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困扰垃圾卫生填埋场生产管理的难题之一是渗滤液处理,尤其是南方雨水充沛地区,如何减少渗滤液的产量成为垃圾填埋场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宁波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的具体情况,探讨采用增加截洪沟的方式防止地表径流进入填埋场内,从而达到减少渗滤液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前言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后产生的二次污染,在大气降水和垃圾自身降解等作用下,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地表径流,以及污染地下水体,因此必须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效地污染治理.而如果能对渗滤液的产生以及水质特征有较清楚的认识,将对渗滤液的预防以及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进行治理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生活垃圾渗滤液来源于生活垃圾的含水和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浸入。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与工业废物一起填埋的垃圾渗滤液中还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垃圾浸滤液一旦控制不当,将会污染地下水,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研究垃圾浸滤液的方法已经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但研究生活垃圾浸出液中氨氮的去除比较少。本文首先介绍研究磷酸铵镁沉淀去除氨氮的原理,接下来讨论了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的各种因素,分析了各种最佳条件的形成。在去除氨氮同时,对重金属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氨氮同时形成的是一种重要复合肥料。MAP法可降低垃圾渗滤液中COD浓度,改善其可生化性,并具有对NH3-N去除率高,无二次污染,受温度影响很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源区监测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空间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李立青  朱仁肖  郭树刚  尹澄清 《环境科学》2010,31(12):2896-2904
通过对汉阳城区14个地表源区4次降雨径流过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空间分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表径流污染的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城市地表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58%±17%、65%±13%和92%±6%,溶解态TN中NH 4+-N、NO 3--N和DON相当.不透水地表功能、交通流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以及卫生管理水平是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水质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对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是旧城居民区一般城区居民区/饮食区交通商业区新建区城市绿地,人口密度高和管理差的旧城区径流污染最重;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程度与交通流量呈正相关,交通流量越高地表径流污染越重,1级交通干道2级干道支路.加强地表卫生的管理,并对地表径流污染产生的关键源区进行控制是减轻城市地表径流对水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源区水质特征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李立青  单保庆  赵建伟  郭树刚  高勇 《环境科学》2012,33(10):3397-3403
2010年通过对山地城市重庆江北城区10个地表源区5次地表径流过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城区地表径流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表径流污染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地城市重庆地表径流污染过程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降雨强度影响地表径流水质的变化,地表径流水质的波动同雨强的变化呈同步趋势,雨强增加,污染物浓度下降,表现出水质变化的随机性.山地城市重庆地表径流COD、TP与TS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悬浮物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而且是有机物质和磷素的载体.有机物质与磷素主要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而氮素以溶解态的氨和硝酸盐为主.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水质TSS、COD、TN、TP和NH4+-N在各个源区的差异显著,商业区和城市交通主干道TSS、COD和TP的浓度最高,其次为城市支路、居民区道路、停车场和屋顶.不透水地表功能、交通流量、人流量和卫生管理是影响地表径流水质的主要因素.城市商业区、交通干道和人流量高的居民区道路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关键源区.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市道路地表径流中PAHs的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巍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60-167
以北京城市道路地表径流中的PAHs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雨季在海淀区成府路和海淀路设置3个采样点采集了6场地表径流和同期雨水样品,分析了溶解相和颗粒相PAHs的浓度.对地表径流和雨水样品中PAHs的浓度特征,地表径流中PAHs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及辅助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淀路地表径流EMC值大于成府路,自行车道地表径流EMC值与机动车道相近,道路地表径流PAHs的污染程度不能仅根据车流量判断.对单场径流历时中PAHs浓度变化的分析和累积污染负荷曲线的研究均表明,道路径流初期冲刷效应并不是普遍发生的,而是受路面积尘特征和降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是城市面源污染研究的基础。本文为研究地表径流在不同下垫面的水质污染特征,收集天然雨水及两处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径流,对其理化性质和细菌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pH值相比于天然雨水变化值较小,说明降雨对地表径流的pH值无明显影响。路面径流污染物(SS、TP、COD_(Mn)、NH_4~+-N、NO_2~--N)浓度高于屋面径流。天然雨水与两处地表径流NH_4~+-N浓度差异不大。屋面径流的总大肠菌群数高于道路径流。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探讨了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选取了2011-2012 年4-11 月的15 场降雨,分别代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6 个雨量级。利用校准的雨洪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分别模拟每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7 个控制断面的地表径流深度。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深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当降雨量在不同量级之间变化时,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和地表径流深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地表径流深度在某一时刻的值的高低均决定于之前1~2 h 的降雨量,而地表径流深度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均决定于前期累积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深度随渗透面积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且变化曲线存在临界阈值(为15%~20%)。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渗透面积比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汛期城市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提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坡地地表径流系数监测初报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27  
通过对喀斯特坡地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径流小区的地表径流和植被穿透雨量以及地下水出口水位变化进行野外定点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6个径流小区地表径流系数均非常小,介于0.01%~12.81%。显然,喀斯特坡地的地表径流易于入渗转化为地下径流。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径流小区,地表径流系数随降雨量的变化呈指数函数型变化特征,容易产生地表径流系数的突变式增长。  相似文献   

10.
