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测定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可酸化性和酸化度为目的,研究了蔗糖-蛋白胨人工配水的酸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蔗糖-蛋白胨人工配水的可酸化性的计算值为0.80;振荡条件下COD为1065~31950mg/L的废水的酸化度为100%,COD为426100~63900mg/L的废水的酸化度介于79%~90%;静态条件下COD为1065~63900mg/L的废水酸化度介于64%~99%;酸化过程中通过振荡培养,改变传质条件,可以提高酸化速度,缩短可酸化性测定时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糖蜜酒精废液的酸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可酸化性(V C)与酸化度(α)的概念,作为评价高浓度有机废水可酸化特性以及实际酸化效果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糖蜜酒精废液的可酸化性为0 71.酸化过程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达3 710 9mg·L- 1 (以COD计)以上时,会对酸化反应本身形成反馈抑制.故测定较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可酸化性时,应采取稀释的方法降低废水浓度和酸产量,直至其酸化过程中VFA最高产量低于酸反馈抑制浓度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MAGIC模型结构,输入输出参数,参数的处理,优缺点及其应用,该模型由24个方程式组成,考虑了阳离子交换,硫酸盐吸会,矿物风化等过程,是一个集总参数的过程定向模型,可以用于某点位或区域的酸化趋势预测和临界负荷计算,该模型在环境酸化研究已获得了广泛应用,其发展趋势是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其它模型相结合的将统计方法纳入模型等。  相似文献   

4.
土壤酸化空间信息模型构建及其在贵州龙里实验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基于TM数据、气象资料和化学实测数据,将基于能量循环的土壤水平衡模型和基于物质循环的土壤酸化模型相耦合,构建了土壤酸化空间信息模型,解决了土壤化学性质从点尺度到空间尺度的扩展.并以季节尺度模拟了酸沉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了贵州省龙里县2007年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土壤受酸沉降影响的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从空间角度来说,在同一季节内,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土壤水的pH值和土壤盐基饱和度的大小关系为:草地混交林灌丛针叶林;②从时间角度来说,土壤水盐基浓度主要与土壤水含量呈负相关性,即浓度随着土壤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季节相同指标的浓度由高到低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③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土壤受相同酸沉降的影响不同,受酸雨影响由大到小为:针叶林灌丛混交林草地.  相似文献   

5.
为改良酸化紫色土,作者采用连续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生物质炭和石灰单独和配合施用对紫色土酸度和肥力特征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或混合施用生物质炭和石灰均能提高紫色土的pH值,降低土壤的交换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的含量,且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对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越明显。由于生物质炭的物质组成丰富,富含碱性物质、盐基离子、磷素和有机质。施用生物质炭后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性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含量。而单独施用石灰处理仅对土壤的交换性和水溶性Ca~(2+)含量有显著的提高效果,而对土壤其余盐基离子、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由于生物质炭对土壤酸度有突出的改良效果,不同处理间的改良效果大小关系为:生物质炭和石灰配合施用生物质炭单独施用石灰单独施用,说明生物质炭与石灰配施或单独施用生物质炭是快速改良酸化紫色土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MAGIC模型结构、输入输出参数、参数的处理、优缺点及其应用,该模型由24个方程式组成,考虑了阳离子交换、硫酸盐吸附、矿物风化等过程,是一个集总参数的过程定向模型,可以用于某点位或区域的酸化趋势预测和临界负荷计算.该模型在环境酸化研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其发展趋势是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其它模型相结合和将统计方法纳入模型等.  相似文献   

