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镉锌复合胁迫对秋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土壤盆栽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2.5、50 mg kg-1)、锌(Zn,0、100、500 mg kg-1)胁迫下红树植物秋茄的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d、Zn单一处理下,秋茄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重金属浓度升高而增加;Cd、Zn复合处理对秋茄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复合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Cd的加入减弱Zn对秋茄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刺激作用,低Cd浓度处理下Zn的加入导致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高Cd浓度处理下Zn的加入反而降低其含量.低浓度Zn(或Cd)的加入与土壤中Cd(或Zn)发生拮抗作用,秋茄体内肺氨酸、有机酸含量下降;高浓度Zn(或Cd)的加入与土壤中的Cd(或Zn)发生协同作用,导致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有机酸的积累量增加,从而缓解高浓度重金属的胁迫.植物组织或部位不同,Cd与Zn浓度和比例不同,Cd、Zn之间的复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表5参30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与Zn(30和400 mg.kg-1)、Cd(1和15 mg.kg-1)单独或复合胁迫对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药用成分——总皂甙含量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均能抑制细菌、放线菌、氮素生理类群的生长,其数量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不断减少;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随酸雨pH值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绞股蓝茎叶总皂甙含量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降低。酸雨影响下,单施低浓度的Zn(30 mg.kg-1)或Cd(1 mg.kg-1)时,根际3大类群微生物、氮素生理类群、纤维素分解菌、绞股蓝总皂甙含量均高于无重金属处理;但当Zn(400 mg.kg-1)或Cd(15 mg.kg-1)处于高浓度时,它们又明显低于无重金属处理。酸雨影响下,Zn(30 mg.kg-1)或Cd(1 mg.kg-1)为低浓度水平时,Zn-Cd复合污染对根际3大类群微生物、氮素生理类群、纤维素分解菌、绞股蓝茎叶总皂甙含量影响表现为拮抗效应;Zn(400 mg.kg-1)或Cd(15 mg.kg-1)为高浓度水平时,Zn-Cd复合污染对根...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河口湿地秋茄红树林中重金属的分布、迁移和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秋茄林及其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根际沉积物中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元素含量,讨论了秋茄林-沉积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富集与迁移特征及其在秋茄林中的储量.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及酸可提取态含量的顺序分别为:Fe>Mn>Zn>V>Pb>Cr>Cu>Ni>Co>Cd和Fe>Mn>Zn>Pb>Cu>V>Cr>Ni>Co>Cd.与该海域应执行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8—2002)一类标准限值相比,研究区沉积物中Zn、Pb、Cu、Cd、Cr的样品超标率分别为100%、100%、90%、70%和1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沉积物中Cu、Zn、Pb、Cr、Co、Ni可能存在相同的人为源和相似的环境行为,而Fe、Mn的来源及行为与其它元素有较大不同.各元素在秋茄树各部位的平均富集系数均小于1.多数重金属元素在秋茄树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顺序为:根>叶>枝,Mn为:叶>枝>根,而Cu和Pb为:根>枝>叶.秋茄树中重金属元素从根到叶的平均迁移系数顺序为:Mn(7.44)>Zn(0.94)>Cu(0.71)>Cr(0.68)>Cd(0.63)>V(0.50)>Ni(0.46)>Co(0.41)>Pb(0.37)>Fe(0.21).  相似文献   

4.
