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引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曾经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出现。但这也强调了人类与蜜蜂之间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树木、花卉和粮食作物授粉方面,蜜蜂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蜜蜂需要从花粉中摄取蛋白质,从花蜜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而人  相似文献   

2.
可曾想象没有鸟儿的天空将会多么死寂空旷,没有鱼儿的海水又会何等孤独凄凉,没有绿树鲜花的地球那是怎样的灰暗苍苍,看不见人之外的任何生灵影踪,听不到乌兽虫鸣……其实无需想象物种全部消失的那一天,因为只要其中的一部分灭亡,就足以上我们人类够呛!拍摄《海洋》的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曾说过:"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人类,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4年的光阴!"因为,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受粉.如果蜜蜂少了,那人将告别多少粮棉、油料、瓜果?没想到一只小小的蜜蜂竟是生态系统多米诺骨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牌.比如在我国,如果没有蜜蜂,高寒山区植物的授粉就会受到影响,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而植物多样性的减少,也将直接导致以植物为生存条件的昆虫种类的减少,进而使鸟类减少……  相似文献   

3.
雅秋 《世界环境》2004,(6):57-57
科学家最新调查研究发现,最近50年来,多数农夫授粉所依靠的家养蜜蜂的数量下降了一半左右。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克莱尔-克瑞曼说,如果不采取措施阻止家养蜜蜂的减少和增加野生蜜蜂的数量,那么将会有许多水果和蔬菜从食物供应中消失。  相似文献   

4.
李俊 《环境》2008,(4):72
提起蜜蜂,人们都会想到这是一种勤劳的动物,每天在花丛间飞来飞去,不辞辛苦地采蜜、授粉.然而前些时候,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却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大量蜜蜂集体"罢工",神秘失踪.  相似文献   

5.
环境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及其他生物能否生存下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健康,增强体质,树立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念,培养新世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以控制温室气体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但是,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争议。我们不是自然科学家,对于气候变化的判断缺乏专业知识,但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程度日益加剧,人类过度依赖和消耗矿物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如污染)和气候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雾霾等)也不少见。人类如果不改变这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最近德国耶拿大学蜜蜂研究中心通过3年的研究显示,基因改造作物中人工加入的特殊基因会随进食转移到其他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中。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类来说,水就是生命之根本,没有水人类就根本生存不下去,所以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水都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却相对匮乏,有的地方严重缺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慢慢的变得严重,这就使得当前的情况变得更加的糟糕。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也只有将环境保护,尤其是水资源保护放在发展的首位,才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周书钟 《环境工程》2022,(4):297-298
<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是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愿望。随着当前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与发展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切相关的统一体.要实现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具有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必须找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伟大导师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在反思人类历史发展的教训时,  相似文献   

11.
网虫 《沿海环境》2000,(7):29-31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越 来越热,1997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但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类对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会日益加强,忧心忡忡的科学家在新世纪乍始便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展开了新的一轮争论,而这场拔河拉锯战的焦点则集中于一关注全球气候冷热走势。 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更将对人类的全球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产生作用。 借助先进的气象卫星和大型计算机,人类对全…  相似文献   

12.
行胜于言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推向整个国际社会。自那时起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大为加强。时至今日 ,这一新的发展观已成为国际社会耳熟能详的共识。各国政治家已着手将这一发展观纳入政府执政纲领之中。本期文章《美国的环境立法与执法》、《日本环境厅明年升格为环境省》、《法国水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海牙国际水资源会议与国际水资源政策动向》等 ,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国政府的愿望和努力。这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曙光。这一丝曙光是旧千年送给新千年…  相似文献   

13.
王齐龙 《环境》2010,(5):20-23
对于在星球上生存繁衍的人类来说,这将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你会选择与菲利普站在一起,为海洋、森林、冰川以及我们的未来尽最大的努力吗?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因为只有科学技术这样一种手段,才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必需的物质对象,从古人发明的水轮和风车那样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是何等地重要,事实上,科学技术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生产力,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到今天,也就是因为人类能够创造出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才满足了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整  相似文献   

15.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是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它的发展为数、理、化和生物学、地理学等开辟了新领域。也对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环境科学当前研究的重点是,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运动规律,所引起的质量变化,以及控制、改善环境的原理和方法。这是以往很少为其他学科所研究的空白领域。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空前发展,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遭受到了空前的戕害,漫漫黄沙代替了莽莽林海,曾经孕育灿烂古文化的江河正在萎缩、干涸,原本瑰丽的风景湮没为荒野、戈壁,干旱、洪水、飓风……人类的种种行为导致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17.
档案是记录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文字、声像及其他形式的资料。环境保护档案是人类在从事环境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的客观的记录,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密切,很好地开发和利用环保档案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淑坤 《环境》2003,(2):6-7
环境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和衣食住行的必须物品。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聪明才智极大的利用、开发,改变了地球环境,使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断的发展进步,走向文明和现代化,地球环境不断的为人类造福,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支持。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地球环境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使发生地的方圆数十公里内成为不毛之地,迫使当地的人离乡背井、重新寻找生存环境的事例,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初至70年代中期的70年间,世界公害事件发生65起,公害病患者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人类已取得了胜利。事实上,传染病的防治的确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天花已经消灭,其他传染病也将得到控制或消灭。但可悲的是,伴随乐观而来的,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许多新、旧传染病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播,全球面临新出现的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语文教材以及语文的具体课程来说,"人文性"一直都备受关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已经上升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分",语文课堂要体现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这些教学目标,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也都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研究与探讨一下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