7.
推进酸化土壤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实现作物提质增收和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任务.土壤改良剂具有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微环境等作用,在修复酸化土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从离子迁移转化角度阐明土壤酸化成因,总结酸性改良剂分类、作用机理、改良效果及其对作物长势的影响;指明现有...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酸化的生产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科  买文宁  张磊 《环境工程》2000,18(3):15-16
分析了折流式酸化池在抗生素废水处理工程中的运行效果和水质变化对酸化作用的影响。实践证明经微生物酸化 ,CODCr去除率达到 1 4%~ 1 9% ,出水VFA增量达 2 .0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用一物理化学模式讨论了云下雨水的酸化过程.参照重庆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了SO_2随高度指数分布和其它分布对酸化的影响及近地面层高浓度SO_2对酸化的影响.SO_2平均浓度与实际垂直分布相比较,地面雨水成份相差较小,用平均浓度代替实际垂直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流域水文过程对湖泊酸化的影响—ILWAS模型在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大型啤酒企业生产废水。工程运行表明在进水SS、CODCr、BOD5平均浓度分别为516mg/L、572mg/L、288mg/L的条件下,排出水的SS、CODCr、BOD5平均浓度分别为46mg/L、36mg/L、6.2mg/L,处理后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本工艺具有运行稳定可靠,容积负荷高,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污泥产量小;不发生污泥膨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酸雨,水体酸化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酸雨南重北轻,呈区域分布和硫酸型特征。川、黔、湘、赣、桂和粤等省、区的局部地带酸雨pH低于4.5,接近国外重酸雨水平。重庆市郊(缙云山、南山)已发现酸化水体和酸敏感水体。酸化对各营养级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物多样性和水体生产力造成危害,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如果燃煤的脱硫防尘等环保措施不力,我国酸雨与水体酸化的发展趋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已出现酸化水体,水体 pH 值可低至4.57,ANC 低至77.92μg/L。酸化原因主要与酸沉降、集水区土壤及植被等有关。重庆的水体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与土壤酸碱度分布一致。海拔在500m 以下的水体 pH 值多在7~8之间,甚至大于8,且 ANC 和HCO_3~-都高,有较强的缓冲性。而海拔500m 以上的水体,pH 值小于7.0,缓冲能力弱,在长期的酸沉降影响下,由于其集水区土壤缺乏缓冲能力,最终水体将面临进一步酸化。  相似文献   

15.
水解酸化处理工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废水生物处理法的类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法。若根据生物处理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呼吸类型,可分为厌氧处理,有的学者称低氧处理。厌氧水解处理均属于这一类型。1兼性厌氧菌微生物学特点11兼性厌氧菌属于肠道菌科和产芽孢的细菌。从染色分类既有革蓝氏阳...  相似文献   

16.
综合水解酸化工艺传统的"膜法"和"泥法"两种工艺的优点,开发一种新的水解酸化工艺。把新工艺和传统的"膜法"工艺并联运行,进行对比实验,发现新工艺在有机物和色度的去除以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方面均具有优势,COD去除率20%~30%,色度去除率60%,出水ρ(BOD5)/ρ(COD)在0.7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表水酸化敏感性的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表水体的酸化与集水区的许多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如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基岩中和酸沉降的能力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的抗酸化能力是关键因素.因此可以根据集水区土壤、基岩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来评估地表水在不同流量下发生酸化的可能性.本研究成功地应用已有资料和数据得到了我国地表水对酸沉降的敏感性等级,并绘制了地表水酸化敏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表水对酸化并不敏感.极易酸化和较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北部地区,占所有国土面积的2.67%,是该地区强酸性漂灰土、酸性母岩和针叶林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酸化敏感性为中级和低级,即不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暗棕壤地区和南方富铝土区域,占所有国土面积的15.2%.其余82.11%国土面积上的地表水对酸化不敏感,完全不可能发生酸化.北方地区主要是由于土壤的强缓冲能力,而在南方,石灰质土壤以及耕作农田的广泛分布是最重要因素.南方重酸雨区由于土壤对酸化并不很敏感,因此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面积水体酸化现象.由于东北近年来频频出现酸雨,因此东北的酸沉降必须及早防治,以免出现大面积酸化水体.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样品中,对测定水中硫化物预处理方法主要有:乙酸锌沉淀-过滤法,酸化-吹气法,过滤-酸化-吹气分离法.主要针对过滤酸化吹气法的试验装置,吸收液种类、吹气时间、水浴温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较好的过滤试验条件,为准确测定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
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及调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果婷  杨平  王红磊 《环境工程》2008,26(5):70-71
四川某大型肉联厂处理废水采用水解酸化-CASS工艺。工程实践证明,该核心CASS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各项污染指标均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