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风险社会的理论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乃至全球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找出企业风险与社会风险之间的关系,剖析传统的危机管理存在的弊端,提出风险管理是对传统危机管理超越的观点,对企业在社会风险背景下,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LNG接收站储罐区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大型LNG储罐区潜在风险进行定量风险分析意义重大。针对大型LNG储罐区定量风险分析,根据国外权威部门制定的风险标准,结合中国石化行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于LNG接收站的个人及社会风险标准;应用风险评价指数(RAC)矩阵法对储罐区潜在风险进行识别,确定对储罐区LNG卸料管线的全口径断裂事故场景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应用挪威DNV的SAFETI软件对储罐区LNG卸料管线全口径断裂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得出对接收站的个人及社会风险图表,根据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从而为LNG接收站的安全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定量风险评价的指标、模型和一般程序,给出了定量风险评价的标准,采用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对某企业规划建设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进行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水平计算。个人风险计算结果表明,该炼化一体化项目所在厂区内没有出现1×10-3的风险等值线,1×10-4、1×10-5和1×10-6的风险等值线也没有超出厂区边界,说明该炼化一体化项目厂区内部和周边人员所面临的个人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社会风险计算结果表明,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社会风险曲线处在可容许区范围内,没有进入不可容许区和ALARP区,说明该项目的社会风险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采用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可为规划或已建炼化一体化项目进行风险水平评估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风险评价标准值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提出了风险指标和ALARP原则的含义,从风险评价的ALARP原则出发,得出个人风险评价标准值和社会风险评价标准值的制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天然气管道蒸汽云爆炸的破坏程度,结合实际案例,在不同的天然气泄露时间条件下,对天然气管道蒸汽云爆炸的破坏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个人风险值(IR)并做出累积事故率(F)-死亡人数(N)曲线,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和ALARP准则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当泄漏时间由60 s增加到300 s时,死亡半径和财产损失半径明显增大。同时,该天然气管道的IR值(5.6×10~(-4))要远大于规定的标准(1×10~(-6)),计算得到的F-N曲线大部分位于可以接受的区域,该研究结果为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国外危险物质定量运输风险分析方法以及我国目前公路运输的现状,初步探讨提出了公路运输风险分析的基本步骤,其中包括对公路运输事故的频率分析和后果分析.最后提出了风险的两种通用的表述形式和定量风险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化工园区域定量风险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评价指标,提出了定量风险计算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计算模型.利用SAFETI软件对碳一分公司进行定量风险计算,得出碳一分公司区域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图和社会风险曲线图.依据计算结果分析碳一分公司化工园区域的风险现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合理地分析事故风险,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级多米诺效应计算方法及其计算步骤,并从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2个角度,定量分析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多级多米诺效应。同时以某企业的2个汽油罐区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对其生产安全事故的多米诺效应进行定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未考虑多米诺效应、仅考虑一级多米诺效应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多级多米诺效应和事故的协同效应,可以使计算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计算油品码头的风险,对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研究,以国内外个体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接受准则为基础,计算并分析油品码头的个体风险和社会风险。以此为目的,总结和整理定量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计算方法、泄漏场景选择以及判断标准。综合上述条件,整理出定量风险评估技术在油品码头的应用程序。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展示该方法在码头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大坝、压力管道等方面的可接受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标准界定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存在较大差异。从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标准界定方法,设计了我国风险标准研究框架,尽快开展我国风险标准界定的基础资料分析、技术方法以及程序等研究,提高我国风险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风险标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