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正2016年伊始,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发展定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又一次成为了国家顶层设计关注的关键词,成为长江生态修复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万州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在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中肩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广平 《环境保护》2008,(10):24-26
三峡工程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运行寿命,还关系到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三峡库区率先进行生态补偿立法,从法律制度上确保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生态林工程建设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三库区加强长江干流生态林工程建设,不仅根治水土流失,且有利于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并就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可靠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淡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基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工作,把确保库区水环境安全作为交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要求重庆市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重庆市把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中央交办重庆的重要政治任务来重视,作为事关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情来对待,全面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工作,确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涉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库区蓄水后形成的消落带湿地入手,对三峡库区的国土安全、水安全和生物安全等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促使消落带湿地的保护及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李可芳  孙静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29-131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影响区水质同步监测及污染源的调查,本文对库区内长江干流、支流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长江干、支流水质中除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超标外,部分支流的有机物也严重超标,说明长江干、支流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针对库区长江干流超标项目和污染源调查情况认为,对库区内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是防治三峡库区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1997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了水质同步监测,辽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在这次活动中承担了长江三峡库区卫星影像图的编制任务。长江三峡库区卫星影像图是利用美国陆地卫星,1997年的卫片资料,用通过三波段合成并经图像处理后的资料做底图进行编制的,其范围为重庆至宜昌段。影像图上清晰地显示出库区段、嘉陵江、乌江及其它支流入江口等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及生长情况,并依据重庆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1997年5月长江三峡库区段水质同步监测数据标示出17个水质监测点位及水质类别,为宏观地体现三峡库区大江截流前的环境生态、自然…  相似文献   

8.
重庆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制约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水体污染,水土流失与泥沙问题,灾害性地质环境问题,建议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委员会,实行在市长领导下的环境保护行政领导责任制依法治库,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等。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总磷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实测水质资料,对三峡库区总磷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三峡库区总磷浓度基本上能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多数断面总磷浓度能满足Ⅱ类水质标准,嘉陵江、乌江总磷浓度普遍低于长江。并对总磷负荷来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2007,25(2):51-51
“三峡工程建设未给库区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灾害。”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说。汪啸风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一五”环境治理规划。目前,三峡库区每个市县和重点镇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所建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已全部投入运营。三峡库区水质大部分是Ⅱ类、Ⅲ类水体,只有局部是Ⅳ类水体。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电工程的能值足迹模型,构建生态盈余(EP)、生态影响系数(γ)、生态平衡时间(Te)、生态盈余时间(Ts)参数,实现对三峡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期的能值足迹占用为5.92×108 hm2,水库移民是其主要方面(占56.12%),做好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2)2014年,三峡工程的生态承载力供给为4.38×107 hm2,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贡献最大的是水力发电(占59.48%),其次是库区航运、对下游的补水和防洪效益,分别占15.45%、9.74%和7.36%。3)库区水质污染是三峡工程运行期的最大影响因素,每年的能值足迹占用为1.04×107 hm2(占70.94%),其中,COD、TN、TP和Hg分别占28.7%、26.50%、5.75%和5.37%;其次是生态及地质灾害等的防治(占21.68%);泥沙淤积的影响比预计的小(占6.20%)。控制入库水污染物并对已经入库的水污染物采取减量化措施,是控制和减小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关键。