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黄河水中组氨酸对铜(Ⅱ)与黄河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pH关系曲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黄河水中铜(Ⅱ)主要以Cu(OH)+形式与黄河固体粒子液 固界面发生 价阳离子交换反应;二者界面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主要受溶液pH值的影响,并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由此得到E% pH 关系曲线;(2)在天然河水pH范围内(8.0~8.5), 0.2μg/mL组氨酸的存在会使铜(II) 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从 95.75% 增加到 98.5%;会使铜(II) 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从93.25%增加到97.25%,水体中的铜几乎全部由水相转入固相。说明一定浓度的组氨酸对该体系的离子交换有促进作用;(3)在铜(II) 黄河固体粒子相互作用体系中,相同条件下,转化沙的离子交换率大于未转化沙。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中铅(Ⅱ)与悬浮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了研究痕量金属铅在黄河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黄河悬浮粒子承载铅的能力,进行了黄河水中铅(Ⅱ)与悬浮粒子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①铅以一价正离子形式与悬浮粒子进行阳离子交换,交换的pH范围在3~7,当pH为6时,离子交换率达到最大值;②铅离子浓度增加,离子交换率降低;③交换剂为转化沙时的离子交换率比未转化沙大;④可溶态痕量金属铅在黄河水中除了与悬浮粒子表面吸着交换进入固相外,也可以沉淀形式进入固相。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中氨基酸对铅(Ⅱ)与悬浮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五种氨基酸对黄河水中铅 ( )与悬浮粒子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 p H关系曲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 :( 1)水体中五种氨基酸浓度分别为 2μmol· L- 1 时提高 E( % )的顺序是 :组氨酸 >脯氨酸 >丙氨酸 >天门冬氨酸 >赖氨酸 ;( 2 )与未加有机物相比“S型曲线”左移 0 .4~ 1.3个 p H单位 ,Δ p H左移值顺序为 :组氨酸 >天门冬氨酸 >丙氨酸 >赖氨酸 >脯氨酸 ;( 3 )随着脯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胱氨酸浓度增加 ,离子交换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的吸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黄河兰州段的底泥为供试样品,选择对羟基联苯(phydroxy biphenyl,PHB)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了底泥对PHB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底泥对PHB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更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74),在25~45℃温度范围内,PHB在黄河兰州段底泥上的吸附平均自由能(E)在0.913~1.00 k J·mol~(-1)之间,吸附过程中,ΔGθ和ΔHθ均小于0,ΔSθ均大于0,表明黄河兰州段底泥对PHB的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属于自发放热过程且体系的混乱度是增加的.分析黄河兰州段底泥对PHB吸附影响因素的结果表明,粒径越小,黄河底泥对PHB的吸附量越大;PHB的初始质量浓度越高,黄河底泥对PHB的吸附量越大;当p H在4.23~7.00之间时,吸附量随pH升高而缓慢下降,当pH7.00时,吸附量随pH升高急剧下降,且在pH=10.3附近,吸附量几乎为零;体系中离子强度增大,PHB吸附量增大,但当离子强度到一定值时,由于竞争吸附作用,会抑制底泥对PHB的吸附,造成吸附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褐煤在碱性条件下分散于印染废水中,能快速吸附和离子交换。因为对各种类型染料,洗涤剂以及某些重金属离子为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各类印染废红褐煤一次处理后脱色率达到80-100%,COD去除率为60-90%。子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降解苯胺溶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苯胺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声时间、苯胺溶液浓度、pH值、氧化剂H2O2的浓度等因素对其超声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时间越长,苯胺降解率越大;苯胺初始浓度与其降解率基本成线性关系;随着pH值的增大,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少,在pH=7.3附近降解率最高;对于32.23mg/L的苯胺溶液,H2O2的浓度由0增加到1.6mg/mL,降解率从6.02%增加到93%,再增大H2O2的浓度,对其降解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在内径32mm的鼓泡流化床焚烧炉中,以含三氯乙醛有机废水为研究对象,在700-9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含氯有机废水的焚烧及脱氯试验。研究了有机氯转化为HCI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随温度的升高,CI-HCI的转化率增加,900℃时CI-HCI的转化率达到98.5%,进行了高温下加CaO脱除HCI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HCI脱率下降;在相同温度下,随着Ca/CI比的增中,HCI脱除率增加。通过对生成产物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EDAX)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的结果,解释了高温下CaO脱除HCI的效果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泥沙对铜离子的吸持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河中游泥沙和重金属Cu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持实验和Tessier形态提取实验,研究了黄河中游泥沙在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对铜离子的吸持特性.