镉胁迫对吊兰生长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丹  王友保  李伟  韦晶晶  朱志鹏 《环境化学》2012,31(10):1562-1568
选用观赏植物吊兰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吊兰对Cd的耐性、高浓度Cd胁迫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的不断提高,脲酶活性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在Cd浓度为10 mg.kg-1的时候均达到了顶峰,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在Cd浓度为50 mg.kg-1的时候最大.4种土壤酶对重金属的敏感顺序为: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吊兰对Cd具有很强的耐性,在1500 mg.kg-1Cd胁迫浓度范围内,吊兰对Cd的耐性指数均大于50%.土壤有效态Cd与土壤Cd添加量和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这两类指标作为镉污染土壤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剂分散法成功地将功能基团—SH嫁接到蒙脱石上,得到蒙脱石-OR-SH复合体材料,该复合体材料对Cd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37.82 mg·g-1(0.1 mol·L-1KNO3体系)和69.13 mg·g-1(不考虑离子浓度影响).通过小白菜盆栽和大田试验探讨了该复合体材料对Cd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在Cd污染土壤上施加蒙脱石-OR-SH复合体材料后,土壤中可交换态Cd形态占比分别低了64.51%(原土)和80.37%(3 mg·kg-1Cd含量的成化土),铁锰氧化结合态Cd形态占比分别提升了176.66%(原土)和418.31%(3 mg·kg-1Cd含量的成化土),降低了毒性元素Cd在土壤中的活性和可移动性,有效地固定了土壤中的Cd,小白菜中镉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7.14%(原土)和60.64%(3 mg·kg-1Cd含量的成化土),同时能促进小白菜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根际土壤中Cd、Pb形态转化及其植物效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采用根袋盆栽试验和连续形态分析方法研究根际土壤中Cd、Pb形态转化及其植物效应。结果表明,(1)在低Cd质量分数(≤1mg/kg)污染条件下,根际土壤中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在较高cd质量分数(≥5mg/kg)污染条件下,cd主要以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即根际土壤中Cd由残渣态向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Cd活性增强。(2)Pb在根际土壤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交换态质量分数很低,并随Pb污染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存在形态未改变。(3)土壤中Cd、Pb总质量分数及各形态质量分数(残渣态除外)与小麦根、茎叶中Cd、Pb质量分数呈正相关性,而与鲜质量呈负相关性;当w(Cd)添加量≥5mg/kg时,小麦鲜质量明显下降;当w(Pb)≥500mg/kg时,小麦鲜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长江(湖北段)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镉的形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长江(湖北段)不同时期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Cd,Zn,Pb,Cu,As,Hg,Cr,Ni,M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早期(一万年至两千年前)到现代(2002年),长江沉积物中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加,尤其是Cd,Pb和Hg,由早期的0.25mg·kg-1,20.1mg·kg-1和0.046mg·kg-1分别增加至现代的0.71mg·kg-1,42.1mg·kg-1和0.098mg·kg-1.用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Cd赋存形态的测定结果显示,从早期到现代,碳酸盐结合态Cd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长,由早期的14.5%增加至现代的28.7%,松结和紧结有机结合态Cd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的比例显著降低,由早期的31.3%变为现代的14.9%;残渣态Cd的百分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外源cd和Pb复合污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系植物络合素(PCs)和谷胱甘肽(GSH)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外源较高浓度cd处理(≥3 mg·kg-1)和高浓度Pb处理(630 mg·kg-1)均抑制了小麦的生长,Cd和Pb复合处理加重了Cd的毒性;Pb处理小麦根内未检出PCs,仅检出GSH,但GSH并没有随Pb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cd处理浓度(≥1 mg·kg-1)的增加,小麦根内PCs和GSH含量显著增加;cd和Pb复合处理增加了小麦根内PCs的合成水平,而降低了GSH的合成水平.回归分析显示,cd及cd和Pb复合污染小麦根内PCs的含量与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的抑制率保持相当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PCs可用于评价土壤环境中Cd及Cd和Pb复合污染的毒性.  相似文献   

9.
洱海沉积物不同分子量溶解性有机氮空间分布及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杰  张莉  王圣瑞  曹长春 《环境化学》2014,(11):1848-1856
利用超滤技术对洱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DON)进行分子量分级,探究了DON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总DON含量ω(DON)为23.46—61.40 mg·kg-1,平均值为37.19 mg·kg-1,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部>北部>中部的趋势;分子量大于1K Da的大分子组分ω(>1KDa)占ω(DON)的比例为79.1%—93.0%,即洱海沉积物DON是以大分子为主.沉积物DON各组分的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较高,芳香环取代基中活性官能团种类较多,且南部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最高,北部芳香环取代基种类最多;大分子组分DON含有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其来源于陆源输入和微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由此可见,洱海沉积物DON主要由大分子物质组成,其腐殖化程度较高且含类富里酸荧光物质,而此类DON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较低,这可能是洱海沉积物氮含量较高而上覆水氮浓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即沉积物DON分子组成及其结构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湖泊营养水平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Cd、Pb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瑛  张桂银  李洁  魏静 《生态环境》2005,14(2):208-210
采用根袋盆栽试验以及平衡法研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对镉、铅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镉、铅起始浓度分别为Cd 0-0.6mmol/L和Pb0~1mmol/L条件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镉、铅吸附量差别不大,随镉、铅浓度的提高,根际土壤镉、铅吸附量均比相应的非根际土壤的高。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镉、铅解吸量随镉、铅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铅解吸率(0.7%以下)明显比镉的(5%-10%)低,根际土壤镉解吸量比非根际土壤的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