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桶式乙炔发生器是一种落后的乙炔发生装置,但由于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一些企业和个体修理行业使用非常广泛。浮桶式乙炔发生器造成的事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自1985年10且至1988年3月底,仅濉溪县,就发生浮桶式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10起,死亡2人,伤5人。其中,个体修理户发生爆炸事故4起,死亡1人,伤4人。据分析,造成发生器爆炸的原因,除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和操作不当外,主要是由于浮桶式乙炔发生器自身缺陷造成的。浮桶式乙炔发生器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浮桶式乙炔发生器主要由定桶、浮桶和电石篮组成。在装换电石和正常运行时,都可能引起定桶、浮桶、电石篮之间相互摩擦、碰撞,从而产生火花、造成爆炸。  相似文献   

2.
通常使用的喷淋、注水式或浮桶式乙炔发生器,往往存在使用不便、产气因不能自控而排空或回火发生爆炸事故等弊病。为此,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通过对电石在水中分解过程的试验观察,运用连通器原理,设计出安全性能较好的中、低压两种乙炔发生器。一、低压乙炔发生器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以来,郑州市上街区爆炸事故接连发生,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 3月3日,郑州铝厂职工李全良用乙炔点燃焙烧窑时,因乙炔发生器没有安全装置,导致爆炸,李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3月28日,上街区铝城公园一司机为节省燃料,违反易燃易爆物品使用管理规定,把液化气残液和汽油加在一个桶内,打开桶盖准备加油时又遇明火,连同其它两个油桶一起爆炸,在场3人全部受伤。4月8日、9日,这个区又发生两起类似爆炸事故,由于人们躲闪及时,幸免造成伤亡。 上街区爆炸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秩序混乱。从这些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祸根找到了     
事情发生在四川某研究所炭黑车间。 有一次一位工人要给乙炔发生器加电石。刚打开盖子,立刻“轰”的一声,乙炔发生器爆炸了,将操作工人的脸部和手部烧伤。因为这位工人爱抽烟,领导和群众都怀疑他在开盖时抽了烟,违犯了操作规程。 事过不久,此车间的另一工人又发生了类似事故。但这位工人从不抽烟,不能从抽烟上找事故原因。 第三次爆炸是在无人开盖的情况下,乙炔发生器冲天而起,飞出很远,侥幸没有伤人。大家更迷惑了。 一个月内乙炔发生器连续发生三次爆炸事故,引起领导和群众的重视。大家到处找原因,最后在乙炔发生器里发现电石篮上有一根紫…  相似文献   

5.
1989年1月26日中午,龙岩地区一家个体专业户的施工现场,一台0.5立方米的中压乙炔发生器爆炸,直径200毫米、重1.65千克的桶盖脱钩飞起,一位操作者前额被击中,当场身亡;另一位操作者的双眼被爆炸火焰灼伤。 我们在事故调查中发现,这个乙炔发生器是一家工厂报废处理了的设备。该个体户发现后,就擅自“拿去”,作了清洗检修。但因缺乏安全知识,在检修过程中一错再错,将桶体顶部安全阀的泄气口误当泄漏点焊死,将回火防止器卸下后遗弃在一旁,压力表已破损未更换,桶内电石篮早已丢失也未配上,防爆装置未拆下检查性能。就 马马虎虎就算了事,准备交付…  相似文献   

6.
我厂乙炔发生站所使用的乙炔发生器,大部是中压固定水入式和落水式乙炔发生器。这种乙炔发生器用人工直接操作,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乙炔用量较多时,每隔二十分钟左右就得装一次料,排渣时乙炔气大量逸出,同时,由于压力大,水温增高,在抽出袋料器换电石时,因产生摩擦,曾多次发生小型爆炸起火伤人事故。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工人的人身安全。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造桥工人,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实践论》,狠批了“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在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相似文献   

7.
1988年7月27日,广西陆川县良厚锑矿9号窿在村民钟某家发生一起火雷管爆炸事故,矿农陈家强当场被炸死。事故经过是这样的;陈家强下中班后两次去钟某家(存放爆破材料的地点)取放在电石桶中的火雷管,作为夜班之用,第一次借着电灯照明取出2发,不够用,第二次因无电灯照明而是点燃电石灯去取的,就在他进屋不久发生了爆炸,当即被炸死在电石桶旁。据调查分析,由于电石桶内积聚有乙炔(因桶中残存电石碎粒和粉末),当陈打开桶盖时,电石灯引燃了从桶内逸出的乙炔,并瞬即传燃桶内的乙炔,从而导致雷管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死者的不安全行为,但归根到底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回火”是气焊、气割生产中经常碰到的不安全因素。浮桶式乙炔发生器的乙炔筒上天,就是由于乙炔和氧气混合,气体倒燃而引起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回火”。我们车间研制的水封罐、干式回火防止器等,都是防止乙炔和氧气混合气体倒燃的安全装置。本装置(见图)是已经回火而防止爆炸的安全装置。回火时,燃烧气体把胶皮顶  相似文献   

9.
小龙钨矿是一个中型矿山,全矿有五个机修单位经常使用乙炔进行切割、焊接。建矿三十多年,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发生了十余起,冲毁过房屋,选矿车间的一次爆炸还造成一名工人当场死亡。为了杜绝乙炔发生器回火爆炸,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乙炔发生器如图1.  相似文献   

