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海省是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在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近年来,黄河流域青海段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短板。本文在系统梳理黄河流域青海段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面临的源头区生态退化、湟水河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光伏产业固体废物风险隐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源头区保护、推进湟水河治理修复、防控光伏固体废物生态风险,以及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等生态保护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2.
孙钰 《环境保护》2011,(18):16-2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然而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以其全国2%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本刊记者近期跟随黄河十年行考察团走访了黄河流域,探查和记录了黄河流域面临的问题及生态保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活动区域,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了1981-2022年有关“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中英文文献,并对9 400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据此整理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对不同研究区域在研究内容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热点研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热点研究对象包括生态系统、植被和水生生物,研究区域涵盖黄河全流域,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重点研究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环境因子和时空因素.此外,不同研究区域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和研究对象具有差异性:从影响因素看,在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主要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在黄河三角洲和黄河河口地区重点关注水质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在黄河全流域和黄河源区更注重时空因素的影响;从研究对象看,在黄河源区主要关注草地生态系统,而在黄河上、中、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和植被方面,黄河...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明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推进以生态文明为统领的流域文明全面复兴。本文从历史、现实等视角,全面分析了黄河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阐释生态文明在黄河文明复兴中的作用;提出黄河文明复兴的根本在转变思想观念、核心在绿色高质量发展、首要在复兴传统文化、关键在尊重科学规律;以生态文明引领黄河文明复兴要从思想、文化、规划、制度、科技创新五个方面强化引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可以导致和加速一个区域的水土流失过程。生态修复是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现象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并且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文章探讨分析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的源头一黄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生态恢复理论,在小流域内有针对性的提出建造沼气池等综合环保性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为黄河下游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生态补偿作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流域区段、评价方法、影响效应、优化思路、保障机制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加强多学科协同攻关、构建具有区域特征的生态补偿模式、加快建立以海定陆的生态补偿机制、注重生态损害形成机制和程度评估、加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保障体系等未来研究中需要深化和完善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及下游生态修复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流域地势、地貌和气候、水文、植被等特点,将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区和10个生态亚区,在分析各生态分区特点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了黄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针对黄河下游存在的频繁断流、水环境恶化、河槽淤积萎缩以及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萎缩等诸多生态问题,分析了黄河水量调度、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生态修复的作用,介绍了河口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并提出了黄河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8.
坚持黄河高质量生态保护,推进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煜 《环境保护》2020,48(1):22-27
近年来,过度干预和高强度开发黄河导致的流域生态系统失衡与生态安全威胁问题日渐凸显。本文梳理了黄河从水沙调控与洪水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到建设长治久安幸福河要求的治理变化过程,分析了黄河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及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河流治理必须回归到生态系统保护之根本,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审视和推动黄河高质量保护与流域高质量发展,通过黄河生态功能和水功能保护体系的构建和管理,促进黄河高质量生态保护与流域绿色发展倒逼机制的推进,重点推进黄河"两区一廊道"生态环境功能的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黄河生态流量的保障与监督,强化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刚性约束与保护。同时,要通过制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规与补偿政策,实施最严格生态环境监督和流域管理协同创新,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新技术支撑等措施来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与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南 《环境保护》2020,48(1):17-21
在回顾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新时期推进黄河共同保护和协同治理的总体思路,并从建立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制度、制定实施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严格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监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跃君 《环境保护》2020,48(1):41-46
黄河源区地处青海境内,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深度挖掘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社区牧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对于保障黄河源区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着重从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思路、把握的四个基本原则、五个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探讨了社区牧民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黄河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期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全面提升社区牧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和生活水平提供参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促使黄河源区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成为支撑黄河流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新活力和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邹美玲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14-116,12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近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的成绩为世人瞩目。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水在和人类文化的共生中具有"道德顾客"的身份,因此,人水和谐的关系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是水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但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制约了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人水之间的关系,保护黄河生态,真正实现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黄河流域荒漠化问题仍然严峻,有效根治荒漠化问题,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根本保证。本文从黄河全流域视野出发,阐述了黄河流域基本情况和荒漠化现状,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并提出了不断完善区域生态治理政策和法律机制、积极探索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区域水资源节约化集约化利用、着力打造区域荒漠化协同防治体系等生态治理优化路径,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四川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接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四川段生态系统、水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和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21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以视频方式启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就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部署。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出席启动会并讲话。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櫗櫗櫗櫗櫗櫗櫗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从源头推动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为加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11月7日,主题为"构建共谋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在济南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解振华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做好"水资源保护"这篇大文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绿色低碳转型。我刊特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商法,研究了2022年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重点关注时段和区域.同时,通过变异系数建立了对比氨氮风险时空差异性的方法,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识别出黄河流域氨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氨氮长期毒性基准和风险商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为时间差异性的3.3和2.1倍.(2)时间上,冬季氨氮浓度和风险商显著升高,有风险的断面由春季的2.3%增至13.6%,冬季情况亟需额外关注.(3)空间上,黄河流域91%的断面无氨氮风险或风险较低,但渭河、汾河等黄河支流部分断面,特别是汇流河段氨氮长期毒性风险问题较为突出.(4)黄河流域氨氮风险除氨氮浓度外,主要受水体pH影响,水温对氨氮风险影响较小.研究显示,制定区域性氨氮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比季节差异化标准更为重要,需要重点关注支流和干支流汇流河段并建立水质监控和预警机制.除控制氨氮污染物...  相似文献   

17.
环境影响评价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解决环境公平问题的一个途径,也是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之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将项目建设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提出科学的生态补偿方法。对于环评事业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黄河流域下游省份之一,山东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明确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为山东省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中长期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变化,可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提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表层水分含量指数(SWC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4个关键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结合Sen+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黄河流域2000—2018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2018年3个年份RSEI与各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56,均高于各指标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RSEI能够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 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存在局部改善与退化并存的现象,其中改善面积占52.84%,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退化面积占18.48%,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陕西关中盆地和黄河下游. Hurst指数分析表明,黄河源区生态系统质量未来呈改善趋势,黄土高原持续性改善和未来退化趋势并存,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麓、子午岭以未来变化不确定为主,陕西关中盆地以持续性退化为主,生态系统质量未来变化趋势不确定和持续性退化的区域仍需要持续关注. 研究显示,基于关键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够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改善面积占52.84%,远高于退化面积(18.48%),且黄河源区生态系统质量未来以改善为主.   相似文献   

20.
黄河生态带建设是各地落实国家黄河战略开展的重要行动。本文以正面临林地、草地、湿地衰退,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生物栖息受影响等七大复合性生态问题的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从整体性、系统性、独特性三方面提出了多维复合空间视角下黄河生态带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实现途径。在流域层面,将林地、草地、湿地三类生态空间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和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生物四种生态过程的安全性评价结果叠加,构建低、中、高安全水平的流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河流层面,研判出黄河干流大堤外10 km和一级支流两侧2 km岸边带内低安全水平区域面积占比最高,由此判别出黄河生态带的构成和空间范围。进一步结合不同地域景观特征划定其保护修复与治理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