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澳大利亚碳税法案是澳洲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全盘战略的基础,本文简述了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浅谈其对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过程中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由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多吨,首次降至5000万吨左右。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长9%左右大幅回落至2.6%左右。然而企业存煤仍处高位。预计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仍将呈现小幅增长,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近十年内,我国港口煤炭运输迅速发展,1987年主要港口煤炭吞吐总量达1.75亿吨,“七·五”期间港口煤炭吞吐量目标2亿吨,预计2000年将达到3.1亿吨。港口煤运发展的同时,煤运过程中煤粉尘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据国外监测资料报告,一般装卸煤炭作业中,每装卸一百万吨煤炭,煤尘的逸  相似文献   

4.
一、煤炭是现在和将来世界的主要能源 20世纪最后一段时间里,人类的能源需求,将对世界天然矿物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全球可燃矿物总储量中,固体燃料占93%,石油和天然气为7%。据第12届世界能源会议预测,到2000年,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接近或大致相等;到2020年,煤炭在世界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超过石油,占第一位。2000年,预计世界煤炭总产量将达55亿吨,2020年将达88亿吨。 1987年5月,世界能源大会主席马塞尔·布瓦特在未来世界能源决策的报告中预测,石  相似文献   

5.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及加工过程中排出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组成为多种岩石的混合物.煤矸石的生产与煤炭产量分布具有密切联系,中国的煤矸石产生量相当于煤炭产量的10%~1 5%,2007年中国共生产原煤25.2亿吨,同期煤矸石产量约为3亿吨,煤矸石已经是中国目前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2月2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以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防治大气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计划实施期为2015~2020年。当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约占66%,煤炭消费总量约37亿吨,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起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教育和生活的中心。截至2008年底,全球总人口已经有超过一半居住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仅仅3%的城市。据联合国组织预测,从2007年至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从67亿增加到92亿,净增25亿人,而同期全球城市人口将从33亿增加到64亿,净增31亿人。  相似文献   

8.
煤炭是我国工业的主要能源,占能源构成的72%。1985年全国煤炭产量8亿多吨,预计到本世纪末煤炭产量将达到12亿吨以上。煤炭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地表塌陷是具有明显行业特点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关于这方面的预测研究起步较晚,某些评价方法尚在探索阶段。1984—1985年我们在进行大同四台沟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时,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际资讯     
清洁发展机制的"核证减排量"突破10亿吨据联合国新闻网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9月7日宣布,根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所发出的"核证减排量"将达10亿个,这是全球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10亿个核证减排量将发给印度的一家工厂,该工厂由使用煤炭和燃油转为使用当地收集的生物质燃料,从而每年减少近18000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相当于3100辆轿车每年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正>当地正在实施的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工程完工后,将解决110个行政村7.5万户居民环保取暖问题。阳城县是中国无烟煤的主产地,优煤储量6.8亿吨,煤层气储量48亿方。现在煤炭产能2235万吨,实际年产量1045万吨。当地煤炭低碳低硫、发热量髙、污染排放少,历史上曾是英国皇家壁炉专用炭。因其特性符合官方"治霾"要求,过去主要用作优质化工用煤,近年来作为精品民用煤炭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动态信息     
2004年中国万元GDP 能耗上升5.3% 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与此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1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4年,煤炭消费量18.7亿吨,比上年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2.
为积极应对2021年欧盟公布的《欧盟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本文跟踪《提案》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分析其对全球及中国贸易、减排路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将对全球贸易及产业链竞争格局产生影响,也将冲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框架,进一步侵蚀发展中国家权益。中国应继续推进产业与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探索制定碳税制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气候规则话语权,以维护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世界粮油供应形势全球产量和贸易情况根据国际有关机构数据整理,近10年,世界谷物生产呈现总产量增加、出口量也增加的态势。1999- 2003年,总产在18.18~18.72亿吨之间;出口量在232~242亿吨之间;而2004—2007年,总产则在1983~2038亿吨之间,出口量则在2.36~2.44亿吨之间。总体讲,国际贸易量是基本稳定的,而近年总产量有不少提高,增幅在8%左右,可以说是超历史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煤炭环境外部成本核算框架,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煤炭生产、运输及利用环节环境成本实物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最后得到煤炭的环境外部成本,以2010年为核算基准年,得到煤炭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环节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分别为2185.95亿元、631.18亿元及2655.37亿元,吨煤成本为67.78,44.68,85.04,总环境外部成本为5472.50亿元,吨煤成本为197.40元.  相似文献   

15.
数字     
900亿吨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时期。根据预测,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  相似文献   

16.
<正> 据有关部门预测,本世纪末可能达到一次能源总量约为12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12亿吨,将比1980年增加一倍。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煤炭,因此探讨一下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一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很大,建国初期,达到90%以上;六十年代由于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煤炭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到1970年降低为81%;1979年降至71.3%;进入八十年代,煤炭消费又略有增加,近年我国能源消费的结构中,煤炭仍占71—74%。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煤炭的开发已经历了约二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新中国成立时,全省的煤炭产量仅为267万吨,直至1978年,全省的原煤产量才增长为9825万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的原煤产量达到了2.46亿吨,比十年前增长了1.5倍。十年来,全省累计生产原煤17.6亿吨,比建国以来前29年的原煤产量多5.8亿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山西煤炭采出量的增长,煤炭矿区的环境污染日趋加重,新的污染源还在继续增多。诸如煤矸石的自燃、瓦斯的排空、煤泥水与矿坑水的外排等,严重损坏着山西煤炭矿区的环境质量。总结回顾煤矿十年环保工作发现,这些新增长的污染源与煤矿开采煤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气污染是以煤烟型污染为特征,其污染程度已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能源是以煤为主,而且煤炭加工程度很低,利用方式落后。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4%。这个比例,到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初,都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是由我国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炭消耗量将会逐年增加,据预测,到2000年,耗煤量将增加到12~14亿吨,到2020年耗煤量将增加到30亿吨,相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研究课题,煤矸石制建材和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有,而且关系很大!为了说明这一点,从全国的发展形势谈起,并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关系中的规律,为人类造福。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必须解决能源问题,增产煤炭。据煤炭部规划,煤炭产量要翻一番,即达到12亿吨。为了提高煤炭质量,减少运煤能耗,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必须增加洗煤数量。因此,煤矸石特别是洗矸数量将成倍增加。目前煤炭产量为6.2亿吨,煤矸石约6000~7000万吨,还有80%以上没有利用,堆占农田、山林,污染环境。今后如不加紧有效利用,将影响煤炭工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烟煤与无烟煤储量为5731.43亿吨,年开采量为29.67亿吨(1984年),可开采193年。其中北美储量为1367.39亿吨,年开采量7.91亿吨,可开采173年;亚洲储量为1710.5l亿吨,年开采量9.96亿吨,可开采172年。全球石油与油气储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