10.
1988年7月6日上午10时30分,南京某船厂发生了一起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烧伤4人,其中1人重伤,全厂停产一周,直接经济损失2万多元。一、事故经过该乙炔发生站内有两台中压乙炔发生器,乙炔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有关生产车间及船台工地,发生事故的那天上午,工人上班后准备工作时,发现乙炔管道中无乙炔气输出,经外部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当排掉发气室内存水并打开发气室门盖时,发气室内发生了爆燃,火焰从发气室内冲出,使站在发气室口准备检查内部情况的4人烧伤,而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浮桶式乙炔器发生爆炸的 3种原因 ,提出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应了解这些知识 ,以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低压、移动、敞口浮桶式乙炔发生器在厂矿企业广泛使用,而安设的回火防止器多数是水封式的,它有如下缺点: 1.不易检查和清洗; 2.不能解决防冻问题,尤其是冬季露天作业,冻结现象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山西长治市淮海机械厂贯彻落实长治市经委、劳动局《关于禁止使用浮桶式乙炔发生器的通知》,从1988年11月起推广使用了瓶装溶解乙炔气焊新方法,培训了焊工、乙炔库保管员及乙炔瓶搬运工,使他们掌握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和技能。  相似文献   

14.
我车间曾发生数次乙炔发生器浮桶回火爆炸。为防止这种事故,我们研制了三种干式乙炔回火防止器。它是防止乙炔、氧气混合气体由于某种原因从焊、割炬回火倒燃而引起乙炔发生器爆炸的一种有效的安全装置。乙炔回火防止器采用单向逆止阀,阀片为碗形,周边开槽,阀体与阀片接触面呈圆形刀口状,经过研磨达到密封精度。装配时,调整好阀体与阀片的间隙,使其密封性能良好,动作灵敏。由于现场情况不同,可选用以下三种中所需的一种,或混合使用。 1.固定爆膜式乙炔回火防止器(图1)。它安装在输送乙炔管道的末端。其输入端与管道固定连接,输出端与乙炔胶管相通。每支焊、割炬安装一套,各不相扰。在正常情况下,乙炔气通过乙炔回火防止器输送到焊、割炬使用。当焊、割炬发生回火  相似文献   

15.
浮桶式乙炔器爆炸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浮桶式乙炔器发生爆炸的3种原因,提出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应了解这些认识,以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厂有一批报废了的乙炔发生器,其中大部分是中压、小型的,现已堆放在废料堆里。我们知道,这样做很不安全,但又不知道如何处理。特写信请你们给予帮助: 江西省德兴铜矿选矿厂 徐建中徐建中同志: 报废的移动式小型乙炔发生器(中压的或浮桶的),不准随便弃置于废料堆中。必须将盖、浮桶、排污阀打开,用大量的水认真冲洗,将残留的电石和电石渣清理干净。并要经过适当时间的自然通风(数天至月余),使残留的乙炔气体排净。经检查确认无乙炔气存在(或浓度低于1%以下)后,对发生器本体(包括浮桶)要进行破坏处理,即压扁、解体或打数个直径不…  相似文献   

17.
1986年6月20日,青海西宁马坊建筑公司在青海化工厂基建工地施工过程中,正在依息、闲得无聊的临时工颜子恩,忽然想起公司安全教育时提到的乙炔遇火会爆炸的话,便兴致勃勃地来了劲头。一边嘴里吃着糖,一边划燃一根火柴凑到了乙炔发生器的橡皮管出气处,想试试是不是真能爆炸。只听“蹦”的一声巨响,与橡皮管道连接的乙炔气体浮桶被炸飞了起来,直冲着颜子恩的头部掉下来,颜子恩头部当即多处重伤,不久就死亡。 颜子恩不相信劳动保护科学知识,公然拿生命做试验,结果受到了严酷的报复。不信科学送了命@曹凡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的乙炔生产单元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连某乙炔厂为例,针对其生产工艺将生产单元划分为气体发生、净化与干燥、压缩与充装3个子单元,找出各子单元中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基于定量评价结果对生产单元火灾爆炸事故的诱发因素进行总排序,对危险性较大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保证乙炔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为提高乙炔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59年,我在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读书时,就知道《劳动保护》这本杂志了."谈起和《劳动保护》杂志的渊源,原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前身)主任孙连捷,一直追溯到自己的大学时期.他说,在北京经济学院劳动保护系安全工程专业就读时,老师在介绍我国劳动保护发展史时,就说起《劳动保护》杂志在这一领域比较有权威性. 1963年,孙连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监察局工作,与《劳动保护》杂志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63年他在《劳动保护》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防止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文中除了分析乙炔发生器爆炸事故的原因,还介绍了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及防爆措施,受到企业的欢迎.孙连捷介绍说,当时非常流行一种浮筒式乙炔发生器,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都比较简单,但是剧烈反应时,容易发生爆炸事故.他就针对这种情况,撰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某化工企业聚氯乙烯厂,乙炔工序配制岗位某日发生1起次酸槽爆炸事故,事故经过为:当日零晨3:00配制岗位用氯水配制的次酸有效氯浓度低,操作工多次调节都不奏效。为保证配制的次酸合格,改用氯气来配制次酸,在调节的过程中次酸槽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次酸配制槽顶部封头炸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