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邹兴  张懿 《环境化学》2000,19(5):470-473
研究了铬酸纳共存时对铝酸钠溶液种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铬酸钠的铝酸钠溶液中,铝铬比大于3.6时,铬酸钠的存在对铝酸钠种分没有明显影响;铝铬比小于1.8时,铬酸钠的存在对铝酸钠种分有明显影响,本文还试验了选择一定组成的实际铝酸钠溶液,经种分,使铬酸钠与铝酸钠完全有得到了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2.
铝离子与聚硅酸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高宝玉  李翠平 《环境化学》1993,12(4):268-273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铝离子与聚硅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借助于微电泳技术测定了含铝离子的聚硅酸絮凝剂在不同pH值条件下水解沉淀物的表面ζ电位变化情况;借助于透射电镜手段及静置观察方法考察了铝离子含量对聚硅酸胶凝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硅酸对铝离子具有一定的螯合(络合)和吸附作用,但二者之间不存在定量的作用关系,而是聚硅酸对铝离子的作用量随着铝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铝离子影响聚硅酸的胶凝时间,适量的铝离子的存在可延长聚硅酸的胶凝时间。聚硅酸的存在影响铝离子在不同pH值下的水解沉淀物的ζ电位值,使得达到零电位状态时的pH值向低pH值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硅元素的分布及存在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X线分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水稻不同器官中硅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存在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水稻中硅酸的化学性质,为水稻硅元素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稻以可溶性原硅酸的形式吸收土壤中的硅酸,同样以可溶性原硅酸的形式输送到各器官中.不同的生长期,水稻导管液内的可溶性原硅酸的含量不同,成熟期最高可达到912 mg/L(以SiO2表示).通过比较导管汁液和土壤溶液的硅酸浓度可知,水稻选择性地吸收和浓缩硅酸,最高浓缩率可达85倍.X线分析显微镜观察发现,硅酸普遍存在于水稻各器官中,越是坚硬的部位硅酸分布得越多.SEM图像表明,沉积在水稻各器官中的硅胶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且不溶于强酸.对水稻干燥组分中硅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稻壳中硅酸含量最高,达到13.3%,是生产硅单质及碳化硅材料的最有效的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泥中铜锌的化学形态及其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城市污泥中铜和锌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污泥中铜和锌都以稳定性较好的硫化物及有机结合物、残渣态形式存在,生物毒性较小,通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安全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用乙酸和双氧水去除污泥中铜和锌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在pH值为4的环境中,利用添加H_2O_2的浓度为2mol/L的乙酸溶液,反应时间为4h,就可以将污泥中超过95%以上的铜和锌淋滤去除。  相似文献   