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泥沙具有很强的吸持铜的能力.体系pH和泥沙理化性质对吸持具有强烈影响:当铜浓度较低时,pH是控制吸持的主要因素,不同泥沙对铜的吸持率均达到99%,泥沙吸持的空间差异很小;当铜浓度较高时,泥沙理化性质是使黄河中游泥沙吸持表现出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碳酸盐是主要影响组份;在泥沙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单位吸持量随泥沙含量变化的规律符合“泥沙效应”规律,但吸持容量随泥沙含量升高而升高,这与泥沙含量升高导致体系pH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Ni释放的pH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模拟煅烧实验制取水泥熟料,并制取混凝土样品。参照NEN7375浸出方法,设定5种不同pH值的浸取液,研究了pH值对混凝土块中重金属Ni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取液的pH=2.00、3.50、5.00、7.35和10.0时,混凝土中Ni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64、0.167、0.038、0.019和0.025mg/kg;酸性范围内,累积释放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并在弱碱性条件下达到最小值,碱性范围内,随pH值的增大而呈增加的趋势。pH值对Ni的释放过程有影响,pH=3.50和7.35的浸取液中,混凝土中Ni的释放机理为扩散控制,释放曲线与斜率为0.5的直线拟合较佳,且不同区间浸出量曲线的斜率均在0.35~0.65范围内;pH=2.00和5.00的溶液中,Ni的释放在前、中期为扩散控制,后期发生了耗竭作用;pH为10.0条件下,Ni的释放在前期发生了延滞现象,中期为扩散控制,而后期发生了耗竭。  相似文献   

10.
选择硝基苯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了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动力学吸附和热力学吸附过程,并对离子強度、pH值和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硝基苯在黄河兰州段底泥上的动力学吸附经历了3个阶段:快速、慢速和吸附平衡阶段,0~2h为快速吸附阶段,2~15h为慢吸附阶段,15h后吸附达到平衡.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动力学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吸附过程中,吸附自由能△G~θ小于0,焓变△H~θ及熵变△,S~θ均大于0,表明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是ー个自发吸热且吸附体系的混乱度増大的等温吸附过程.吸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Ca~(2+)离子浓度在0~0.05mol/L时,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量随Ca~(2+)离子浓度的増大而增加,当Ca~(2+)离子浓度増大到0.1mol/L时,吸附量減少,说明在此离子强度下,Ca~(2+)抑制了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当pH3~5和7~10范围内时,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量随pH值增大明显减小,当pH5~7范围内时,吸附量随pH值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底泥粒径对黄河兰州段底泥吸附硝基苯有显著影响,其饱和吸附量随底泥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以硝酸溶液为吸收剂,采用喷淋塔研究了硝酸磷肥尾气中氨的吸收特性,考察了操作气速、喷淋量、吸收液pH和进气浓度对脱氨率的影响,探索了适宜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操作气速对脱氨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喷淋量和吸收液pH;气速增大导致脱氨率降低,高气速下脱氨率降幅增大,适合的操作气速为1.6~2.3 m/s;喷淋量增加到一定值时,脱氨率增幅变缓,较优喷淋量为1.1~1.3 m3/h;在1到7范围内,吸收液pH越低越有利于氨的脱除;脱氨率随进气氨浓度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邻单胞菌(DLL-1)在土壤中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性能与影响因素,DLL-1菌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与河北砂壤土中均能发挥高效降解甲基对硫磷农药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农药浓度在1.5-450mg/kg范围内,DLL-1菌作用24h后,降解率达86.0%-95.2%,在模拟水田与旱田试验中,加菌24h后土壤中甲基对硫磷农药的降解率远达到95%以上,而对照试验中降解率仅为18.8%、42.2%,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当DLL-1菌剂用量大于3g/m^2时,在田间土壤环境中即产生明显的强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的吸附规律及影响,以黄河兰州段的沉积物为供试样品,选择萘(naphthalene)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污染物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初始质量浓度、pH、离子强度、粒径等影响因素以及解吸动力学.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对萘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过程主要分为快吸附(0~4 h)和慢吸附(4~8 h)两个阶段,在8 h左右达到平衡;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热力学吸附特征.在25~45℃的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288~0.316 kJ/mol(< 8 kJ/mol),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ΔSθ(熵变)与ΔHθ(焓变)均大于0,说明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混乱度增大的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萘在其上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增大吸附体系中的离子强度时,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受到抑制;当萘初始浓度增大时,吸附量增加;酸性条件抑制吸附过程,碱性环境促进吸附过程;黄河沉积物对萘的解吸量远小于吸附量,存在解吸滞后现象.