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版)序号按总被引频次排名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序号按影响因子排名期刊名称总影响因子1中国沙漠1997 1中国沙漠1.8702地球物理学报1972 2地球化学1.8073地学前缘1741 3天然气地球科学1.5374地球科学进展1585 4第四纪研究1.3685地球化学1399 5地学前缘1.3476地球科学1390 6地球物理学报1.2537第四纪研究1233 7地球科学进展1.2458地球学报868 8干旱区研究1.0799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839 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06510地震学报783 10地球科学0.99111地球物理学进展720 11灾害学0.90712天然气地球…  相似文献   

2.
<正> 江苏省地震局现有地学类、工程类和计算机类等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430余人,其中研究员8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4名,是一支科研和工程技术力量较雄厚的科技队伍。设有标准振动台、~(14) C 测年、工程地质和地球化学等实验室及计算机房;拥有进口浅层数字地震仪、多功能地震仪、精密地磁仪和重力仪,以及地球化学勘探分析、精密水准、建筑桩基和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程度遥感定量化评价中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手段的荒漠化程度定量化评价是当前遥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荒漠化评价中应当坚持主导性、综合性等原则。传统的荒漠化自动评价都是在离散的像元的尺度上进行的,未能综合考虑像元所处的环境,使得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评价结果图像中出现大量的噪音。若直接采用滤波方法消除这些噪音,则又会使评价结果偏离真实值。以地学原则为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以植被盖度和空间信息确定地理单元,提出了以地理单元为尺度进行荒漠化评价的方法。实践证明,基于地理单元的荒漠化定量化评价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地理事实。  相似文献   

4.
<正> 唐山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α固体径迹测量结果表明,伴随地震活动有α粒子释放的现象。本文根据α固体径迹探测技术原理,试图探讨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一试验方法与结果α固体径迹测量,就是选取反映α粒子最敏感的探测器,检测α粒子径迹的一种技术方法,从径迹现象的发现,到径迹探测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仪十余年间已在核物能、天体物理、地球化学、考古、地质年代、铀矿普查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广泛应用。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尚处在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来,我国地学工作者相继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及其前兆现象、震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渤海地震基本参数的精定结果,震源机制及震源参数测定结果,渤海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渤海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及其震源环境(地球物理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渤海地震的主要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并指出渤海地震及其所显示的震兆在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际GPS服务(IGS)机构(下称IGS)是由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协调的一个永久性GPS服务机构,成立于1992年,正式运行于1994年1月。其目的是为全球科研机构及时提供GPS数据和高精度的星历,以支持世界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学研究。随着IGS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宽和支持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于1999年1月1日将国际GPS地球  相似文献   

7.
<正> 二十多年来对“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下简称“郯庐带”)的深入工作,使一些地学工作者对这一举世闻名的断裂带提出了疑议。这在近年来于山东,和安徽相继召开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即有反映。作者在研究中也认为该带南北似乎并非是一连续的整体,而可能是由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及其南延部分(简称沂沭带)和北东向响水口—盱眙大断裂及其西南延伸部分(暂称响水口  相似文献   

8.
<正> 利用测量土壤中吸附态汞的含量来探测隐伏断裂及其活动性,是一种地球化学的方法。笔者于1988年11月在江苏省新沂附近布设了五条剖面(每10M 取一个土样,五条剖面共取土样252个)。所有剖面都垂直断裂分布。并深挖40公分取土,以避开地表土的可能干扰。  相似文献   

9.
无棣—青州—诸城—线作为一条控制5.5级左右地震的中强地震带早已被人们觉察,但作为一条较大刑的断裂带则是1985年以后通过卫片解释才从宏观上被认识到。本文首先从地球物理场(重、磁异常)特征、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次级构造单元布局的特异性、钻探发现的某些证据等方面论证了该断裂的存在及其展布规模;然后进一步从对水系的改造变形、卫片反映穿越不同地貌特征,形变测量、油井动态观测的印证、~(14)C 的年龄测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地球表层概念"的界定与发展和基于新概念的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等进行了综合讨论和阐述;定义了地球表层概念的内涵,提出:地球表层是指地表和近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和渗透的地球部分,是地球上部多态(固、液、气、生物和有机态)物质相互渗透、交融并不断进行物能交换、转化和作用而结合形成的具有内部协同性和一定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地表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础;进一步确立了地球表层的空间位置和范围(外延),即包括地球表面上下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物理(能量)场及其相关作用在内的地球空间,其下界是软流圈(以软流圈为过渡层),上界为大气圈最外层,至少应包括磁层在内;岩石圈以下的地幔和地核与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均为地球表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 地震目录是测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始数据。在测震学研究中经常要按一定条件挑选地震目录供计算参数使用。对于一些有简单边界的区域(如圆、矩形、多边形等)中的地震目录挑选在计算机上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有复杂边界的区域(如一个省、一个国家内)的地震目录挑选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虽然对复杂边界区域内的地震目录也  相似文献   

