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江西省的吉泰盆地是长江流域一系列红岩盆地之一,土地总面积为2807万亩,丘陵岗地占57.2%,其中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红壤低丘有500多万亩。为了开发利用这些荒芜多年的丘陵土地,江西省、吉安地区以及泰和县的有关领导部门决定在吉泰盆地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泰和县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较强的泰和县东部灌溪乡的千烟洲进行生产性开发治理试验。从1983年起,由江西省科委与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考察队合作编制了《千烟洲土地利用规划》,并由吉泰盆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试验研究中心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江西省科委、江西省政府江湖开发治理领导小组联合主持的“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治理试验研究成果汇报会”,1987年10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江西省政府、吉安地区行署、泰和县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农、林、牧、水、土、经济等学科的一批专家,以及从事千烟洲开发治理试验研究工作中的中国科学院南  相似文献   

3.
基于InVEST和MCR模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千烟洲站1984年以来人工林长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观测数据,结合目前市场交易的碳汇价格,推算所得经济效益;进而根据造林成本估算,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辨识该地区的林业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4年间千烟洲站人工林(生态林和经济林)固碳总量约15994.28tC,年均固碳量799.71tC。同时,成本效益分析显示,过去20年经济林收益393.11×104美元,碳汇收益127.07×104美元。在该地区实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不仅可通过碳汇获得经济收益,还可通过种植的经济林获得农产品提供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植树造林活动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我国南方红壤区实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实例研究中对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监测方法学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肥料种类对稻田红壤碳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中碳、氮淋失降低土壤肥力,污染水体环境.为探究不同施肥种类对稻田红壤碳氮淋失影响,本试验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114°53’E,26°48’N)1998年建立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控制试验,选用负压法采集土壤溶液,研究秸秆还田(ST)、有机肥(OM)、化肥(NPK)对土壤碳、氮淋失状况及时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以铵态氮(NH+4-N)为主,施用NPK使土壤中NH+4-N(1.2 mg·L-1±0.1 mg·L-1)淋失最严重,施用OM使土壤中可溶解性有机碳(DOC)(27.3 mg·L-1±1.6 mg·L-1)淋失最严重,且土壤中DOC和NH+4-N均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淋失最严重(P<0.05);2施用OM与NPK可以增加稻田红壤中NH+4-N、DOC、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且施用NPK增加TN效果最显著,施用OM增加SOC最显著;3土壤渗漏液中DOC含量与稻田红壤中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渗漏液中NH+4-N含量与稻田红壤中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选取零陵区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县级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对象,确定水土保持区划体系以人居环境维护和保土减蚀为重点,综合考虑水源涵养、水质维护、生态维护、防灾减灾以及农田防护等方面的需要,划分出5个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功能区:东南部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南部低山丘岗防灾减灾保土区、北部丘岗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中部盆谷农田防护保土区、西南部山丘水质维护生态维护区。  相似文献   

7.
X820.3 200403135 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李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 2004.23(1).-67-71 环图X-15 利用长期施肥模式定位试验,采用陶土管土壤溶液采集装置,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8.
结合福建红壤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发展富有区域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总体思路与战略思考。阐明在新时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红壤丘陵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与短板,以红壤丘陵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集成研究为切入点,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与技术对策,以期为红壤丘陵山区农业转型升级与增效提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丘陵区水稻土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依托千烟洲生态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土壤碳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碳、 氮、 磷含量,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达到16.8 g·kg-1,全氮(TN)含量达到1.5 g·kg-1,速效氮(AN)含量达到153.8 mg·kg-1,速效磷(AP)含量达到43.3 mg·kg-1,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仅达到23.0 mg·kg-1,低于施用化肥的各个处理;②施用氮、 磷、 钾肥减缓了红壤水稻土酸化趋势,显著增加土壤AP(12.3~47.1 mg·kg-1)、 AK(22.3~54.5 mg·kg-1)含量;③秸秆还田可以提高稻田红壤SOC(10.8 g·kg-1)、 TN(1.1 g·kg-1)含量。因此,建议在红壤稻田施入适量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碳含量,同时配合施用钾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化肥、 有机肥施用量需要考虑其对水体氮、 磷污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兴国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并随着粒度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94-2005年的11年中,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上升,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有所较少.研究区的中部区域生态风险度高,相邻区域的生态风险度也较高.1994年和200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异的步长都比较小,分别为43km和9.3km.  相似文献   