5.
含硼聚硅酸硫酸铁锌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含硼聚硅酸硫酸铁锌复合絮凝剂(PSFZB),研究了硅酸钠溶液浓度、硅酸聚合时间、Fe/Si、Zn/Si、B/Si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PSFZB絮凝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较佳的处理效果,适用的pH范围广,是一种较PAC、PFC优良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对杭钢纳污水系底质中铁和锰的化学形态作了分析。试验中采用了6种提取溶剂:1M乙酸铵溶液(pH7.0),1.1M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H5.0),0.05MEDTA溶液(pH4.8),0.1M盐酸(pH1.0),3%过氧化氢的2.5%乙酸溶液(pH2.6),0.1M抗坏血酸溶液(pH2.4)。根据6个不同采样点底质样品的分析结果,对底质中铁和锰的化学形态分布和它们的环境化学行为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家宏  雷思莉 《环境化学》2019,38(8):1785-1792
利用水热法制备出Fe_3O_4磁性粒子,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使Fe_3O_4外面包覆SiO_2(Fe_3O_4@SiO_2),最后利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氯磺酸进行改性,合成了磺酸基改性磁性吸附剂.采用FT-IR、BET和XRD等方法对合成吸附剂进行表征,并探讨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溶液pH值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成功合成了磺酸基改性磁性Fe_3O_4@SiO_2粒子;Fe_3O_4@SO_3Na比表面积为20.4587 m~(-2)·g~(-1).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在25℃条件下,Fe_3O_4@SO_3Na对Cu~(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实验条件下最大吸附量为16.13 mg·g~(-1).Fe_3O_4@SO_3Na吸附Cu~(2+)可在1 h内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动力学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溶液中存在盐离子时,发现盐离子的存在对吸附效果几乎没有影响;溶液中含有柠檬酸时对吸附效果产生抑制.吸附剂经3次循环使用后仍有吸附性能,表明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再生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燃料乙醇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纤维素原料预处理过程中产生多种副产物会显著抑制酿酒酵母的生长繁殖和发酵,其主要成分弱酸类中甲酸被认为具有最强的抑制效应.为了解工业酿酒酵母混合糖发酵时木糖利用被甲酸特异性显著抑制的机制,为发酵菌株的抑制物耐受育种提供依据,以乙酸存在条件下的发酵为对照,研究甲酸存在条件下菌株分别发酵混合糖和单独木糖时的发酵性能以及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葡萄糖浓度对菌株发酵木糖和木糖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研究甲酸存在条件下葡萄糖代谢产物乙酸和乙醇对菌株发酵木糖的影响以及混合糖和单独木糖发酵过程中甲酸浓度变化和甲酸脱氢酶基因FDH1转录情况.结果显示:葡萄糖只有在甲酸存在条件下才特异性地显著抑制木糖发酵,木糖消耗速率的下降与木糖还原酶(XR)和木糖醇脱氢酶(XDH)酶活下降有关;单独木糖发酵时,只有当乙酸、乙醇和甲酸共存时才表现出抑制效应,且随乙醇浓度增加抑制效应越明显,木糖发酵被抑制与XDH酶活下降有关,但乙酸、乙醇和甲酸三者对木糖发酵的协同抑制效应明显弱于60 g/L葡萄糖存在时的抑制;混合糖发酵时FDH1基因转录被抑制导致甲酸分解缓慢,对甲酸存在条件下木糖发酵被抑制有部分贡献.综上,葡萄糖抑制甲酸分解与葡萄糖代谢产物乙酸、乙醇和甲酸的协同抑制对混合糖发酵时甲酸对木糖发酵特异性显著抑制有贡献,但尚存在其他未知抑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电子显微镜分析聚硅酸金属盐复合絮凝剂的形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向聚硅酸中分别引入铝盐、铁盐和硼砂,制得聚硅酸金属盐复合絮凝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它们的形貌.结果发现:聚硅酸金属盐复合絮凝剂的形貌均为枝杈状聚集态,并带有分形特征,完全不同于聚硅酸的球形或椭圆形.与聚铝、聚合铝铁相比,聚集体的枝杈变粗,枝杈密度变高,同时沿中心核分形密度改变.这说明向聚硅酸中引入铝盐、铁盐及硼砂后,带正电的铝离子、铁离子及其水解产物与聚硅酸、硼酸分子相互作用和影响,改变了硅酸的聚合速度及聚合物的形貌,生成了新的聚合度更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聚合硅酸硫酸铝溶液中铝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硫酸铝、水玻璃和铝酸钠为原料合成出了具有不同碱化度(B)和si/Al摩尔比的聚合硅酸硫酸铝(PASS)混凝剂,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27Al NMR法研究了PASS中铝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Si/Al摩尔比对PASS形态的影响要小于B值的影响;在一定的B值和Si/Al摩尔比下,Alb成为PASS中铝的优势形态;PASS中Alb和Ferron试剂的反应遵循准一级反应规律,其Kb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乳状液膜法分离提取醋酸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LMS-2-煤油-NaOH液膜体系处理醛酸水溶液的最佳操作条件,讨论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试剂比、油内比及乳水比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了制乳的最佳稳定条件,提取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餐盒材料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沥出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对一次性餐盒材料中可沥出性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PS)进行了研究.分别选取水、3%乙酸(W/W)、15%乙醇(V/V)和正己烷4种浸取液模拟餐盒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水性、酸性、酒精类和油脂类条件.材料经4种溶液浸提后,浸取液用固相萃取净化和浓缩,目标分析物PFOA和PFOS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研究表明,一次性餐盒材料在模拟条件下中有以PFOA为主的伞氟类化合物从材料中沥出,其中酸性环境对PFOA的浸取率最高(2296 ng·m~(-2)), 为其它3种方法的82.8倍;4种浸提条件下PFPS的沥出率都比较低,浓度仪为0.7 ng·m~(-2)-5.4 ng·m~(-2).  相似文献   