12.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13.
地学层析技术在隐伏地质灾害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学层析技术在辽宁南部的鞍山、瓦房店等岩溶发育地区布置了多条井间电磁波CT观测剖面,由资料分析可知:辽宁南部鞍山、瓦房店等灰岩地区地壳上部的基底结构破碎,有多条小规模的断裂或裂隙存在,局部形成较宽的破碎带,并有溶洞或地下“暗河”存在。其它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的结果也在相应处有异常显示,这说明地学层析技术探测地壳上部各种复杂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共性因子和定量化的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致灾因子的选取和定量化研究是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的关键技术。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因子包括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共性因子在评价中定量化指标具有一致性,不能反映在滑坡个体评价体系中的差异。根据万州滑坡监测预警资料,选取了地层倾角、坡度、高差和滑坡长度与宽度的比值4个非共性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因子,运用Lognormal分布模型,建立了评价因子的定量化评价指标。根据建立的5级评价指标体系对万州滑坡资料进行了验证,中危险性以上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5.8%,其中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占74.1%。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的评价因子可靠性好,易于测量和获取,可应用于区域滑坡群策群防灾害点的危险性分级评价和滑坡危险性区划。  相似文献   

15.
<正> 夏德格(Adian E.Scheidegger)所著《地球动力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dynamics)一书,自1958年由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至1982年已经出版了第三版。1963年出版的第二版,1977年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后,受到我国地学工作者的重视。由第二版发行以来,地学领域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板块构造理论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测量仪器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应用大地测量方法已能对短期内地壳活动进行检测,进而发现可能的地震前兆过程,并研究地震的成因,进行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报。因此,大地形变测量日益受到大地测量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我国开展大地形变测量始于1963年,当时为了监测新丰江水库地区的地壳变形,布  相似文献   

17.
在郯庐带中南段重力网进行的重力变化的测量和研究表明:可以引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控制相对网误差;在绝对重力测量尚不广泛使用时,航运重力测量是可行的辅助重力测量方法;1981年和1982年的重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8.
<正> 1984年10月10日至15日,国家地震局地应力清理攻关领导小组在山东蓬莱召开了“地应力(电感法)清理评价成果交流总结会议”。经过会前的评选、推荐,有50余篇清理评价研究报告收入了研究报告摘要汇编,其中20篇在大会上作了交流。1983年3月,国家地震局工作会议确定要从科学上清理各种观测手段的实际作用,较客观地对各种观测手段作出评价。地应力(电感法)清理攻关领导小组结合本手段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这次清理评价的主要课题:1.地应力(电感法)测量过程和所测物理量—主要从理论、实验和实测资料上回答该测量系统是否测到了地壳应力的相对变化;2.电感法干扰因素的研究—主要研究各种干扰及其交互作用对地应力(电感法)相对测量的影响机理、量级以及对各种干扰  相似文献   

19.
<正> 由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全国地应力相对测量干扰排除讨论会于1983年元月6日至11日在京举行,来自全国19个省(区)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从地应力相对测量系统内传感探头、信息传输线、测试仪器等各个环节上的干扰机理和排除干扰的措施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的方法等请方面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与会代表认为地应力相对测量的测量原理是正确的,然而,同其他地震监测手段一样,一地应力相对测量中存在有各种因素的干扰,观测数列上亦存在着误差。如井温、井水压力、电磁场的扰动、传感器的工作点、磁  相似文献   

20.
《巴黎协定》确定的1.5℃和2℃温控目标下,全球减排压力剧增,因此地球工程温控手段被多次讨论。针对地球工程中讨论最多的太阳辐射管理,基于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实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5)两种情景,以2010-2099年中国日值降雨量数据对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时空分布及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地球工程有利于中国整体降雨量的增加。2010-2099年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呈增加趋势,且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增加趋势大于非地球工程,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变化趋势的相差幅度不大。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非地球工程呈减少趋势;七大地理分区的降雨量变化趋势在地球工程情景下高于非地球工程。(2)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研究时段在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空间分布相似,仅面积分布有所不同。地球工程实施期间多数地区降雨量减少,地球工程结束后的2070-2099年降雨量明显显著。(3)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多于非地球工程,尤其是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中国降雨量增加区域明显增多。降雨量波动特征在地球工程情景下相比非地球工程整体有所减小,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降雨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