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6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计划基本完成。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9.7%.能源生产总量增长2.14%,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3%。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5年的403吨标准煤降至3.87吨标准煤(计划为3.76),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由1995年的787吨标准煤降至7.48吨标准煤,全社会节能量达到5700万吨标准煤,基本实现了节能量计划目标。但只有一半的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指标下降,四分之一回升,四分之一持平。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耗有所下降。预计供电煤耗下降2克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0千克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03年,全国商品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其中:煤炭产量16.67亿吨、原油产量1.7亿吨、天然气产量345亿立方米,2003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5.5%,2003年底发电装机容量为3.85亿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上半年,天津市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口径相同)实现增加值1635.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0%:综合能源消费量1635.29万t标准煤,同比增长9.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11t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9.2%。工业能源消费量持续平稳增长.单位增加值能耗继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各行各业都要制订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标和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节约降耗,提高效益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节约能源预计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2%,全年能源生产总量比1996年增长1.7%,能源消费总量比1996年增长3.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3。预计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6年的3.87吨标准煤降至3.65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由1996年的5.79吨标准煤下…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1998年能源生产总量比1997年下降4.7%,能源消费总量比1997年增长2.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6左右。预计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7年的3.55吨标准煤降至3.38吨标准煤,节能率为4.8%,全社会节能量约为7000万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由1997年的5.50吨标准煤下降到523吨标准煤,均可完成1998年节能计划目标。199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贯彻实施的第一年。在全国各地学习、宣传、贯彻《节能法》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关于…  相似文献   

6.
一、第一年没有完成节能和减排指标告诉我们什么按照2006年国家计划测算,全国GDP增长8%,由上年的18.4万亿元增长为19.9万亿元;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4%,由上年的1.22t(标准煤,下同)降低为1.17t,由此计算出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3.3亿t,比上年增长近4%,SO2排放总量减少2%,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地攀升。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达30.66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7.5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与消耗直接导致了巨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放,例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其次,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耗强度(以标准煤计)仍是发达国家的5~7倍,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  相似文献   

8.
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公众提供了中国环境的最新信息: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9.3%的形势下.中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一、能源供给不断增长 “十五”期间,天津市能源供给比例不断提高.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2663.93万t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7.3%.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例达64.7%.比200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其中原油生产量为1782.88万t.比2000年增长1.33倍,年均增长18.5%,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95.6%;天然气生产量为8.79亿m^3.比2000年下降3.4%,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4.4%。另外,天津市发电、供热和燃烧用煤完全依靠外省市调入。2005年原煤调入量为3334万t,比2000年增长35.0%.年均增长6.2%,占能源消费量的57.9%。  相似文献   

10.
因担心"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到地方抵制的能源消费总量方案终于即将上报,在努力控制总量的同时调整结构将成为两大核心内容。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昨日参加第十五届科博会2012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时表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准备报国务院审批,我国将进行实行"能耗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制的措施。能源消费总量指的是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费强度指的是单位GDP能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由于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70%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相似文献   

11.
一、"十一五"节能工作完成情况截至2010年,全市GDP达到9108亿元,比"十五"末净增5203亿元,年均增长16.1%;综合能耗达到6818万吨标煤,比"十五"末净增2733万吨,年均增长10.8%。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达到0.826吨标准煤,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我市的节能指标。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能耗降幅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单位GDP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与GDP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5.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8.8%。长期以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有了新突破。据国家经贸委介绍,1998年全国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由上年的3.55吨标准煤下降到3.38吨标准煤,节约和少用能源7000万吨标准煤,节能率为4.8%;节约钢材110万吨,节约和代用木材1737万立方米,“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240亿元,利润55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16亿吨,利用率为45%,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量6510万吨,利用率为40%,粉煤灰综合利用量5700万吨,利用率为53%。全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360亿元。太阳能热水器年产…  相似文献   

14.
《环境工作通讯》2008,(9):10-10
近期国家能源局举行了成立以来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介绍说,白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能源产量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另外,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达26.5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7%,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6.3%.单位GDP能耗下降2.2%,“十一五”前四年累计下降14.380h):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1.2%,同比增长3.6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62%。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增速低于1O%降至个位数。至此,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06,(2):55-55
我国未来能源供应面临三大挑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2020年GDP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20.4亿吨标准煤,2020达到30.4亿吨标准煤。这样的预测结果要求在2001-2010年期间年均节能率必须达到2.2%,2010-2020年期间必须达到3%。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世界粗钢产量在11.294亿t,比上年增长5.9%,我国全年粗钢产量首次突破3亿t大关,达3.4396亿t,约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0%。生铁和成品钢材产量也将达3.304亿t和3.7亿t,如今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大国。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后,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已高达29.1亿吨标准煤,12年后,‘仅’增长14.9亿吨标准煤。这可能吗?”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10年来,中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亿吨。据介绍,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72%下降到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7.4%逐步增加到12%。"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