研究显示,萘在黄河沉积物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径和溶液的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双氰胺和甲醛为原料制备了聚合双氰胺甲醛,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表征。采用聚合双氰胺甲醛与硫代硫酸钠共同作用对酸性红B染料溶液进行混凝脱色实验。对比了单独使用聚合双氰胺甲醛,以及聚合双氰胺甲醛与硫代硫酸钠共同作用的脱色效果。探讨了硫代硫酸钠和聚合双氰胺甲醛的用量以及pH值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硫代硫酸钠可以明显地提高聚合双氰胺甲醛的脱色率,增大絮凝范围,使絮凝剂对pH值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pH值为7~12的范围内,脱色率均能维持在96%以上。此外,还对混凝脱色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δ-MnO2/水界面17β-雌二醇的氧化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成  姜理英  陈建孟  陈效  季虹 《环境科学》2009,30(8):2271-2276
采用化学合成的新生态水合δ-MnO2为氧化剂,研究其对17β-雌二醇(E2)氧化转化的反应动力学,考察相关因素(如pH、δ-MnO2投加量等)对氧化转化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δ-MnO2氧化转化E2的产物,探讨氧化转化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E2对新生态水合δ-MnO2的氧化作用具有较强的反应感受性,且在pH值一定和δ-MnO2充分过量的条件下,E2氧化转化的反应动力学并不是简单的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而是遵循复合的反应动力学.E2的氧化转化速率与δ-MnO2的投加量呈正相关,在δ-MnO2投加量为c(E2)∶c(MnO2)=1∶100时,反应体系中的δ-MnO2已足够,E2浓度在8h内降低了90%以上.E2的氧化转化速率与pH值的增加呈负相关,pH为4.0时,E2在0.25h内去除率达到95%,而在pH为6.8和9.0时,E2在1h内只去除了80%和75%.另外,在反应过程中检测到了2个主要产物,分别为雌酮(E1)和2-羟雌二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氧化转化流程.  相似文献   

16.
建立ICP-AES测定硫化氢和总硫的方法,选择测定波长180.73nm,最低人出值0.06mg.m^-1,采样时分别配制酸锌溶液吸收硫化氢,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混合液吸收总硫,最终均被吸收氧化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然后由ICP定量测定,此方法使用硫标准气体进行验证,准确度相对误差小于5%,加标加嘏率在90%~110%范围内,均符合要求。将此方法应用于鞍钢焦炉煤气中硫化氢及总硫的测定,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泥有机氮矿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了厌氧肖化脱水污泥的有机氮矿化动态。在污泥用量为3% ̄24%范围内,污泥有机氮14周矿化率可达31% ̄65%,前6周矿化相对较快,随后减慢,其矿化动态可用经典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污泥用量小于6%时,随污泥用量增加,有机氮矿化率明显减小,污泥用量在6% ̄24%时,污泥用量对有机氮矿化率的影响较小,但浓度对有机氮矿化率影响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8.
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污泥活性炭处理酸性品红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pH值、污泥活性炭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活性炭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随着酸性品红染料废水浓度的增加,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COD去除率的变化曲线与脱色率的曲线呈现相似的走势,但在脱色过程中,只有部分染料分子被吸附到污泥活性炭的结构中,另一部分脱色应归因于水溶液中的氢离子吸引染料分子中的碱性助色基团;随着污泥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脱色率逐渐增大,COD去除率一直减小;由于染料分子中的显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与废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在pH为弱酸性范围内效果比较好;随水浴时间的增加,脱色率逐渐增加,COD去除率很低并一直减小;温度的升高使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COD去除率整体逐渐减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取5,水浴时间取6.5 h,水浴温度取20℃,染料废水浓度取2.5 mg/L,活性炭投加量取2.5 g,其脱色率为47.73%,COD去除率为62.62%。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沉积物对久效磷和甲基对硫磷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久效磷和甲基对硫磷在黄河沉积物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久效磷的吸附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规律;久效磷和甲基对硫磷的吸附可用Freundich等温式和Langmuir等温式较好地描述;久效磷在黄河沉积物中的吸附表现为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共同作用,而甲基对硫磷则以分配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煤中汞燃烧过程析出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型煤粉燃烧实验台架上进行煤燃烧后汞的燃烧形态转化试验研究。采样过程利用了美国EPA推荐使用的On-tario-Hydro方法进行煤样燃烧产物的取样。研究认为,煤样燃烧后烟气中的气态汞总量在10-15μg/m^3范围内,其中二价汞在40%左右,较低的烟气冷却速率可以促进单质汞向二价汞的转化、烟气中的气态汞占总汞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