓度为2.5—10 mg·L~(-1)时,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_n)均比对照显著增加,说明低浓度Cd对忍冬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毒物兴奋效应.而25 mg·L~(-1)Cd处理对忍冬生长及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可能与膜脂过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相关.当Cd处理浓度为10 mg·L~(-1)时,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峰值875.51 U·g~(-1),而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根系中SOD活性持续升高,表明忍冬对Cd具有很强的抗性,这对于Cd污染土壤的实地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植物根系对重金属镉的反应,以水稻秀水63和秀水09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镉(0、1、5、10、25、50、100 μmol·L~(-1))对水稻幼苗根系形态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mol·L~(-1)镉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根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植株干质量、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略有升高.但随着镉浓度(5~100 μmol·L~(-1))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与对照相比,秀水63和秀水09分别在10 μmol·L~(-1)和25 μmol·L~(-1)镉处理时的根系干质量、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受到抑制,而根系平均直径、质膜透性均有所增加.不同浓度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直径≤1.5 mm的根系生长影响最大,其中高于10 μmol·L~(-1)镉胁迫下,秀水63直径≤1.5 mm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降低了11.89%~55.39%、10.77%~57.27%和18.37%~67.35%,秀水09分别降低了6.84%~40.48%、8.55%~42.79%和16.50%~52.42%.本实验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对镉胁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秀水09对Cd胁迫的耐受能力要强于秀水63.  相似文献   

11.
外源Mo降低As(Ⅲ)和As(Ⅴ)对水稻的毒性及As的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外源添加Mo对2种价态砷(As(Ⅲ)和As(Ⅴ))胁迫下水稻吸收积累Mo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种价态的As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As(Ⅲ)比As(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添加Mo可缓解As对水稻的毒害。As添加可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Mo的吸收积累,但是不同价态As对Mo积累量的影响不一致。同时,Mo的添加也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和茎叶对2个价态As的吸收积累。在100μmol·L~(-1)As(Ⅲ)处理下,添加0.1和0.5 mg·L~(-1)的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8.8%和52.8%,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5.1%和10.6%;当As(V)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0.1和0.5 mg·L~(-1)的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5.4%和62.4%,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11.9%和23.7%。Mo的添加还能显著地降低2种价态As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因此,通过施用适量的Mo肥可以用来防治农田As污染,降低A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盐胁迫下外源硅(Si)对水稻生长的作用,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外源Si对盐(NaCl)胁迫下野生型水稻和硅突变体水稻(不能正常吸收Si)营养元素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Si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的生物量.当NaCl的浓度为100mmol·L-1时,添加1.0mmol·L-1的Si可使野生型水稻茎叶和根系干重提高12.81%和15.25%,硅突变体水稻茎叶干重提高12.31%.2)外源Si可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茎叶和根系中营养元素含量,降低Na的含量.3)外源Si可显著降低盐胁迫下野生型水稻叶片MDA含量,但对突变体水稻叶片MDA含量影响不大.4)外源Si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的根系活力.盐胁迫下,与不加Si的对照相比,添加1.0mmol·L-1的Si可分别使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根系活力指数提高60.47%和42.42%.  相似文献   

13.