4)在维持2012—2014年平均投入产出、合理使用年限为150 a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将在2026年实现生态平衡;生态影响系数为0.15,影响等级为Ⅰ级,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积极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还没有一套现成的安全管理办法,笔者对全国最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巴东县黄土坡B标段滑坡治理工程安全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与同仁探讨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管理有效办法,减少施工中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优选出了其监测因子,以期通过这些因子的监测,可以较全面、准确地反映长江中游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与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历年监测资料,研究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大宁河水质时空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整体上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大宁河水质类别未发生变化,营养盐指标中氨氮较蓄水前有明显的下降;其它营养指标变化较复杂;从上游至下游,各营养盐指标呈上升趋势,较长江干流营养盐水平要低;另外受干流回水顶托,致使水流回水区流速变缓,部分河段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结构及限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2~2004年11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结果,比较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结构以及浮游植物生长潜在的营养盐限制状况,初步分析了导致蓄水前后营养盐结构及限制状况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蓄水后口门内N∶P和Si∶P呈上升的趋势,N∶P增加了40%以上,Si∶P上升了6%,而Si∶N降低了26%.蓄水后口门外营养盐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口门内相似,但N∶P升高更为显著,与蓄水前相比增加了2倍以上,但Si∶N降低了20%.该水域浮游植物生长潜在的磷限制在三峡蓄水后增强.具有磷限制特征的样品比例从蓄水前的28.6%增加到蓄水后的70%以上,表明该海域潜在的磷限制区域有扩大的趋势.尽管蓄水后Si∶N降低显著,但未导致该水域出现潜在的硅限制.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生活垃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峡工程于2002年6月进行二期蓄水,蓄水前必须对库底固废进行有效的清理,以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通过对二期蓄水库底堆存的大量生活垃圾量进行彻底调查,确认了二期蓄水库底生活垃圾堆存量达186.26万t,且量大面广。分析研究了堆存生活垃圾的理化特性和毒理特性,5年以上堆存垃圾的理化性质变化较大,有机质含量在2.3%-15.7%之间,平均值为8.72%;CODcr水平在40-155mg/g,平均值为93.8mg/g;N、P含量分别在0.16%-0.63%和0.05%-0.25%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55%、0.117%。其中1m层深处有机质的平均值为9.43%、CODcr的平均值为95.1mg/g、全氮的平均值为0.463%、全磷的平均值为0.108%;2m层深处有机质的平均值为10.6%、CODcr的平均值为98.8mg/g、全氮平均值为0.464%、全磷的平均值为0.103%;3m层深处有机质的平均值为10.64%、CODcr的平均值为87.8mg/g、全氮的平均值为0.438%、全磷的平均值为0.141%。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成库初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张晟  刘景红  黎莉莉  李松  徐静  高吉喜 《环境科学》2006,27(6):1056-1061
根据2003-09-08~2003-09-15航行11个点位测试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成库后营养元素及浮游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Chla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营养盐浓度较高,其中TN各测点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含量范围为1.01~1.35 mg·L-1.TP含量范围为0.028~0.054 mg·L-1;K含量范围为2.80~3.44 mg·L-1;TOC含量范围为1.92~2.59 mg·L-1,Chla含量范围为1.58~7.35mg·m-3,平均浓度为4.69 mg·m-3.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Chla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表明Chla与NO3--N成显著正相关(r=0.728 7);与浊度成显著负相关(r=-0.920 7).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三峡水库水体指标,随长江流向明显分为3类,即上游区(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中游区(万州、云阳、奉节)和下游区(巫山).硅藻在4个测点均为优势种群,占总量的86%,平均为129 844个/L,浮游植物量沿水流方向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工程一期蓄水自2003-06-01开始,到2003-06-10结束.为了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2003-06-15~2003-06-25进行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综合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所取得的实测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站各层位的悬浮物浓度,结合相应水体的盐度值和温度值,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的分布特征以及蓄水前后悬浮物浓度与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自海水表面向海底逐渐增高,悬浮物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口门地区和近岸的狭长海区.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与蓄水前长江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相比,长江航道和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明显下降,长江航道徐六泾附近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00~500 mg/L下降到蓄水后的60.2 mg/L,南支地区悬浮物浓度从蓄水前的445 mg/L下降到蓄水后的148 mg/L;长江口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变化不明显,蓄水前后均为表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底层悬浮物浓度小于100 mg/L.蓄水前后整个研究区悬浮物浓度分布的总体格局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前后长江口硅酸盐分布及其比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口SiO2--Si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体的营养盐结构和生态系统.根据2010年8月、11月和2011年5月的现场调查资料,对长江口区域一个水文年(跨三峡水库三期蓄水)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酸盐分布与盐度分布极其相似,整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截取一断面分析发现存在上升流,硅酸盐等值线有抬升趋势.3个季节硅酸盐平面分布各有其季节性特点,但总体浓度夏季高于秋季,秋季高于翌年春季;在整个调查区域SiO32--Si/DIN值是10月>8月>5月,而SiO32--Si/PO43--P值是5月>8月>10月;3个季节SiO32--Si浓度与盐度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历史资料比较得出,2010-2011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比值小于2004年,也小于1985-1986年,可见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SiO32--Si/DIN、SiO32--Si/PO43--P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峡水库2003年后的蓄水特点,本文将2003~2017年划分为4个蓄水阶段.根据三峡水库2003~2017年每月的水文水质数据,分析了自蓄水以来不同蓄水阶段总磷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首次蓄水阶段,三峡水库的滞留效应从2005年开始凸显.蓄水试运行阶段,干流断面总磷年均浓度在2008年沿程明显降低,此后清溪场断面受到乌江高浓度总磷汇入的一定影响.高水位正常运用期,除清溪场断面外,从铜罐驿至官渡口断面,总磷年均浓度呈现沿程降低的现象.上游梯级电站运行后,除官渡口断面外,干流其余断面总磷年均浓度随时间逐渐减小.官渡口断面于2016年首次出现总磷年均浓度高于沱口断面的现象.且总磷丰水期年均值不再明显高于枯水期.同时,在此蓄水阶段总磷浓度与流量相关性不显著,朱沱,铜罐驿和官渡口断面总磷浓度与悬浮物浓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