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均可称之为“季风文化”。这种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东亚季风的形成是中国环境演变的关键事件,它是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和强化的。在长江流域,随着东亚季风的建立,原有行星风系的环流形势被季风环流所取代,从而避免了全年受单一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因此,当地球相同纬度位置上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备受“副高”沙漠的袭击、使其古老文明遭到枯萎或夭折时,长江流域却因夏季风的吹拂,获得了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从而显得生机勃勃,其古老文明虽历经沧桑,仍不断发扬光大,且高峰迭起,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2.
据悉,《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在第一时间拿到了国家“沙漠化”973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大型报告。报告显示,近年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值约占GDP的14%。据此推算,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1994年为4201.6亿元,2000年为7000亿元,其中,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约为4700亿元。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整治与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当前干旱地区开发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如何协调,特别是沙漠与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青海湖的环湖区域为试验区,借助遥感手段获取试验区1987年和2006年的景观格局基础数据,并利用ARCGIS9.2、FRAGSTATS3.3作分析工具,ERDAS IMAGINE9.1作图像处理工具。通过景观指数对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揭示沙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年来环湖区的沙漠化土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在不断增加,通过对各个等级的沙漠化土地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沙漠化土地正过程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景观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的分析得到沙漠化土地景观的斑块形状较为规则,不易受到周边景观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沙漠化治理的行为模式与制度安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制度安排对于实现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意义,提出激励不相容的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沙漠化治理成效的根本原因。指出要摆脱治沙所面临的困境,必须加紧进行制度安排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并进一步对相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平衡日益加剧,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集聚的态势的基本结论,并对我国人口分布集疏格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然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城市化成为人口集聚的动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利用最新的土地沙漠化普查数据 ,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及主要危害 ,阐述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驱动力 ,并提出了其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与措施。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地区共有沙漠化土地 60 .98× 10 4hm2 ,集中分布于长江源区 ;土地沙漠化类型包括流动沙 (丘 )地、半固定沙 (丘 )地、固定沙 (丘 )地和裸露沙砾地四种 ,其中裸露沙砾地是其主体 ;区内重度、中度与轻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分别为 11.5 3 %、5 8.94 %和 2 9.5 3 % ,中度居多 ,沙漠化程度总体偏重 ;土地沙漠化主要造成草地退化、导致冻土退化、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并危及全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过程、人为因素与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是其首要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选取气温、降水因子以及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耕地、牲畜等影响因子的相对指标为分析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近50年(1953-2004)来各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素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当地近50年的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抑制因素与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沙漠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 9,~0.403以及0.600 5;草原沙漠化程度呈现出随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日益加剧的趋势,其中牲畜结构对草原沙漠化变化趋势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沙漠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只有0.600 5,这是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相关分析的线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其作用强度,同时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的波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一个滞后期.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NPP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该研究引入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和探讨了2000~2015年青藏高原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并定量区分了NPP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结果发现:(1)2000~2015年,青藏高原NPP年均值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年际变化方面,近16年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子区的NP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2)近16年青藏高原NPP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表明西南部NPP在增量和增速上大于东北部。(3)NPP与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而NPP与气温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藏南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青藏高原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四线-五区"的格局。研究成果可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开发与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甘肃、青海西部等。年降水量不足200mm,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几十毫米至几毫米。全国主要的沙漠地区都在这里。 干旱区人口少,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但是,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 干旱区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人口增加、生产的发展导致了用水量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影响到地区性水分循环,最终使水资源减少,其后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际上对于荒漠化概念的新说明以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资助的《中国荒漠化 (土地退化 )防治研究》课题报告中确定的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概念的内涵包括 :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 ;2 )与人类活动相关联 ;3)以荒漠化景观为标志 ;4 )以脆弱生态环境为背景。因此我国的荒漠化类型除了风蚀作用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外 ,还有水蚀作用形成的土质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除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以外 ,也包括南方湿润地区的红壤丘陵区和石质山区。其中属于水蚀荒漠化和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就是指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背景下 ,以流水侵蚀为主导作用而形成、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鉴于我国南方红色荒漠化现象在我国现实存在中的客观性、在全球变化中的特殊性以及在理论概念上的模糊性 ,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石漠化土地退化过程中存在社会经济反馈、动力反馈和生物原反馈等多层次反馈结构。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特征,因而将其归纳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的基岩差异性、退化恢复过程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退化土地成因的地域差异性、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相关性、恢复过程的土壤—地形决定性、土壤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石漠化土地退化的本质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和丧失,是一种功能性荒漠化。对石漠化土地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有助于石漠化土地分类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西南石漠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态系统发生的土地退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成因、发展过程、评价指标及防治机理等。土壤和植被是岩溶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而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为驱动力;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即人为过程→生物学过程→加速的地学过程。石漠与石漠化,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不同空间尺度的石漠化评价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标准和石漠化生态基准的多样性,以便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起一定的参考作用。鉴于石漠化现象在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客观性、在理论概念上的模糊性及在生态治理中的急迫性,有必要加强石漠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驱动机制研究,特别是人类驱动力的研究,加强原生岩溶生态系统和受损岩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整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黄土-古土壤性征的对比,孢粉、石器、历史、地理以及水土流失的定位观测资料,说明目前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是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直接毁灭土壤透水和抗冲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天然的地质过程。以“28字方略”为中心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开发整治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和治理黄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岩溶山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以贵州省毕节市老街村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石漠化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遵循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化相结合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替代产业培育原则、适地适种原则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一般原则;优化土地利用格局,设计由坡地保土耕作、桑草养殖、桑药种植、乡土廊道树篱、封山育林多种技术措施配套集成的综合治理方案,并通过与农村能源建设结合,构建桑草药粮种植+蚕猪养殖+沼气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并结合历史,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引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减轻草原人高压力;实现合理用水,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市场机制以法防沙治沙——《防沙治沙法》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漠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利用市场机制防沙治沙是治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防沙治沙法》入手 ,研究了利用市场机制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并对保障其实现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15年来长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基于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GIS软件和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对长江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0年,源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54.2 %和42.69 %,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增加120 %、43.83 %和21.1 %。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15年里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程度加剧,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草原植被退化,湿地萎缩。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河西草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不同等级面积统计 ,客观地分析了草地“三化”的主导诱因在不同区域上的差异表现 ,突出了河西地区整体荒漠化的严峻现实。并进一步从生态恢复的规律要求、草地独特的生态环境效益、草地建设的相对低成本 ,及草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等方面 ,阐述了河西进行草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