河道生态护坡对地表径流的污染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上海市进木港生态河道示范区,通过现场模拟径流试验,研究了柴笼、灌丛垫、植草3种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坡对地表径流的延滞作用和污染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生态护坡在控制地表径流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柴笼对地表径流的平均延滞时间为28.00~33.33min,可拦截80.95%粒径为30.07~111.05μm的悬浮固体,可截留92.58%~97.15%的水溶态营养盐和75.75%~91.24%的泥沙结合态营养盐.灌丛垫使地表径流进入河道的时间比对照裸坡滞后9.70~15.33min,可有效截留88.53%~92.94%的水溶态营养盐;但其对悬浮颗粒的拦截能力比柴笼和植草护坡弱.植草护坡延滞地表径流的能力不及柴笼和灌丛垫,但其对地表径流中较小粒径的悬浮固体(14.89~52.63μm)和泥沙结合态营养盐的拦截率分别达到85.93%和80.53%~85.33%.研究还探讨了生态护坡对地表径流污染的控制与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抗剪强度等指标的关系,并提出了控制地表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坡优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垃圾渗滤液的特点以及在垃圾渗滤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面临的技术难点。从环境技术管理以及工程技术开发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垃圾渗滤液的管理与控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关键就是如何控制渗滤液污染。本文在参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我们的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分析论述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水质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可为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瞿贤  何品晶  邵立明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712-716,721
填埋场内部水分运移对渗滤液的水质和产生速率有重要影响。对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控制填埋场内部的水分分布是研究的关键之一。综述了填埋场内部水分运移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中城市生活垃圾原位脱氮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或渗滤液回流前经好氧、硝化反应器处理的方式,营造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内生物脱氮环境,研究了其中生活垃圾原位脱氮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填埋垃圾稳定化过程中,88%以上的含氮化合物以渗滤液的形式溶出.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或渗滤液经好氧、硝化反应器处理后回流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对渗滤液总氮的处理效果较好,实验结束时,渗滤液总氮量仅为对照填埋场的28.7%和14.3%.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垃圾填埋工艺存在分区作业时间长、填埋气引发臭气污染等问题,结合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实际情况,采用单元包封密闭式填埋工艺,利用旱季垃圾堤坝进行分区填埋操作、渗滤液导排盲沟作为填埋单元分隔、构建填埋气及渗滤液收集系统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雨污分流. 实施单元包封密闭式填埋工艺后,2010年填埋场渗滤液产生总量减少了约76 000 t,比前4 a平均产生量减少了35%;填埋气收集量增加了12×106 m3,收集总量比前4 a平均值增加了139%;臭气排放指标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该工艺的实施可以使填埋场运行管理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强化垃圾渗滤液厌氧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消化通常是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的首要环节,但处理效率不高.本研究尝试通过添加碳酸盐、硫酸盐等矿物来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厌氧转化效率.研究共设置5组厌氧生物反应器,包括投加硬石膏、方解石、石膏、白云石的反应器及空白对照,考察添加矿物对垃圾渗滤液厌氧消化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添加矿物的反应器中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5%左右,而空白对照组去除率尚不足60%,添加矿物反应器甲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从反应器中的p H变化可以看出,矿物的添加可以提高溶液中的p H.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厌氧消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填埋场渗滤液控制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填埋场的功能与作用,比较了美国和日本2种不同的渗滤液集排水系统设计观点,并在全面分析填埋场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渗滤液控制系统及其水量控制、水质控制和排气3个功能的概念,以及功能交叉和系统间配合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穿过垂直防渗帷幕的渗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避免垃圾填埋场内的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场常采用垂直防渗帷幕.目前,我国南方的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普遍较高,在高水头作用下污染物可能透过灌浆帷幕渗漏从而污染周边环境.分析了对流、扩散和吸附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规律,以苏州七子山填埋场为例,分析了高水头作用下渗滤液透过防渗帷幕的渗漏,通过现场测试进行了验证,研究了灌浆帷幕渗透系数和灌浆深度对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渗滤液水位下,对流对污染物迁移起主导作用.实际工况下污染物穿过防渗帷幕需 19.5a,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场底含碎石粘土层中,目前污染物尚未渗漏至防渗帷幕下游,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若防渗帷幕渗透系数能达到标准,则穿过防渗帷幕的时间将延长至填埋场稳定化之后,从而大大降低污染周边环境的可能性;但若帷幕灌浆深度不足,这一时间又将缩短至7a.防渗帷幕渗透系数和灌浆深度的控制对防止污染物向下游地区渗漏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某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实例及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学英 《环境科技》2009,22(3):44-46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提出了UASB+MBR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经该处理工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NH3-N,CODCr,BOD5等指标均能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灌调蓄池的容量设计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处理的特点 ,提出了调蓄水池容量的计算方法。对渗滤液调蓄水池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