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区域自动气象站环境维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环境因素和仪器维护不到位造成的数据偏差,根据观测环境和仪器设备工作原理等找出日常维护的方法和注意点,提高维护人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量,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
GPS连续观测台网是监测福建地壳形变运动的骨架网.本文对实际观测工作中所遇到的软件设置中碰到的程序无响应、日常维护中的注意事项、软件设置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同行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和观测质量,获取更真实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安徽省庐江台在日常的维护和标定工作中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据,结合多次检查标定的经验,简述了SD-3A型自动测氡仪在日常观测和检查标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仪器工作方式的选择、及时调整仪器工作高压、仪器避光问题、标定气路选择等,文章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仪器产出的数据真实、连续、可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泾阳地磁台2007年FHD-1核旋磁力仪和CB3磁变仪观测数据采用日变幅形态、日均值年变形态、总场21点值年变形态等方法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观测一致性较好,说明数字化仪器观测的数据是可靠的,但是数字化仪器还存在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稳定性不好的问题,需要工作人员按规范调试仪器,认真维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选取青海前兆台网的德令哈等5个井孔开展水温对比观测,对这五个井孔的水温原始观测数据和对比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两组数据变化形态、差值、日变幅等方面发现不同的井孔两套数据的相似程度不同,其中以德令哈台为最好,湟源和格尔木次之,互助和佐署井则较差。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探头安装情况、仪器型号和仪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Bio-Argo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强大的全球海洋观测网络——Argo计划,生物光学浮标Bio-Argo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对未来的海洋观测与海洋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法国的PROVBIO为例,详细介绍了Bio-Argo浮标的结构设计、观测数据、工作模式、传输与通讯、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的Argo计划和海洋观测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震台站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对地震台数字化系统的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观测系统前台机的正常与否是整个数字化的核心,前台机的安全和维护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数字资料的质量和产出。本文针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地震台的实际情况,归纳和总结了一些方法和见解,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兄弟台站测震数字化系统的维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对于地震科学来说,观测是它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观测那就像一个人没有心脏一样。担负观测任务的就是各个地震台站,如何得到真实、可靠、连续的观测数据,是各个地震台站一致追求的目标。提高地震台站的监测水平和运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日志的详细记录,各种情况的认真标注等。本文结合南山台实际,以数字化仪器为主,着重谈谈日常管理和数字资料预处理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蒙城地震台地磁绝对观测数据主要通过手工方式计算处理,由于内容多而繁琐,很容易出现人为错误,而且工作效率不高。本文介绍了“蒙城地震台地磁绝对观测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该软件将绝对观测日常数据处理工作有效整合,形成了流程,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并能够对数据进行误差统计、趋势分析等,以了解观测资料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震台站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对地震台数字化系统的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观测系统前台机的正常与否是整个数字化的核心,前台机的安全和维护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数字资料的质量和产出。本文针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地震台的实际情况,归纳和总结了一些方法和见解,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兄弟台站测震数字化系统的维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安丘台电场仪的工作情况和观测结果,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介绍了地电场观测到的震时反映特征;并通过对2000年1月12日岫岩5.4级地震的震前反映情况和提出了预报意见,实例验证了矢量分析方针针对多道观测仪器的适用性,提供了电场异常分析的又一思路,为电磁学科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地震科学来说,观测是它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观测那就像一个人没有心脏一样。担负观测任务的就是各个地震台站,如何得到真实、可靠、连续的观测数据,是各个地震台站一致追求的目标。提高地震台站的监测水平和运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日志的详细记录,各种情况的认真标注等。本文结合南山台实际,以数字化仪器为主,着重谈谈日常管理和数字资料预处理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数据观测中,经常会遇到数据突然发生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其是否与地震孕育有关,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宿迁地震台的短水准观测数据,在2005年6月底发生了大的突变,对于这次变化,本文从测量测线的布设、地质构造、干扰情况、数据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到这次变化并不是由地震孕育引起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淮北台DSQ型与SSQ-2I型倾斜仪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淮北台DSQ型水管和SSQ-2I型水平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质量从一般指标和内精度指标进行定量判定,结果表明水管仪观测质量较高,稳定性不及水平摆倾斜仪,观测数据均受大风和降雨影响。因仪器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等因素不同,记录到同震形变波在响应延迟、最大振幅和形态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AUTOCAD软件对福建省龙岩、永安、邵武、漳州、同安、泉州六个台站的1982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总强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所得结果不仅表明六个台站的磁场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同步变化具有很强的吻合性,而且客观地反映了各台站小范围背景场磁场干扰、仪器工作状态不佳、少量数据质量差、数据连续性差等问题.本文还对数据的使用、台湾强震群与福建磁场变化特征提出了分析意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数字化观测数据的分析使用提供借鉴,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观测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盐分浓度的观测是研究土壤盐分运移问题的前提与基础,目前所用的土壤盐分浓度观测仪器在完成多点长时间实时观测任务时存在较大的困难,迫切需要研发多点长时间连续观测的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基于单片机原理开发了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新研发的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主要包括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上位机控制单元3个功能模块,可同时对多个土壤盐分传感器所采集的土壤盐分浓度数据进行实时显示、传输、储存,具有反应灵敏、精度高、仪器轻便等特点。通过将该系统应用于一维土柱盐分运移试验中的土壤盐分浓度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持续稳定运行500 h以上,且工作性能稳定、数据观测准确,证明其在土壤盐分浓度观测中具有可靠性。基于单片机原理的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在室内与野外土壤盐分运移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淮北台FSQ仪和JB仪的观测数据,结合降雨资料和故障率进行对比,得到前者的长期稳定性以及观测资料内在质量优于后者,频响特性有所不同,故障率高于JB仪。结果对仪器性能分析和观测数据使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光腔衰荡光谱法走航连续观测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新型Picarro G5101i型光腔衰荡光谱仪,自行设计并集成了适用于海表大气氧化亚氮的船基走航连续观测系统.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准确度优于1.4×10-9mol·mol-1,精密度优于0.2×10-9mol·mol-1.通过搭载2017年春季黄海和东海综合调查航次,首次在我国开展了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的船载走航式连续观测研究.实践证明,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可获取高频率高精度的海表大气氧化亚氮摩尔分数数据.同时,基于实际观测工作,初步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方法,为获取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观测数据奠定了基础.观测结果显示,春季黄海和东海海表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摩尔分数范围为(331.0~345.1)×10-9mol·mol-1,平均值为(333.5±1.4)×10-9mol·mol-1.  相似文献   

1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碳黑尘、染料尘在厂界外浓度最高点的限值为"肉眼不可见",但国内尚未出台统一的监测方法,因此各部门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进行监测和分析。由于不同方法的观测条件不同,观测结果容易受到观测方式、光源强度、背景色差、观测员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干扰,数据可比性较差,实际工作中需要依据观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报告涉及地球科学和有关学科如天文学中发表通过对物质体系的观测所获数据的问题。这类数据通常取决于观测目标或观测现象的位置,以及观测者的位置和观测时间。因此,为了考察观测的可靠性或改进测定的精度去做重复的观测常常是不可能的或很浪费的。实验研究和观测研究之间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