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山地资源的分层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地区中低山地存在多级不同性质类型的地貌面,与此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的水、热资源配置又明显优于中国东部相应纬度水平地带的水、热资源配置。因此,本文强调在该地区低位地貌面开发过度情况下,中、高位地貌面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与农、林、牧开发相结合,实施综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传统地貌类型划分时多是基于单一或固定的地形因子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以90 m分辨率三峡库区SRTM 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三峡库区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面积为234 km2;并采用相关矩阵法和雪氏熵值法获取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划分的最佳因子组合为高程、起伏度、坡度、全累计变率、坡度变率、高程变异系数;同时借鉴遥感图像自动分类原理中的ISODATA非监督分类功能完成了三峡库区8种地貌类型的自动划分。分类结果与三峡库区实际地貌类型相符,对三峡库区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增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环境资源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多出现在岩溶地区,以水污染为主;环境资源的破坏以露采区最为严重,对土地资源、植被、地貌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深刻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地貌背景是诱发的潜在因素,不合理的开采方法是诱发的主导因素,降雨和水文条件是激发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云南矿产资源开发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比较突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在使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不同采矿方法的矿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不尽相同。采用实例来阐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对云南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一方面其产出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投入关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是解决当前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正是以矿产资源的最优利用为出发点,在国内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矿产资源的背景下,选取河北省12个与矿产资源直接相关的行业,运用生产前沿面理论的非参数方法,定量计算并研究这12个行业从1997-2005年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值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宏观政策分析和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综合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 992.45±145.63 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相似文献   

6.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对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区地貌与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条件和主要工程的工程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沿线或附近地区的自然植被发育状况。在地形复杂、植被发育较好的中低山区的路段,桥梁的修建、路堑的开挖以及隧道弃渣的堆放对公路沿线和附近山谷的地貌影响较大,对乔木、灌木与竹林等植被破坏也较大。在地形相对平坦、植被发育较差的丘陵与河谷地区的路段,路基或互通与服务区的建设对地貌的影响较大,对自然植被的影响较小。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提出了减少高速公路对地貌与植被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地貌约束与国土开发保护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美国陆地卫星ETM遥感数据等,构建了基于Skyline数字地球模型的长江流域三维场景可视化遥感演示系统,以ERDAS、ARCGIS、MAPGIS等软件为平台,全面完成长江流域地貌遥感解译,系统提取了多时相城市扩展遥感信息,以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流域内水患灾害问题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长江流域地貌约束条件下的国土开发与水患治理新理念与对策。结果表明:采用成因-成因形态-物质形态相结合的地貌遥感三级综合分类法,宏观掌握了长江流域地貌物质成因类型、结构及展布特征等,共计圈定长江流域基本地貌单元16 770个,地貌以山地、丘陵、高原类型占主导,平原面积总计36万km2,占比较小,地貌单元分块、成带、定向排列特征突出,物质构成复杂多变,是国土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条件与重要约束因子;通过遥感立体演示系统新发现了相隔湖北嘉鱼市斧头湖与阳新县网湖的山丘地存在一条东西向展布的长36km的槽谷地貌,分析认为可顺应此谷,构建联通斧头湖与网湖亦即贯通长江的大分洪道,全长仅139km,现绕行武汉的291km长江弯道能因之缩短152km,并提出"依丘穿岗、多刻槽、慎筑墙,避让不移民、土地占补就近平衡,国土整治、生态农业相依托,灌溉、航运、旅游综合考量"的长江大分洪道构建思想,认为通过构建长江大分洪道与实施小微型蓄水工程,可实现长江流域水患根治的终极目标;长江流域适宜水、旱农业耕作的红层与岩溶盆地及花岗岩丘岗地貌区风化残积层分布空间广阔,农耕地开发潜力极大,未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不存在土地瓶颈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8.
滇池在昆明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滇池流域中地貌结构和水文结构与滇池流域相似的典型小流域-豹子洞水库流域,分析其土壤资源的分类,形成,演化和特征,并提出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利用应以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为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实行科学施肥和合理轮间作,以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滇池面源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工程地貌条件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武汉市的具体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21个工程地貌条件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和主导因子,将各评判因子模糊量化后,对武汉市城市工程地貌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作出武汉市工程地貌条件等级评价图。  相似文献   

10.
基于村级尺度的湖南农村水贫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湖南农村水贫困现状,找出有效应对措施,以国外最新的水贫困理论为依据,构建湖南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并整理出湖南3种地貌类型区6个行政村的水贫困评价数据;采用非均衡法测算水贫困状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南农村水贫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即湘西山区最为严重,RWPI值均小于20;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最弱,其值在55~56之间;而湘中丘陵区介于其间。不同地区水贫困各系统的综合得分不同,只有提高且均衡各系统的综合得分才能有效减轻地区水贫困程度。供水设施欠佳、利用能力偏低是地区间水贫困状况不同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水资源状况是其次要驱动因素;农村环境问题和低效用水是省内各村水贫困评价的短板,因此地区水贫困是区域水资源自然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结果。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综合实力、做好环保工作和提高用水效率等措施应对农村水贫困问题,可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在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实力基础上的再开放再开发,只有以科技为主导,才能使其立足高起点,体现高水平,实现新突破,要始终把握“围绕一条主线,把握两个坚持,努力实现四化”的指导思想,着力建设湖北沿江高新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带,信息公路网络带(一江三带),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中部的科技走廓,为此,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研究开发投资水平,建设“八个中心”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宏观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流域光、热、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其开发必须搞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基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流域光、热、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其开发必须搞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基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相似文献   

15.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机制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提出“旅游资源资本化”--一种新的以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性、所有性和收益性。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将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入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旅游资源实现价值增值,而旅游资源的所有者也从中获得经营收益。深入探讨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的内部机制、外部条件、实现途径、方法模式等问题,指出旅游资源资本化有利于拓宽旅游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管理的水平,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研究我国北方高氟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北方三种高氟水的形成机制:①浓缩富集型;②岩石溶滤型;③海侵富集型。通过对三个典型地区——张掖盆地、赤峰盆地以及沧州平原的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含水层条件的系统分析以及水化学、同位素证据,得出三个地区的高氟水形成机理分别为蒸发浓缩富集、岩石溶滤以及海侵富集,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防止氟中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江河流域综合开发应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利用保护为基础,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而且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花江峡谷石漠化土地生态重建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趋势严重,但真正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岩溶石漠化生态重建模式的实践工作却做得很少。且对于这些实践活动还缺乏理论的总结和思考。花江峡谷顶坛片区,充分利用当地的适生植物资源和干热资源优势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花椒、砂仁等喜热耐旱的经济作物,在恢复和治理生态的前提下成功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形成以花椒规模种植为核心心的特色产业,利用雨水、坡面水、岩溶裂隙水,实行参与式社区管理,使环境、经济与社区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顶坛”模式是充分利用岩溶环境资源优势,高山地保护于特色农业开发之中的一个成功例子。它启示我们,岩溶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必须重新认识岩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对过去侧重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治理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很强的面污染源是水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污染源。面源污染负荷的准确估算是研究和治理面源污染的基础。现在的面源污染数字模型大多数建立于DEM之上,高成本的DEM限制着这类模型的发展。新兴模型——NLM以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完善而著称。借助于NLM,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研究分析面源污染的机理,面源污染负荷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面源负荷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等。从硝化、反硝化、矿化、吸附等作用过程中更深层地剖析了面源污染行为;掌握了面源污染物TP、NH3-N、NO3-N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降雨量、土壤有机成分、土壤气温、总辐照等因子对各污染物负荷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总之,NLM为开展面源污染负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