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微生物絮凝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微生物絮凝剂的一般研究方法,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论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开发应用的必要性,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和研究概况,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实例,认为今后微生物絮凝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特别是回收废水中有益物质的过程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及研制,应用现状,系统介绍了当前微生物絮凝剂的重点研究工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科学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通过微生物絮凝剂与传统絮凝剂的对比,得出微生物絮凝剂高效、无毒、易于生物降解等独特的优点。并以硫酸盐还原菌中试研究为例,说明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上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概况,并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进行了探讨.分别介绍了单菌株生物絮凝剂、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有效微生物群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生物学研究,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宋亮  刘秀  陈华 《环境科技》2006,19(Z2):30-32
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包括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同时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絮凝剂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7  
絮凝剂已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废水处理。按照生产方式,通常,絮凝剂可分为3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无机絮凝剂,如铝盐、铁盐;微生物絮凝剂。前2类常用于废水预处理及污泥脱水,而微生物絮凝剂则是目前正在开发的新类型絮凝剂,应用前景广阔。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培养方法生产的,不存在二次污染,使用安全、方便。因此,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日益引人注目。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廉价地大量生产。一、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某些真菌和细菌能用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J.Nakamura等人早在1976年就对能产生絮凝效果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从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214种菌株中,筛选出19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鲁玉菱  翟素军 《山东环境》1997,(6):12-12,16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鲁玉菱翟素军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的廉价的水处理剂,它克服了无机和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使用过程中的不安全性和...  相似文献   

9.
王博  付宁  马放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8):83-85,101
文章对无机絮凝剂、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三种絮凝剂进行了比较,提出研究和开发絮凝效果好、应用范围广、易生物降解、对环境安全的微生物絮凝剂就成为必然,并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培养、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和纯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分析和合成途径的探索;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对畜产废水有机物的去除、对废水中COD、BOD的去除、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应用、对工业废水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微生物絮凝的研究现状 ,归纳了微生物絮凝剂的一般研究方法 ,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成果 ,并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影响絮凝剂絮凝能力的因素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加载絮凝是一种快速絮凝沉淀工艺,包括微砂加载絮凝和磁加载絮凝。本文叙述了加载絮凝工艺的技术特点与研究进展,加载介质可以成为絮凝体的核心,提高沉淀速度,增强沉淀性能,较常规絮凝可有效的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和沉淀时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絮凝动力学的现状与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0):3042-3049
在絮凝动力学的发展中先后提出了Smoluchowski理论、Camp-Stein理论和微涡旋理论,但迄今尚存在若干不足,特别是还不能全面揭示湍流絮凝的致因,也未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湍流絮凝速度方程,严重影响了水处理絮凝工艺与设备的设计及放大.近年来,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和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为深入研究絮凝动力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有望使湍流絮凝动力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3787-3796
1982年Israelachvili和Pashley在Nature期刊上报道了以实验测得的疏水作用力,这一发现使当时的学者们倍感兴奋,激起了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研究,疏水作用力被证明客观存在,并被众多科学家所认可.根据这一发现,经典的DLVO理论应补充疏水作用力,成为扩展的DLVO理论,经典的絮凝理论也应包括疏水絮凝的贡献.迄今疏水絮凝在矿物分选领域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水处理领域尚缺乏认识和研究.本文综述了疏水作用力及疏水絮凝的发现,探讨了疏水作用力的热力学解释和微观机理,指出了水处理技术中涉及到的一些疏水絮凝原理,认为水处理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疏水絮凝的研究,以疏水絮凝的理论进一步推动水处理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was used as coagulant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in kaolin water. Online instruments including turbidimeter and particle counter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demonstrating the impact on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parameter of the index weight of channel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how the variation of floc particle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size ranges cause the decrement of turbidity.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loc particles in different size ranges contributed differently to the decrease of turbidity and that the index weight of channel could excellently indicate the impact degree of floc particles dynamic distribution on flocculation effect. Therefore, the parameter may significan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optimal coagulant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6.
Impact of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floc particles on flocculation effec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olyaluminum chloride (PAC) was used as coagulant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in kaolin water. Online instruments including turbidimeter and particle counter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demonstrating the impact on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parameter of the index weight of channel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how the variation of floc particle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size ranges cause the decrement of turbidity.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loc particles in different size ranges contributed differently to the decrement of turbidity and that the index weight of channel could excellently indicate the impact degree of floc particles dynamic distribution on flocculation effect. Therefore, the parameter may significan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optimal coagulant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7.
MBF-33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Z-67所产絮凝剂MBF-33的絮凝特性。研究表明,该絮凝剂为胞外分泌的蛋白质,每升发酵液可制得絮凝剂粗品0.8~1.1g,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最高可达97%。该絮凝剂具有热不稳定性,在100℃水浴中加热20min即丧失全部絮凝活性;该絮凝剂能在广泛的pH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絮凝活性,但在pH4~9范围内最佳;Ca2+为最适宜的助凝剂,最佳投放量为3.6mmol/L,增加用量反而会抑制絮凝。该絮凝剂主要依靠蛋白质和高岭土在蛋白质活性中心的桥连作用进行絮凝。  相似文献   

18.
用电凝聚法处理轧制乳化废水,探讨了影响破乳的各种因素,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处理轧制乳化废水的效果很好,浊度去除率可达99.6%,COD去除率达99.5%。此外,还发现电凝聚法的处理效果优于药剂絮凝法。  相似文献   

19.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和化学絮凝工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COD、TP、SS去除率为70%、74%、88%,化学絮凝工艺分别高出12%、12%、3%;污泥产量为4kg/d,相对化学絮凝工艺而言要少10%~15%。从而得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比化学絮凝工艺更适合处理城市污水。  相似文献   

20.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水质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用于上海合流污水试验的典型工况 ,分析了此工艺和化学絮凝工艺在水质修复方面的差别 ,讨论了加药点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优于化学絮凝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