菌根真菌对芦苇铜吸收及抗铜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种菌根真菌作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生物强化技术之一,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菌根真菌共生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水培条件下,0.02、1、5 mg·L~(-1) Cu胁迫条件下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及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对芦苇铜吸收及抗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茎叶及根系的生长发育均会受到铜胁迫的抑制,然而与茎叶相比,芦苇根系受到铜胁迫的影响更显著。在铜处理浓度为1 mg·L~(-1)和5 mg·L~(-1)时,与无菌剂组相比,摩西球囊霉接种组的芦苇根系中的SOD活性分别提高了26.25%、42.3%,而根内球囊霉接种组的SOD活性则呈现下降趋势。接种根内球囊霉使芦苇体内的铜浓度升高,在铜处理浓度为1 mg·L~(-1)时其茎叶及根系中的铜浓度比无菌剂组分别高出80.03%、33.6%,而在5 mg·L~(-1)时,则分别高出49.43%、8.53%,增幅较摩西球囊霉接种组显著。本研究证实了菌根真菌可以通过促进芦苇的生长及营养元素的吸收,降低Cu毒害,提高其对Cu的吸收效率,结果可为菌根真菌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麦根系菲与磷吸收及转运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根系对多环芳烃(PAHs)与磷吸收及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PAHs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菲为PAHs的代表,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菲水平下小麦根系菲、磷吸收及其转运的效果,旨在揭示植物根系吸收PAHs与磷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0~1 200μmol·L~(-1)磷浓度范围内,小麦根系、茎叶菲含量在低磷浓度(10μmol·L~(-1))时最高,分别为36.87 mg·kg~(-1)和2.07 mg·kg~(-1);磷含量总体呈现随磷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成对数据t-检验显示无论加菲与否,根系、茎叶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磷可促进菲从根部向地上部转运,而菲对磷转运没有显著性影响。在低磷浓度下(10μmol·L~(-1)),随着菲浓度的升高,小麦根系、茎叶菲含量呈现显著升高趋势(P0.05)。磷、菲共存处理介质pH升高幅度大于单一处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对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基于水稻挥发物的害虫天敌引诱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T型嗅觉仪室内测试了黑肩绿盲蝽对10种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苯乙醛、2-庚酮、α-蒎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叶醇、罗勒烯、水杨酸甲酯、橙花叔醇、石竹烯)不同浓度(100、10、1、0.1 mg·L~(-1))的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α-蒎烯(100 mg·L~(-1))、水杨酸甲酯(10 mg·L~(-1))、芳樟醇(1 mg·L~(-1))、罗勒烯(1 mg·L~(-1))、反-2-己烯醛(0.1、1、10、100 mg·L~(-1))、叶醇(0.1 mg·L~(-1))等6种化合物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效果,而芳樟醇(10、100 mg·L~(-1))、叶醇(100 mg·L~(-1))、橙花叔醇(1、10、100 mg·L~(-1))、β-石竹烯(0.1、1、10、100 mg·L~(-1))对其产生了驱避效果。同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的作用效果不同。黑肩绿盲蝽会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单一组分产生一定的嗅觉行为反应,且在不同水稻挥发物不同浓度下的选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的浓度对黑肩绿盲蝽的嗅觉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如芳樟醇和叶醇在低浓度下表现出引诱而高浓度下表现出趋避;反-2-己烯醛随浓度的增加引诱效果减弱,而橙花叔醇随浓度的增加驱趋避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添加外源褪黑素对As~(3+)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褪黑素能促进As~(3+)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提高水稻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100μmol·L~(-1)褪黑素能使水稻种子发芽率和总根长比对照分别提高57.1%和50.0%。添加褪黑素能显著提高As~(3+)胁迫下水稻幼苗中抗氧化酶系统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降低水稻幼芽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50μmol·L~(-1)和100μmol·L~(-1)褪黑素导致水稻幼芽中POD活性比对照处理分别提高57.5%和114.8%,CAT活性提高29.4%和53.8%,SOD活性提高31.5%和56.0%,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16.5%和31.9%。