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技术国际转移的双重博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下促进低碳技术国际转移的机制,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一个双重博弈模型框架,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相应的均衡及其政策含义。研究表明,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存在广阔的政策空间;在巴厘路线图谈判中,国际社会应该积极推进气候变化领域《技术合作议定书》的建立,提出《公约》下对发达国家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移义务,规定发达国家必须通过技术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实现量化的减排;《公约》下应该建立单独的技术转移资金机制,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基金,发达国家通过任务分担(辅之以赠款)提供资金,鼓励和资助技术转移;对于转移难度太大或者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低碳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必须加强自主研发。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是串联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纽带,也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2℃"乃至"1.5℃"温控目标的关键支撑。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依据历史责任划分履约义务上存在根本分歧,公约资金机制面临多渠道并行、运行规则多样化、资金使用分散、运行效率偏低、绩效评估欠缺等问题。本文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结20余年来各资金机制的产生和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巴黎协定》资金案文描述和履约要求,围绕气候资金从筹集到最终绩效产出全过程,就如何构建未来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在机制建设层面,通过出资分摊机制以及公约下集中式管理平台的构建,确保气候资金的充足性、可预见性以及对公约的责任性;在运行操作层面,通过各渠道重点业务领域及国别资金分配体系的优化,推动气候资金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资金使用层面,通过受援国气候资金统一管理实体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气候资金的国家主导性和环境效益。未来,公约资金机制仍将是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主要渠道,在《巴黎协定》达成、绿色气候基金正式运行、国际气候制度重新构建的背景下,利用资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对确保公约各要素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强化发展中国家集团统一立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落实《巴黎协定》的谈判和合作进程中,面临一些新的关键问题和严峻挑战。其中包括: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促进《巴黎协定》适应、减缓、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各要素全面均衡和有效的实施;如何依据气候公约的规定并体现历史责任,坚持和维护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如何看待全球1.5℃温升控制目标以及该目标下不同类型国家公平的减排路径;如何看待欧盟等发达国家拟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采取碳边境调节措施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分歧。发达国家忽视和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转移排放责任、转嫁减排成本的意图和行动已十分明显,不同类型国家和利益集团间也呈现复杂的博弈局面。对此,我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巴黎协定》所确立的长期目标和各项原则,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战略定位,巩固广大发展中国家战略依托,维护发展中国家合理权益。我国对《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当前,要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国内要加快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型,加快经济、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制定并实施长期低碳排放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同时,实现与全球控制温升不高于2℃并努力低于1.5℃目标相契合的深度脱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挑战之一,气候变化谈判关乎各国在气候秩序中的权力与义务,涉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新舞台.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精神,发达国家应承担起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可持续的、可预测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缺乏履行公约义务的政治诚意,长期以来在资金问题上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呈现出资金来源多样化,资金规模逐渐缩水,资金治理机制对发达国家出资约束力近一步降低的趋势.各利益集团围绕资金机制谈判展开激烈博弈,欧盟与美国正在逐步突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夺气候变化谈判领导权并力图将我国拉入出资国之列,发展中国家阵营逐步分化为“基础四国”、“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保持共同立场难度日渐增大.尽管绿色气候基金在德班会议后正式启动,若无资金注入,也只能为未来资金机制谈判带来不确定性.面对上述形势,我国应坚持公约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加强综合研究及前瞻性判断,以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以争取自身的发展权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探索在当前发展阶段下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低碳社会的路线图,不断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自觉减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回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已经获得了与减缓同等的重要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谈判议题已经从初期单纯关注资金及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发展到实施具体的适应计划和行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6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或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框架、战略、规划、行动方案等,最不发达国家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的支持下相继开展了《国家适应行动方案》和《国家适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因此制定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宏观政策以规划和指导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已成为必然趋势。从2007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国家、地区和部门层次上制定了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表现形式、制定依据、战略定位、内容构成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包括缺乏专门的战略或规划、相关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政策的国际视野不足、政策落实的责任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控和评估机制等。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预测、影响评估、脆弱性和风险评价技术研发,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制定、影响评估和实施机制的方法学和技术研究,抓紧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或规划,并重视其国际视野和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集团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产生的政治外交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试图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政治外交格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就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可持续发展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问题对公众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亚洲各国在治理越境空气污染问题中的尤其需要国际合作,根据当前亚洲地区的越境空气污染的现状,梳理了亚洲地区在合作治理越境空气污染问题中的合作框架、合作项目、资金筹措、信息收集与交流的现状,分析其缺陷和不足。通过对北美地区以及欧盟地区在关于越境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的借鉴和分析,提出对完善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议:(1)整合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框架;(2)优化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合作治理的管理体制;(3)增强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的数据和信息交流;(4)拓展亚洲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项目范围;(5)深化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防治的民间合作;(6)加大对亚洲地区内低碳和空气污染控制项目的投资和融资力度。  相似文献   