11.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增湿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后,对水分和热量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尽管林内穿透雨只占林外降水量的90%左右,但相对湿度始终高于林外,森林可以增湿、调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林内气温、地温始终低于林外,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作用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降水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几种人工林在对大气降水再分配后发生的水质变化。对P、K、Ca、Mg、Na、S元素的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林分具有不同的交换特性,3种人工林中Mg和K、Ca均较容易淋失,而对于P和Na则呈现明显的吸收或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红壤丘陵森林生态系统矿质元素循环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3-1986年在江西泰和县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小区试验的数据,运用Basic 语言在联想386微机上,利用分室模型成功地模拟了植被分别为人工马尾松(Pinusmo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以及天然次生林内 P、K、Ca、Mg、Fe、Mn 等6种矿质元素的循环。通过计算机模拟,定量地刻划了在0-10年内上述元素在植物、动物、凋落物层与土壤中的运转状态,并给出了循环系数与系统中矿质元素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4.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的“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考察资料,并参考有关考察地区提供的观测或调查资料,针对我国南方草山草坡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草山草坡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建设我国“常绿草地带”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并就草山草坡的开发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郭方  余文涛 《环境科学》1989,10(4):3-5,6
当今,世界上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过去的十多年中,三废(单项)治理与城市综合整治,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局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沉积物微塑料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从年发文量、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以外文文献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发文量位居首位,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发文量位列前3;作者群体呈多而分散的特点,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沉积物微塑料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量化方法、微塑料的生物摄入与富集等方面,而淡水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统一定量分析方法、微塑料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典型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将是该研究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17.
华北洁净地区微量气体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05-22-2005-12-31,在中国科学院大气本底观测网兴隆站对微量气体成分进行连续测量,获得了O3,NOx(NO,NO2),CO2和SO2等气体组分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得到了它们的浓度水平.初步分析表明,ψ(O3)在6,9月出现高值,12月出现最低值;ψ(NOx)的最低值出现在8月,8-11月缓慢增长,NO在NOx中所占比例非常小;ψ(SO2)的最低值出现在7月,之后逐渐增加;ψ(CO2)的最低值出现在8月.观测资料表明,兴隆站空气质量最好的时间为7-8月.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辐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文就SCI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学报》自1986 年创刊以来被SCI 引用的论文共计785 篇,累计被引频次2 297 次。被SCI引用超过15 次的论文共有16 篇,单篇被引频次最多的为68 次。论文还给出了SCI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频次最多的前20 种期刊,中国科学院在SCI 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频次大于20 的单位中位于最前列,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在SCI 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的前20 个学科中最靠前。SCI 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的论文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资助。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and important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While people are cherishing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cities, the increasing negativ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has to be put on the top of priority list. As urbanization proceeds, the existing pollution problem aggravates with not only increasing quantity of pollutants, but diversity as w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tributing to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 Nonetheless, the role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hina has been conduct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now is capable of supplying most technologies needed for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ould bestrengthened. This is mostly dependent on domestic resources with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yet cost-effective technologies from therest of the world. With a survey of cur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R & D in China and on-going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recommendations on future 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CAS collaboration in the domain of urban environment aremade.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and important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While people are cherishing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cities, the increasing negativ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has to be put on the top of priority list. As urbanization proceeds, the existing pollution problem aggravates with not only increasing quantity of pollutants, but diversity as w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tributing to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 Nonetheless, the role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hina has been conduct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now is capable of supplying most technologies needed for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ould bestrengthened. This is mostly dependent on domestic resources with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yet cost-effective technologies from therest of the world. With a survey of cur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R & D in China and on-going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recommendations on future 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CAS collaboration in the domain of urban environment arem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