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谦  杨春生  丁成 《环境工程学报》2011,5(7):1675-1680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1,2-二氯苯在3种人工湿地基质中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1,2-二氯苯在12 h达到吸附平衡,可由Lagergren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得出3种土壤的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3338 h-1、0.2679 h-1和0.2537 h-1,壤土的吸附效果明显好于细砂、粗砂。30℃的吸附等温线既符合Freud...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3-溴苯甲醛、2,4-二氯苯乙酮、2,4-二氯苯甲酸甲酯和2,6-二特丁基对苯醌,在长江南京段某一饮用水源地底泥上的吸附-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其吸附等温线符合日型方程,这些化合物的吸附属分配作用。解吸过程中的分配系数大于吸附过程中的分配系数,说明有机物从沉积物中的释放,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3.
1,4-二氯苯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某污水处理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能够以1,4-二氯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DEB-1,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降解温度为32℃、最适降解pH为7.8,24 h对100 mg/L的1,4-二氯苯的降解率达94.5%。菌株DEB-1的降解谱较广,对5种氯苯类物质具有较高的降解率。并进一步研究了DEB-1的1,4-二氯苯降解酶粗酶液的性质,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8.5。对处理含氯代芳香化合物的有机废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甲基叔丁基醚(MTBE)在不同粘性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对有机物的吸附是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中的重要参数.通过静态间歇吸附实验研究了甲基叔丁基醚(MTBE)在不同粘性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MTBE在粘性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均可用线性方程很好描述,粘粒是土壤对MTBE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吸附常数与土壤粘粒含量呈y=4.382×10-3x-0.817 ×10-3直线关系.对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数据分析发现,粘性土壤对MTBE的平衡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吸附热力学推导可得等量吸附焓变△H与平衡吸附量无关,且△H<0,表明该吸附为故热过程.  相似文献   

5.
LAS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PAHs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LAS改变了PAHs在土水体系中的吸附/解吸平衡,吸附态LAS可提高土壤对PAHs的吸附,而溶解态LAS则增加了PAHs的表观溶解度,这2种作用的综合结果改变了PAHs在土水体系中的吸附系数.因此,文中用表观吸附系数来描述PAHs在土壤-水-LAS体系中的综合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溶液中柴油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柴油的吸附均可以在24 h内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2~1.00)能更好地描述土壤对柴油的吸附动力学数据,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影响吸附反应的控速步骤。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柴油在土壤中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近似于不可逆型吸附。被石油污染的场地土对水体中柴油的吸附量小于未被污染的林地土,土壤对液相中柴油的吸附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并随着土壤粒径和pH的减小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LAS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PAHs在士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LAS改变了PAHs在土水体系中的吸附/解吸平衡,吸附态LAS可提高土壤对PAHs的吸附,而溶解态LAS则增加了PAHs的表观溶解度,这2种作用的综合结果改变了PAHs在土水体系中的吸附系数。凶此,文中用表观吸附系数来描述PAHs在土壤-水-LAS体系中的综合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8.
磺胺间甲氧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吸附/解吸动力学、吸附/解吸热力学试验研究了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在河南土壤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并分析了影响SMM吸附/解吸的因素。结果表明,SMM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为18.9mL/g,土壤有机碳吸附系数为466.2mL/g,SMM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描述SMM吸附过程的最优动力学方程为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土壤对SMM的吸附近似于一级反应,且SMM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SMM在土壤的等温吸附行为最适宜,且SMM在土壤中的吸附经验常数的倒数均小于1,属于L-型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9.
以天然土壤为吸附材料,处理水溶液中的Pb2+,研究3种土壤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过程并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吸附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棕壤和钙层土对Pb2+的吸附能力远大于红壤,3种土壤对Pb2+的吸附动力学曲线与二次动力学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性;3种土壤吸附Pb2+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为合适,其次是Temkin方程,再次是Frenudlich方程,钙层土对Pb2+的吸附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由实验数据得出的反应热力学参数说明3种土壤对Pb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Pb2+在饱和吸附的土壤表面覆盖率并不高;土壤对Pb2+的吸附能力受各种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苯并三唑(BTA)在水-土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通过批实验方法研究了BTA在华北平原土样(GSS13)中的吸附,考察了平衡时间、土壤投加量、溶液初始p H以及共存阳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土壤对BTA的吸附速率较快,之后随着吸附点位的减少,吸附逐渐变慢;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土壤对BTA的平衡吸附为非线性吸附,吸附等温线为Freundlich型;随着土壤投加量的增大,单位质量土壤吸附BTA的量减少,可能原因是所选土壤对BTA的吸附存在"固体浓度效应"。溶液的p H通过改变BTA的存在形式和土壤表面的带电性而影响吸附,当溶液p H在BTA的p Ka2(8.6)附近时,土壤对BTA的吸附效果最好。此外,溶液中共存阳离子对土壤吸附BTA有不同的影响,Na+对吸附影响不明显,而不同浓度Ca2+对BTA的吸附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溴联苯醚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了十溴联苯醚(BDE-209)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并探讨了影响吸附行为的环境因素:pH值、温度.结果表明,pH对BDE-209的吸附影响不显著;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大.土壤对BDE-209的吸附经历了2个平衡:0~32 h达到第1次平衡;32~72 h达到第2次吸附平衡;吸附平衡时间为48 h.土壤对BDE-20...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在土壤上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在黄土、盐碱土上的吸附行为,考查了不同液固比、吸附时间对土壤吸附量的影响,得出了PAM在土壤上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AM在土壤上有很强的吸附亲合力,在盐碱土、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盐碱土饱和吸附量比黄土饱和吸附量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灭活厌氧污泥和活性厌氧污泥对问二氯苯(m-DCB)的吸附,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污泥投加量和pH对吸附m-DCB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污泥对m-DCB的吸附在1h内达到平衡。应用伪一级、伪二级反应动力学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厌氧污泥吸附m-DCB更符合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2种污泥对m-DCB的吸附都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合,但Langrnuir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要好于Freundlich模型,且活性厌氧污泥的吸附性能显著高于灭活厌氧污泥。从吸附热力学上看,该吸附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pH值对2种污泥吸附m-DCB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4.