添加褪黑素也能显著提高As~(3+)胁迫下水稻的根系活力,当As~(3+)浓度为100μmol·L~(-1)时,50、100μmol·L~(-1)褪黑素处理后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提高42.4%和124.1%。这说明添加外源褪黑素可缓解As~(3+)胁迫对水稻的脂质过氧化损害,有效降低As对水稻内膜的破坏,显著缓解As污染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静态试验方式测试了四氯丙烯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急性毒性,试验浓度分别设定为0.25 mg·L~(-1)、0.30mg·L~(-1)、0.36 mg·L~(-1)、0.42 mg·L~(-1)、0.50 mg·L~(-1)和0.60 mg·L~(-1),同时进行空白对照(试验用水)和分散剂对照(体积分数为0.006%的吐温-80水溶液)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试验溶液进行浓度分析,实测浓度分别为0.19 mg·L~(-1)、0.25 mg·L~(-1)、0.34 mg·L~(-1)、0.40 mg·L~(-1)、0.51 mg·L~(-1)和0.64 mg·L~(-1),试验结果以实测浓度表示和统计。结果表明:四氯丙烯致稀有鮈鲫无死亡发生(EC0)的最高浓度为0.25 mg·L~(-1),导致稀有鮈鲫100%死亡(EC100)的最低浓度为0.51 mg·L~(-1)。根据实测浓度,用SPSS(17.0)概率单位法求得四氯丙烯对稀有鮈鲫的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为0.347 mg·L~(-1),95%置信区间为0.328 mg·L~(-1)~0.361 mg·L~(-1)。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青鳉鱼胚胎暴露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纳米TiO_2对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纳米TiO_224 h的半数致死率LD50为115.17 mg·L~(-1),但不同浓度组引起致死效应差别很大,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处理浓度从高到低的变化,青鳉鱼胚胎孵化率呈现V字型降低.孵化率最低的为0.1 mg·L~(-1)纳米TiO_2处理组,其孵化率低于10%.高浓度组纳米TiO_2(1 mg·L~(-1)试验组和10 mg·L~(-1)试验组)导致青鳉鱼胚胎孵化时间延迟1—2周.高浓度组(1 mg·L~(-1)和10 mg·L~(-1)处理组)和低浓度组(0.1 mg·L~(-1)和0.01 mg·L~(-1)处理组)的纳米TiO_2对青鳉鱼胚胎和幼鱼造成的畸形毒性特征不同.高浓度组主要造成卵黄囊水肿,低浓度组的毒性特征主要是卵膜破损和胚胎急性致死.对纳米TiO_2的致毒机理,尤其是低于0.1mg·L~(-1)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菊花植株水浸液对生菜幼苗根系形态特征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的化感作用,以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受体植物,采用培养皿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2、4、6、8mg·m L~(-1))菊花水浸液处理对生菜幼苗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4、6、8mg·mL~(-1)处理极显著抑制了总根长的生长,总根长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5.01%、16.95%、35.72%和37.80%;菊花水浸液对平均根系直径的促进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平均根系直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38%、18.14%、12.65%和34.85%。质量浓度为8mg·m L~(-1)的水浸液对根系投影面积和总根表面积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4.66%和24.70%;水浸液对总根体积和根尖数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还表明,水浸液对生菜幼苗根系生长总体上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且随着水浸液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呈增加趋势,显示出化感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水浸液综合化感效应指数的顺序为8mg·m L~(-1)4mg·m L~(-1)6mg·m L~(-1)2mg·mL~(-1)。不同根系形态指标的平均综合化感效应指数有如下的顺序:总根长(-0.264)平均根系直径(-0.139)总投影面积(-0.134)=总根表面积(-0.134)根尖数(-0.094)总根体积(-0.086)。上述结果表明,菊花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可为实现现代园艺产业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基因型水稻(硅突变体和野生型)根系吸收As的动力学特征以及Si对水稻吸收As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型水稻根系对As(III)和As(V)的吸收均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模拟.外源Si的加入可显著降低水稻根系对As(III)和As(V)的吸收.在20μmol·L-1As处理下,与不加Si处理相比,加1.0mmol·L-1Si处理导致水稻根系吸收As(III)和As(V)分别降低94.1%和92.2%(野生型);74.4%和90.2%(突变体).在100μmol·L-1As处理下,水稻根系吸收As(III)和As(V)则分别降低64.5%和91.2%(野生型);76.1%和90.6%(突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