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和ISO 10260:1992(E)中测定叶绿素a的典型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既存在显著性差异,又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提取方法、提取溶剂和计算公式等方面讨论了原因,指出ISO方法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2.
叶绿素a在监视赤潮和评价水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赤潮的发生与水中藻类浮游植物的关系。指出测定水中叶绿素的含量 ,是对水中浮游植物的一种定量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叶绿素a监测的原理和方法。例举了叶绿素a在监视赤潮和评价水质环境方面的事例  相似文献   

3.
水体中藻类叶绿素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超声波法、反复冻融法、热乙醇法对小球藻和微囊藻中叶绿素a的提取效果,并与标准方法作比对。结果表明,4种提取方法中,标准方法对藻类提取效果稍逊,热乙醇法对小球藻的提取效果好,而超声波法和反复冻融法对微囊藻的提取效果好。建议针对不同水体中的优势藻类,标准方法可结合热乙醇法和超声波法,用乙醇替换丙酮作为叶绿素a的提取溶剂,并增加超声波破碎步骤,以提高叶绿素a的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5.
乌梁素海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时空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乌梁素海的富营养状况,采用2005—2007年乌梁素海监测数据,对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浓度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乌梁素海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叶绿素a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上,5、10月份叶绿素a浓度偏高;在空间上,北部区〉南部区。  相似文献   

6.
对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每年夏季 ,太湖某些水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大量藻类 ,个别监测点位的藻类密度高达7 6亿个 /L。由于藻类计数方法繁琐 ,藻类暴发期对藻类密度的监测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藻类属于低等浮游植物 ,各门藻类均含有叶绿素a ,测定叶绿素a可作为藻类现存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 ,通常可用叶绿素a来表示藻类含量的高低[1 ,2 ] 。叶绿素a测定方法较藻类计数更为简便、快捷。通过实践 ,对叶绿素a测定方法作一些改进。《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 4册生物监测 (水环境 )部分关于叶绿素a的测定是将滤过水样的滤膜 ,置于低温冰…  相似文献   

7.
基于内蒙古乌梁素湖区20个监测点5、7、9、11月的监测数据,分析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氮、COD、p H、总有机碳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叶绿素a浓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而浓度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低值出现在11月下旬。相关因素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呈复杂性,线性拟合结果显示,与COD没有明显相关性;与总有机碳呈弱负相关性,与p H呈负相关性;而与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呈正相关性。期望该研究为干旱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淡水中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中样品研磨转移损失,离心后750nm处吸光值达不到0.005要求,加酸消除脱镁叶绿素,加酸量及加酸后测定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提出了对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2020年春、夏、秋、冬四季对阅海湿地进行水样采集并测定叶绿素a(Chl-a)等10种环境因子,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阅海湿地深水区与浅水区的Chl-a质量浓度季节差异较大,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空间上深水区高于浅水区。对深水区Chl-a质量浓度影响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IMn、DO,其中水温为正向直接作用,IMn、DO为负向直接作用;对浅水区Chl-a质量浓度影响的环境因子依次为TP、BOD5,均为正向直接作用。TN对阅海湿地Chl-a质量浓度影响不大,控制水体含磷营养盐类物质及有机物的输入量是防止阅海湿地Chl-a质量浓度过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阴市四条主要内河锡澄运河、白屈港河、张家港河及横河的监测数据,分析叶绿素?a(Chla)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理化水质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逐步回归多元线性模型,筛选与Chla显著相关的水质因子。结果表明,四条河道Chla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不同河道对Chla有显著影响的水质因子各不相同。总体来说,锡澄运河、白屈港河及张家港河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温和外源输入,而横河除了这两个因子外,还受P和NH3-N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开展国家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工作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抓手。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国内外水质预报预警系统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水质预报预警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国家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发展的初步思路。我国水质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要以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为保障,以水质模型和面源污染模型为支撑,依托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决策支持平台,开展环境监管业务化应用、治理决策精细化支撑、污染事故科学化处置和数据产品社会化服务4种业务应用,逐步建成架构统一、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上下游联动的全国-流域-省级-城市四级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网络。  相似文献   

12.
对研磨法和超声法测定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法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萃取效率优于研磨法,人为误差小,精密度较高,且简便安全,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由于具有快速、宏观、低成本和周期性的优点,便于探测水质的时空变化,已成为水质参数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能够直接进行遥感反演的水质参数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浓度、可溶解性有机物等光学活性物质,并已经建立了许多反演模型。但是这些模型直接用于水质的遥感监测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利用3S技术将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结合起来,可望推动水色遥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新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检验已订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解决各单项水质指标的评估结果的不相容性问题,提高水质等级模型的分辨率,提出了一种新的水质评价模型-逻辑斯谛曲线(LOG)模型,它的水质等级是连续的实数值;根据LOG模型的参数值可以分析各水质指标值对水质等级的影响程度,从而检验原订水质等级标准的合理性;并给出了基于实码遗传算法的LOG建模的实施方案.实例研究说明,这套方案是实用的和通用的,在其它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我国水环境监测与管理能力,介绍了欧盟水框架指令关于水环境监测的规定,举例介绍了捷克、波兰和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国的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6.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与水质类别判定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定性、定量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并就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与水质类别判定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及总体的量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同时 ,对目前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中游水质污染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2003年塔里木河中游水质现状的分析及上下游水环境质量对比和污染因子对比,得出塔里木河中游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及形成污染的原因。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目前缺乏统一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准则的现状,根据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程度,提出了断面、河流、水系水质定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Safeguarding groundwater from civil,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ontamination is matter of great interest i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During recent years, much legislation has been produced 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groundwater as a source for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underlining its vulnerability and defining the required quality standards. Thus, schematic tools, able to characteris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groundwater systems, are of very great interest in any territorial planning and/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ctivity.This paper proposes a groundwater quality classification method which has been applied to a real aquifer, starting from several studies published by the Italian National Hydrogeologic Catastrophe Defence Group (GNDCI).The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values of several parameters used as indexes of the natural hydro-chemical water condition and of potential man-induced modification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The resulting maps, althou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quality, do not include any information on its evolution in time. In this paper, this “stationary” classification method has been improved by crossing the quality classes with three indexes of temporal behaviour during recent years. It was then applied to data from monitoring campaigns, performed in spring and autumn, from 1990 to 1996, in the plain of Modena aquifer (central Italy). The results are reported in the form of space-time classification table and maps.  相似文献   

20.
分析研究太湖30年来的水质演变及近年来的水文径流数据,得出了太湖中存在的主要湖流。同时结合太湖特定的地理条件及水文特点,将大太湖分成湖岸区、过渡区和湖心区,对比分析了各个湖区间水质的相互影响及变化规律,得出了太湖的主要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