13.
腐殖酸络合态铜对鱼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尚平  陶澍 《环境化学》1999,18(6):547-551
采虹方头鱼和阳离子树脂半透膜囊在添加和未添加腐殖酸的铜溶液中的暴露实验显示,树脂半透膜囊和鱼对游离铜的吸收与体系游离铜浓度均成线性关系。实测数据表明,腐殖酸能够抑制鱼鳃对铜的吸收;进一步的计算结果显示,腐殖酸络合态铜仍可以被鱼鳃所吸收。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鱼鳃对络合态铜的吸收率远低于对游离态铜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14.
Al13去除水中腐殖酸的混凝作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对比了Al13、不同碱化度的聚合氯化铝(PACl)及工业聚合氯化铝等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絮凝特征,从Zeta电位、RT(余浊)、UV254等角度分别考察了pH值和投药量的影响,对不同形态组成絮凝剂的混凝效能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并且对Al13的絮凝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表明,Al13是混凝过程中的优势形态,决定着混凝剂的电中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模拟酸雨对龙眼叶绿体的伤害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龙眼叶绿体超氧化的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含量(AsA)含量随酸雨的pH值下降而降低,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则随酸雨的pH下降而增加。pH3.0的酸雨胁迫2h,SOD和AsA-POD活性,GSH和AsA含量有所增加,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H3.5的酸雨处理使类整体膜崩解,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混乱;pH3.0的酸雨处理的叶绿体片层结构伤害更为严重。图5图版2参21  相似文献   

16.
酸胁迫条件下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建国  刘伟  尚庆昌 《环境化学》2005,24(4):423-42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酸胁迫对番茄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酸胁迫强度下,番茄生长期明显延长;除5号处理(pH<3.5时)番茄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的抑制外,其余各处理植株的株高、茎叶干重和根长均高于对照植株;随着酸胁迫强度的加强,各处理植株的产量、成熟果率和维生素C含量随之下降,但番茄的可溶性糖量却增加;果实的总酸度与酸胁迫强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云浮黄铁矿废渣中铊的模拟淋滤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模拟广东地区酸雨的几种要素,分别对粤西云黄铁硫酸厂两种类型、两种粒径的废渣进行淋滤试验,考察废渣中的铊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粒径0.5-0.25mm的炉底渣和沉灰渣分别在PH.11和PH4.02的硫酸介质中,铊的释放率最高。铊的释放率,滤出液的PH值与淋滤介质的PH值和离子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酸阻滞法从废液中分离,回收重金属和酸的新技术工艺,从十多种国产树脂中成功地筛选出两种可作为酸阻滞剂,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洗脱时酸脱尾严重,当选择穿透比在0.6左右时,可以解决酸脱尾现象,使脱尾酸损失由30%降到7%,而酸的回收率由60%提高到90%,采用该工艺对几种废液进行处理,重金属回收液中酸去除率大于95%,而回用酸中金属去除率大于70%,该工艺既可回收重金属,同时也可回收酸。  相似文献   

19.
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光合成培养过程中(接种量2g/L),分别以不同方式加入不同浓度的乙酰丙酸(LA)、前体物(甘氨酸、琥珀酸),发现LA(30mmol/L)分3次加入,甘氨酸(60mmol/L)分2次加入,可使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ALAS)的活性(149.1U/mg)提高,而其脱水酶(ALAD)活性(143.4U/mg)降低,使ALA产量提高到33.8mmol/L.图2参9  相似文献   

20.
三种不同树脂对硫辛酸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XAD-4,NDA-100和ND-90树脂对乙醇.水溶液中硫辛酸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硫辛酸在XAD-4树脂上是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在NDA-100和ND-90树脂上的吸附也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但并不只是单层吸附,同时兼有毛细管凝聚和微孔填充作用,吸附过程可分为大孔和中孔区吸附以及微孔区吸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都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