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产业优化配置对于推进京津冀经济社会持续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产业优化,是以京津冀整体发展目标为主、京津冀各地区产业发展目标为从的主从递阶双层优化过程。但目前鲜有学者提出采用主从递阶双层优化的思路实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产业优化。为此,在明确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产业优化方向基础上,结合京津冀整体和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构建主从递阶双层优化模型,实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产业优化配置。首先,探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演变态势,剖析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差异与水资源利用结构的演变成因,测算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和用水结构弹性系数;结合京津冀三次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产业结构与水资源关联性分析模型,测算产业结构与水资源之间关联度,以确定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水资源优化的方向。其次,合理界定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水资源双向优化的内涵,应用主从递阶双层优化模型,构建京津冀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以及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集成建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水资源双向优化模型。最终对模型参数进行合理预测并求解模型,确定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水资源双向优化方案,实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产业优化配置,并进一步提出保障京津冀水资源产业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群链产业合作模式下“京津冀”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间的合作在不同区域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这会导致基于其建立的水资源合作联盟形式各异,进而会影响区域内合作水资源的整体收益。为优化"京津冀"区域内的水资源配置,本文基于产业合作的群链模式机理和模糊联盟博弈思想,提出了一种具有三阶段结构的"京津冀"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式。在第一阶段,以满足"京津冀"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并兼顾产业间的水资源配置公平为目标,通过构建水资源一次配置模型,进行区域内各用水主体间的一次配置;在第二阶段,针对"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间合作的群链结构,分析产业间进行水资源模糊合作博弈可能出现的模糊联盟形式,进而构建出水资源二次配置模型以实现水资源收益(效率)最大化,二次配置模型采用"优先规则"建立各水资源合作模糊联盟的支付函数,将"京津冀"区域内所有产业用水主体在第一阶段配置中获得的水资源按一定比率配置到各联盟中;在第三阶段,考虑模糊联盟的稳定性,采用模糊shapley值法对第二阶段配置后各模糊联盟的收益分配给产业用水主体。本文运用算例对上述水资源配置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算例分析结果显示:(1)"京津冀"区域内各产业间合作关系为群链模式时,各产业通过形成多种形式的水资源合作模糊联盟,获得比其单独利用水资源时更高的用水收益;(2)京津冀区域内各产业的总体用水收益也高于各产业单独利用水资源时的总用水收益。即本研究中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有效。因此,该水资源配置模式可为产业合作关系为群链模式的区域,在进行产业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辨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产业结构作为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主要环节.与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由于产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相吻合.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目前亟需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本文以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及产业结构效益指标体系,对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产业结构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并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辨识。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产业结构效益自上游向下游在空间上呈倒“U”型,而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产业协调度沿河自上游向下游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都依次降低,说明现阶段黑河流域沿河自上游向下游,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而破坏性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4.
产业用水结构的欠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如何科学评价产业用水情况,取得在经济效益、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下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目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与亟待解答的科学问题。以江苏省为例,提出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整合方法,在构建反映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和排污结构的互动反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上,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对系统影响较大的关键变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江苏省各部门用水特性、排污特性和经济效益特性进行计算测度,由此构建了3种产业发展模拟方案。依据系统动力学模型输出结果,对2025年3种方案下的重点产业部门用水综合效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优选出"节水治污型"方案,并最后提出保障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为江苏省产业和用水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工业水资源节约是节水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因此,了解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水资源节约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考虑到中国区域间工业用水的差异性,在对中国31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及面板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协整方程及其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因果关系,结果显示: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化具有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04%,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比重增加1%时,工业用水量增加0.5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化相较于工业经济增长给工业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以及工业水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均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知,水资源短缺的确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为保障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工业水资源的利用亟需落到实处。而产业结构调整是节约工业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保障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当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使工业结构比重下降,从而得到工业水资源利用的节约。  相似文献   

6.
青岛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产业结构历经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步改善,但仍待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旅游业视角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青岛为例,通过分析表明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进一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存在性,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旅游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外商投资三个角度主要选取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企业从业人数、旅游人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率、国内旅游人均消费、外商餐饮住宿业的投资额等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旅游供求、旅游投资两大要素。为提升旅游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刺激旅游需求、扩大旅游供给、增加旅游投资。  相似文献   

7.
基于环境效率评价的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高效的产业结构及布局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借用区位商的指标设计理念,尝试性地提出了产业环境商和区域环境商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对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竞争力等经济社会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传统范式加入了新视角和新方法,也为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从缓解酸雨问题入手,基于各行业SO2排放的区域环境商和产业环境商测算结果,对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以造纸业为例,基于各地市SO2排放的区域环境商的测算结果,结合各地市SO2的可增排量和造纸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成渝经济区造纸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8.