氨氮在滦河三角洲典型包气带介质上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华 《环境工程学报》2011,5(3):507-510
包气带是地下水的天然屏障,也是氮素污染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以滦河三角洲包气带4种典型土壤粉砂、砂粉土、粉土以及粉质粘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查明了4种不同土壤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4种土壤对氨氮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2 h,其吸附均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其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模式,且最大吸附量分...  相似文献   

15.
CaCl2浓度对土壤吸附西维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交通大学校园草坪种植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aCl2浓度对西维因在土壤上吸附行为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CaCl2浓度下土壤对西维因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Elov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土壤对西维因的吸附动力学曲线。随着CaCl2浓度的增大,从快吸附到慢吸附过程所需要的吸附时间增加。西维因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特征,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均能较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土壤对西维因的吸附容量降低。西维因浓度较低时,吸附等温线的线性要优于高浓度时的吸附等温线,进一步证明西维因在土壤上的吸附遵从"两相"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阿特拉津(AT)在3种岩性土壤中的吸附规律.探讨了离子强度、TOC和pH等因素对AT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TOC对AT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较大;增加离子强度,会提高AT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pH与AT的吸附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土壤颗粒级配对镉吸附-解吸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金川某地土壤通过批实验进行等温吸附和动力学解吸实验,研究不同颗粒级配的中砂对镉的吸附、解吸特征,并采用Freundlich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解吸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Freundlich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该土壤吸附、解吸镉的实验适用;(2)等温吸附实验中4组不同颗粒级配的中砂对镉的吸附性很强,最大平衡吸附量依次为260.667、286.107、299.362和292.232 mg/kg,吸附性能与颗粒级配中的细粒土相对含量大小成正比;(3)4组土壤对镉的解吸在初期2 h内解吸速率均较快,在3 h左右达到吸附-解吸平衡。平衡后4组土样Ⅰ、Ⅱ、Ⅲ和Ⅳ的最大解吸量依次为0.752、0.561、0.44和0.54 mg/kg,解吸速率和平衡时最大解吸量均与颗粒级配中细颗粒相对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接枝壳聚糖为基础制备出质子化改性壳聚糖,研究其对硫酸根离子(SO24-)的吸附性能。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进行了吸附条件的优化以及吸附等温方程研究,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优化的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为40min,SO24-溶液初始浓度500mg/L,pH值为5.0,反应温度为35℃;吸附等温方程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型,吸附容量为107.53mg/g。SEM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O24- 主要是被吸附到壳聚糖的氨基上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重金属-抗生素共存时环境条件对土壤吸附/解吸抗生素的影响,通过批次平衡试验研究不同Ca2+浓度下Cu2+对磺胺嘧啶(SDZ)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Cu2+浓度的增大显著促进了土壤对SDZ的吸附,同时Ca2+的竞争吸附会抑制这种促进作用。Freundlich、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拟合SDZ在土壤中的吸附曲线,其拟合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0,而滞后系数(HI)在0.726~1.155,接近于1,表明土壤对SDZ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ΔG)在-20.051~-17.468 kJ/mol,|ΔG|均低于40 kJ/mol,是物理吸附;而进一步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Cu2+和SDZ在土壤中的主要吸附机制是物理吸附,伴随着氢键效应和络合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明,Cu2+可明显提高SDZ在土壤中固持能力,降低其环境迁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生物碳施加到土壤中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环境归趋,而吸附作用是其关键控制因素,为此,本研究考察了400、500和600℃下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碳(分别记作CS400、CS500和CS600)和土壤性质对乙草胺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和土壤对乙草胺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9).随着生物碳热解温度的升高(从CS400到CS600),生物碳吸附乙草胺的非线性指数n值减小且logKOC值增大,说明吸附非线性程度和吸附能力增强,这是因为生物碳炭化程度增强(H/C原子比减小),疏水性增强(O/C原子比减小)和比表面积增大而有利于对乙草胺的吸附,吸附机制以表面吸附为主(比如疏水作用、π-ρ EDA作用和孔填充作用).然而,土壤吸附乙草胺的n值(0.95)接近1.0,说明该吸附作用几乎是线性吸附,以分配作用机制为主.3种生物碳对乙草胺的吸附能力都高于土壤,特别是CS600对乙草胺的吸附能力(logKoc)比土壤及文献报道的土壤和沉积物高一个数量及以上,说明生物碳可能会有效保留土壤中的乙草胺而降低其迁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