8.
越境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了越境环境污染的损害非一致性和混合非一致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外部性角度分析了越境环境问题,并着重探讨了博弈论在越境环境污染分析中的应用。指出,国际合作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气候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产生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之下,2009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气候谈判的重点之一,也是未来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不断增进国际信任的重要环节。《巴黎协定》达成的"每两年通报"的决定,将推动气候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本文通过梳理最新的气候资金机制以及测量、报告和核证的文献资料和智库报告,分析了气候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的内涵、目标和最新进展,以及公约框架下面临的挑战。分析指出,目前不同的气候资金统计和核算机构的资金分类标准存在差异,数据可比性有待改善;缺乏从资金上游到下游的反馈机制,影响气候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体系的完整性;气候资金计量体系虽然正在发展和完善之中,但仍然难以提供准确的资金"支付"数据。据此,文章提出了构建综合性的国际气候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体系的重点任务:建立具有统一数据基础和核算口径的气候资金测量体系,建立操作指南更为详细、形式更为标准统一的气候资金报告体系,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气候资金核证机制。最后,文章指出国际气候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体系的构建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公约资金机制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和协作。作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向GEF捐资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参与过程中应力争体现发展中国家对气候资金性质的主张以及对测量、报告和核证机制的关键概念和范围界定的主张,影响国际气候资金机制的运营规则和技术规则。  相似文献   

10.
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环境安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生产规模的扩大,环境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掠夺式的原料进口、污染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从国际经济交往和环境合作中寻求机遇,从发展中维护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1.
198 5年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号召和组织下进行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谈判。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了臭氧层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影响 ,并根据《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的原则 ,呼吁各国采取预防措施 ,使本国内开展的活动不要对全球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呼吁各国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 :在保护臭氧层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要求 ,这实际上暗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一半问题上的合作原则 ,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公…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对建立综合区域灾害防御和环境保护的战略、规划和机制的研究 ,把减灾防灾计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同时为了促进上海市在亚太地区及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国际带头作用 ,加强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有关发展中国家互助项目的实施 ,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灾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和上海市政府将于 2 0 0 0年 12月 11~ 2 4日联合举办”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综合防灾减灾管理能力建设”国际培训研讨班 ,承办单位∶上海市地震局及上海市外事办公室 ,地点∶…  相似文献   

13.
低碳技术国际转移面临国际专利制度的阻碍。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低碳国际公约与专利国际公约的目的、手段、对象、制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详尽对比表明,依照低碳国际公约建立的低碳发展方案,与依照专利国际公约建立的专利保护机制,在利益取向上存在冲突与矛盾。低碳技术的使用目的具有公益性,而专利权是"私权",以追求投资人的利益补偿为基本目的;低碳国际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与资金援助,而专利国际公约则以专利权在其成员国独立保护、具有地域性为特征;低碳专利技术大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垄断并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而存在,而专利国际公约的强制许可等限制专利权的制度能否适用于低碳领域尚不明确。两者的协调,必须坚持低碳发展优先的原则,其中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建立技术与资金援助为核心的补强制度,增进发展中国家企业和个人应对低碳发展的能力。研究还对国内制度与国际公约的对接与耦合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候资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之下,指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来自发达国家新增的、稳定的援助资金。但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迁和气候谈判进程的发展,气候资金概念与内涵,国际气候资金基础制度,资金实际运行中的效率标准都在悄然发生演化,本文在对最新的气候资金机制的法律文件、信息通报、文献资料、智库报告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气候资金概念的核心要点和演化趋势,并对全球环境基金、气候变化特别基金、适应基金、绿色气候基金等《公约》内基金以及《公约》外基金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气候资金实际运行中效率准则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分析指出,目前,公约框架内外资金体系在不断演化,目前多个渠道竞争发达国家有限的公共资金资源,公约内资金机制的规模受到越来愈多的资金机制和渠道的挤压;用款国在资金性质及资金运用上依然缺乏决定权;且多资金渠道使得运营规则多样化,气候资金基础制度被"边缘化"。据此,文章在最后提出我国应当反对"气候资金"与ODA相混同,坚持融资渠道特定性,并应进一步开辟其他多边和双边渠道,以获得更多资金和技术合作渠道;在确定受资计划和项目时,力争以我国自身应对行动规划和方案为主。国内的气候资金机制建设则一是坚持不断完善国内碳价格信号,形成稳定的碳价格的发现机制,二是要建立专门的气候基金,用于对外吸收、提供气候资金的统一渠道。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8届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包括《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内的一揽子成果,结束了长达5年的巴厘路线图谈判授权(以下简称巴厘授权),同时也意味着德班平台的密集谈判正式开始。与巴厘授权"双轨"谈判相比,德班平台是在一个轨道上谈判,但这并不表示部分缔约方关于"双轨"的诉求、立场已经调整,而是各方持不同诉求,在德班平台谈判中寻求可以实现谈判诉求的表现形式。因此,德班平台一轨谈判,并没有简化、溶释问题,而是让问题更为集中的呈现。德班平台授权之初,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就是否授权开启德班平台谈判即存争议,而之后的磋商中,小岛国联盟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法律形式、资金来源等一些主要关切上立场渐远,而与欧盟逐渐趋同。欧盟与小岛国联盟也成为推动德班平台谈判最积极的力量。公约长期以来呈现的南北国家集团立场分异格局,正在面临调整,新的谈判力量也在重组。各方在德班平台谈判下利益诉求的巨大差异,使得谈判进展不畅,未来各方将继续围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解释、减排的模式和目标、资金来源与治理、未来协议的法律形式等方面展开博弈,寻求共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受关注程度也有了根本改变,我国一直所坚持的发展中国家定位,正受到来自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中国对外投资与援助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要求中国转换身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的呼声和预期。然而,中国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地位包括国际气候治理进程,话语权限仍然十分有限,远未达到主导世界进程的地位。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不论是角色被转换还是自我调整,仍然需要韬光养晦,强健筋骨;权衡责权,量力而为。  相似文献   