黄河沿岸地带水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多年持续断流,已经严重影响到沿岸地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限制了沿岸地带经济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对黄河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本文分析了黄河沿岸地带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要素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提出应化调整大耗水型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与生活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并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产业结构更是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消耗.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大方向性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测算区位熵、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约束,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测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结果;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路径及绿色发展路径.绿色发展路径的测算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并优化提升现有的能源化工、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3)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优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建立低碳发展机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绿色西部;积极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西部;加强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伴随对全球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审视与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迅速萌芽传播,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对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自然资本论与人力资本论迅速发展。以广义资本论为基础,本文将传统的三次产业拓展划分为六次产业,并重新归并为三大类———生态产业、经济产业与人力产业,阐述了各类产业不同的产业范围、生产行为、产业功能和对应的社会需求;进一步,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初步刻画了各类产业间的联系。新的产业分类体系拓展了产业发展的自由度,有利于区域产业优化选择、组织与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可能改变传统的递进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对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区域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与产业关系密不可分,不同时间范围城镇化与产业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关注厦漳泉地区城镇化发展和产业专业化与分工,探讨快速城镇化与产业的关系,为推动厦漳泉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厦漳泉地区城镇化水平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中等或以上水平的县域由分散变为集聚分布,区域整体差异减小,但仍然存在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协调现象;(2)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显示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但三次产业区位熵的集聚表明地区内部呈现较好的产业专业化与分工,表现为西南部农业集聚,东北部第二产业集聚和城市中心第三产业集聚特征;(3)三次产业与城镇化水平分别呈指数、倒"U"型和"U"型关系。部分县域城镇化指数超过0.5后,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第二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县域优势产业得到突出发展,产业结构会发生改变,自身城镇发展水平也会收到影响。本研究可为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该文利用Geweke因果检验方法,并采用1993—2013年2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分析。首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将产业结构优化划分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中高级化都呈现良好的趋势,但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却呈现出"倒U"变化趋势,这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具有一定相关性。其次,计算制造业的能源强度,并利用LMD方法对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变化受到技术效应影响波及时间较长,结构效应变化造成短期影响较大。最后,利用Gewke因果检验的方法对能源强度和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即时因果关系及整体因果关系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形成两条不同反馈循环,一条为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之间的短期反馈循环,另一条为产业结构优化内部和技术效应之间的长期反馈循环,这两条循环相互促进和影响,最终形成闭合横"8"字均衡循环。据此,研究给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一是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能源的"开源节流"的有效手段;二是制定差异化的能源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实现"减少能源压力、保证经济发展"双赢局面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迅速,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形成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表现在产值比重低、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拉动能力非常有限,产业链短,效率低,产业结构偏离度高,难以有效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同时企业规模偏小,工业集中化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地.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仍是未来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分析西藏第二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种类和规模变化,探讨了西藏第二产韭发展现状,认为当前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工业比重大,民用工业发展滞后,工业可持续性不强等,基于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和提高工业集中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是一个水资源富省,但却相对性缺水。系统分析与定量研究其水资源空间匹配状况,对青海省水生态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进行界定,并结合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2015年青海省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的匹配情况,结果显示:(1)青海省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基尼系数均高于0.6,空间分布高度不平均,公平性极差,不利于青海省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均衡有序发展。(2)洛伦兹曲线中段较平缓,两端出现极值,远离绝对平均线。(3)水资源-工业产值的洛伦兹曲线更远离绝对平均线,意味着工业活动对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平等的贡献度更大。(4)2015年的洛伦兹曲线比2005年更靠近绝对平均线,水资源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的匹配公平度上升,水资源空间分布公平性有所改善。青海省各行政区水资源自然分配差异很大,严重制约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水资源的空间配置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适应。基于此,青海省应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比例;全面推进各行业节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循环工业,强化城镇节水;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推进技术与机制创新,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改善政府对用水单位的监督方法;建设青海省水生态文明,优化水资源用水空间,保护青海省水资源生态安全,实现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导致污染型生产的要素价格上升所带来企业行为的调整,当环境规制达到门槛值会驱动污染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本地升级,有效倒逼产业结构朝着低碳化方向调整。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环境规制与地区产业转移、结构升级均呈现U型关系,只有越过环境规制的门槛值,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其次,根据这两个门槛值可将产业结构变迁划分为外延式、半内涵式、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而中国现阶段仍处于半内涵式发展阶段,即环境规制可以推动产业转移但不可以促进结构升级,其中,东、中部地区处于半内涵式阶段,西部地区则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最后,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于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针对企业"源头治理"的环保投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更明显。因此,加强地区环境规制强度,采取因地制宜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环保措施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对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结构转型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步的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道门槛。然而 ,在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利用的情况 ,无序的城市化又进一步恶化了本已极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但城市化始终是实现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 ,在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中心城市规模 ,以控制对水资源的局部过度需求 ;通过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实现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通过对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加以调整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依靠这种适宜的城市化战略 ,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跨越水资源门槛 ,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形成能够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环保产业,但是我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等情况,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一种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途径,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产业结构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行业仍占有较大比重。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在“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壮大三产”的同时,各产业内部要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废物利用型行业。工业主要是实现生态化转型,对不同行业分别给予鼓励、控制或限制;农业主要是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纵横链接化;服务业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推进产业的环保化。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对2010~2014年11省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剔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以后,纯技术效率均值和综合技术效率均值被低估,规模效率均值被高估,投入规模不足是扼制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瓶颈。同时,东中西部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通过对Malmquist指数分解可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变化值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技术变化的严重依赖。因此,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和知识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虚拟水贸易是缺水地区从社会经济系统层面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但由于长期的低水价,致使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经济模式与虚拟水贸易战略的预期相悖.文章基于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虚拟水贸易理论框架下的水价敏感性模型,分析水价上涨对各产业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区域水价提升对各产业产品价格的影响不仅在于该产业直接用水成本的上升,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其他产业成本上升带来的间接影响,并且这两种影响作用是累加的.宁夏数据的实证得出,水价上涨对农业产品价格的影响最为强烈,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次之,对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弱.因此,可通过制定合理的水价调整策略,激励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实施虚拟水贸易战略,避免过分强调传统的重农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实现有限水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模式,达到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