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本介绍了秦皇岛市老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和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剖析了保护区目前在管理和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保护区在保护、开发与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在实验区内进行重庆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使保护区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中通过对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自然概况和净月潭旅游资源的分析,阐述了净月潭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也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经济贫困的三重压力,其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根据当地的资源找出适合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生态系统,找出欠发达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生态资源分布的耦合性,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旅游产业在资源开发中,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不同程度影响了生态环境。为了减少资源开发为环境带来的影响,就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森林保健旅游开发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业的热点,森林旅游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龙头和主体.森林保健旅游则是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对森林保健功能阐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森林保健旅游开发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实际和发展态势,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余对其生态景观造成影响,旅游者行为也会对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造成破坏,对大气,水质造成干扰。 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完整的森林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生物生态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应立足生态旅游,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建设和管理,实现自然保护区一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期间,生态扶贫作为一种典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具有一定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生态扶贫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贫困地区多地处偏远山区,旅游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组合状况多有不同,传统相对单一的旅游开发模式,可能有助于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的战略时限内如期实现脱贫,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不利于脱贫的可持续性.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组合状况分类指导,进而创新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既有助于巩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利于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生态旅游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以云南元谋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终南山旅游区开发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立新 《陕西环境》2002,9(3):33-35
终南山旅游区具有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加之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客源、交通条件,最开展山地度假旅游、改善西安地区旅游资源单一文物观光型的结构、完善旅游网络体系、带动旅游扶贫、开拓国内市场的最佳区域,又是中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后备力量,该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终南山旅游区的开发原则、开发方向、重点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并对开发中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SBM模型、改进的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与旅游扶贫效率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整体及各分片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数均呈波浪式变化,湖北片区、重庆片区以及武陵山片区整体的旅游扶贫效率呈上升态势,而湖南片区和贵州片区略有下降;(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与旅游扶贫效率不耦合、不协调的县域单元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片区中部,数量逐年减少,实现耦合和协调的县域数量显著增加并向边缘地带形成集聚态势;(3)不耦合失调(类型1)向耦合协调(类型2)转变是核心转变路径,促使类型2的地区数量显著增多,并逐渐在研究区域边缘形成带状分布。研究可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跨越贫困陷阱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精准扶贫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要举措,两者在客体、主体、载体、标准、方式及途径等方面存在对接点。国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各区域也结合实际情况,将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展了相关工作。当前,中国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途径主要有贫困人口与生态补偿对象、扶贫地域与生态补偿地区、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措施、贫困程度与生态补偿标准、扶贫政策与生态补偿需求等方面的对接,各有其内涵及特征。为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发展,可从加强理论研究、明晰对接方向及重点、夯实公众基础、创新发展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提质增效是目前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选用Python爬取技术,对陕西省107个县域的旅游效率进行测度分析,探讨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旅游效率达到有效的县域数量整体偏低,高旅游效率县域多集中于市辖郊县。(2)县域旅游效率分布不均衡。陕北地区高旅游效率县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关中地区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陕南地区高旅游效率县域则集中在地市交界处。(3)影响县域旅游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收入占GDP比例(反映旅游业水平)、人口密度(反映县域发展水平)及汽车站数量(反映交通服务水平)是影响陕西省县域旅游总效率及技术效率的主导因素,而旅游资源禀赋(反映旅游业水平)、人口密度(反映县域发展水平)则是影响陕西省县域旅游规模效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如何借助旅游发展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自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10位专家依据“理论辨析—作用途径—作用模式”逻辑进行了跨学科研讨与对话。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以往旅游扶贫中遗留的不均衡、不充分等发展问题,坚持乡村正位,确立城乡平等“互哺”的关系;厘清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厘清乡村性、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区分明确区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差异,并因时因地制宜;需要协同多元主体,尊重村民理性,提升乡村居民公民性;探索慢旅游、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等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仅仅从产业视角来研究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新考量。本文以“旅游三体说”为逻辑起点,加入了假日制度变量约束,构建旅游国情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表现为“超级国家”的“超级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巨国效应”,这种国情同步要求假日制度设计时间的充分保障和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才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价值。中国旅游国情分析为认识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和国家旅游业宏观战略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同时对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这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研究向以国土游憩空间选择优化方向进行拓展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重新定位思考不同空间维度“旅游地域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系统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与机理、政策制度设计和配套保障措施,完善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进而全面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提升其学科价值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介了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资源破坏、视觉污染、水污染、沙质退化、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没有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不力、管理不善和环保投资少。应在查清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总体规划,加强环境景观保护,并且要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  相似文献   

17.
南极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近年来赴南极旅游的游客人数快速增长。但国内外对南极旅游资源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对其分类和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南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我国南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极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已开展实质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共558个,按属性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30个基本类型,自然资源类型丰富,水域景观占比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格雷厄姆地沿海及附近岛屿、罗斯海周边岛屿及大陆形成了两个高密度集聚区;气候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是影响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与我国相关的南极旅游资源较少,中国在南极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和成熟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应尽快摸清南极旅游资源状况,加强南极旅游影响研究,推动我国南极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静态(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动态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系统地分析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总体上存在“路径依赖”的趋势;同时,旅游发展低水平区向较高/高水平区演变的概率较低,城市旅游发展存在“贫困陷阱”现象。(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类型演变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即与旅游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邻接,其向上级类型区转移的概率也越大;反之与旅游发展水平越低的城市邻接,其向下级类型区转移的概率也越大。(3)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受到市场化水平、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针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存在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休闲时代下,民宿旅游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盘活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的新动能。而作为产业集聚的特殊类型和表现方式,民宿旅游集聚区是衡量区域民宿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对其学术关注明显不足。通过对依托区位(L-Location)、核心旅游资源(R-Resource)、主要动力(D-Dynamic)三要素的内涵提炼,构建民宿旅游集聚发展的L-R-D理论视角,并以民宿发展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地进行验证,重点分析了城市景区市场主导型、城郊休闲度假市场主导型、乡村古村落政府主导型、乡村养老市场主导型和乡村景区市场主导型五种典型发展模式,为民宿旅游集聚区提质增效与整合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将对旅游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产生强烈扰动,基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厘定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共促共赢。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方面构建红色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与类型进行识别。研究结果为:(1)各县域“乡土—生态”系统韧性以中低水平为主,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各子系统韧性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县级行政单元的协调度呈现中等水平多、较高与较低水平少的“橄榄型”等级结构。(3)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热点区分别位于大别山南北两侧及中心地带,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根据其规模、影响力划为五种聚类分区。(4)依据“乡土—生态”系统韧性在红色旅游资源高富集区可通过内部要素重构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中低密度区因吸纳和适应外界扰动力较弱而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相互抑制这一特征,初步厘定“三区、两带、三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并针对不同区域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提出差异化建议,以期排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乡土—生态”系统产生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