16.
污染转移:比较优势说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各种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 ,国际贸易近年来得到了极为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而今 ,其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方面 ,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 ,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于世界经济增长来说 ,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仍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在这里 ,我们不先讨论发展中国家是否成为世界经济的原料中心或制造中心 ,单就是每年近亿吨的污染物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我国自从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时 ,就已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天然的垃圾场 ,不断地有污染物进口的…  相似文献   

17.
由我国政府发起,部分发展中国家参加的“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于1991年6月14日至6月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起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阿根廷、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埃及、塞内加尔等41个发展中国家应邀出席了会议;8个发达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列席了会议;我国组成以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环境工程》报道:各国对控制环境污染法律的日益完善,正在促使世界环保工业迅速崛起。据美国国际环境保护协会的调查,发达国家在环保工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了1.25倍,环保设备市场规模增长了2.2倍。发展中国家的上述数字分别为87%和1.7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分析和解释,研究了外大陆架非生物资源开发收益分享的含义、制度安排以及相关利益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研究认为,外大陆架沿海国应善意履行缴纳费用或实物的义务,国际海底管理局应制定公平分享外大陆架非生物资源开发收益的标准和指导外大陆架沿海国履行义务的指南。中国在国内层面应进行立法和政策设计,为履行相关国际义务做好准备;在国际层面,应积极参与相关谈判,利用发展中国家和地理不利国身份,分享应有的外大陆架非生物资源开发收益的份额。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的政策分析,通常囿于单一国家层面的局部均衡结果,较少考虑到全球整体行动的外部影响,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建立以来的全球一致减排行动,却产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负面效果。本文通过梳理《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全球低碳经济合作中遇到的新挑战,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状况,采用制度分析与新古典框架下的市场均衡分析方法,讨论了全球一致减排行动所触发的"绿色悖论"问题。研究发现,造成"绿色悖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合作存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京都议定书》及其关键性的附件一,将重点放在如何限制发达工业国的减排设计上,但却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协议期内有可能出现的增排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污染转移的碳泄漏等问题;另一方面,当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征税、以及对其替代品进行补贴时,将会导致在当前期对于化石能源的加速开采,并可能导致对同时期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的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速度也大幅度加快,造成了在双重加速开采下的全球绿色福利损失以及CO2排放量的急剧升高,化石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到比协议签署前更为严峻,甚至与全球合作减排框架的设计初衷相悖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全局性的减排公约和分阶段的减排政策,是造成"绿色悖论"现象的重要条件,缺少了大量发展中国家和一些重要工业国的缔约,使得负面的环境外部性难以克服;同时,减排任务和责任有所区别的分阶段设计,会把在未来行动期内可预见到的更高地化石能源使用成本转嫁到当前的行动期,造成短时间内资源与环境的迅速破坏。但本文的研究也表明,社会最优经济与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是克服"绿色悖论"现象的两条可行路径,且需要有与其相匹配的政府政策的支持。由此,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是,中国需要加强在国际气候公约中的影响力,提升自身话语权;以碳税政策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制度设计的主要政策工具;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于可再生能源研发进行补贴;根据国情不断优化碳税税率,并适时调整与其相匹配的新能源补贴等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