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对滆湖磷迁移模型方程进行推导、旨在与<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1期发表的"滆湖磷迁移模型的研究"一文的作者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通过Ge湖磷的来源途径和湖体各要素中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的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反映Ge湖磷的迁移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对该湖磷浓度预测及磷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湖磷的来源途径(入湖河道、湖区径流、湖面沉降、养殖投饵、底泥释放)和湖体各要素中(水体、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的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湖磷的迁移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对该湖磷浓度预测及磷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及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平 《环境导报》1994,(5):17-19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因素,预测模拟湖泊、水库中的磷对研究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湖库中的磷循环以及根据磷循环建立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完善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可为湖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制订控制措施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滆湖磷迁移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星云湖、杞麓湖水体磷含量变化情况、流域产业结构和磷入湖途径的比较分析,认为近年来星云湖水体磷含量水平的大幅提高,使星云湖水质由Ⅲ类在大约5a的时间里下降为V类、劣V类,与星云湖流域及周边磷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而杞麓湖由于流域内无磷矿资源也没有大的磷化工产业,其磷含量水平得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全面介绍了磷在环境介质中的各种形态分布及相互之间的转化,系统概述了磷转化的途径及机理,综合分析了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归纳了磷迁移转化的模型,提出了磷污染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星云湖、杞麓湖磷污染来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星云湖、杞麓湖水体磷含量变化情况、流域产业结构和磷入湖途径的比较分析,认为近年来星云湖水体磷含量水平的大幅提高,使星云湖水质由Ⅲ类在大约5a的时间里下降为Ⅴ类、劣Ⅴ类,与星云湖流域及周边磷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而杞麓湖由于流域内无磷矿资源也没有大的磷化工产业,其磷含量水平得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星云湖径流区内磷矿和磷化工企业的分布情况,并对入湖河流水质现状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磷矿开采开发的磷污染入湖负荷量为46.6 t/a,其中螺蛳铺河径流区占84%。因此,治理星云湖流域磷矿开采加工区域磷流失是关键,重点是螺蛳铺磷化工业区。  相似文献   

11.
对一个特定的湖库水体,要达到其防治富营养化的目的,就必须研究出其氮、磷的环境容量,以环境容量为依据,加强总量控制,才能确保其水质达到相应的标准。本文以威海市主要水源地米山水库为例,就如何选择适合特定水体的氮、磷环境容量模型并以此计算水环境容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磷迁移转化过程连续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怀恩  胥彦玲  张强  倪永明 《环境科学》2006,27(7):1292-1298
以西安市的主要供水水源黑河流域为例,在Matlab软件辅助下,使用蓄满产流模型、逆高斯分布汇流模型、水沙关系模型以及澳大利亚学者Viney所提出的营养物迁移转化模型对黑河流域1981~1990年磷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了连续模拟,模拟了磷的输出情况,预测了黑河流域磷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模拟结果符合磷素流失的一般规律,年径流量大的年份,从流域输出的磷素也较多,反之,则较小;对磷的连续模拟结果与实测插补延长后总磷年负荷量的相对误差基本上在±30%以内,结果较合理,由此表明该法可用于黑河流域磷素迁移转化的连续模拟.同时,本文模型只是流域非点源污染连续模拟的初步尝试,尚需进行进一步检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汤逊湖流域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应用SWAT模型对其流域农业面源氮、磷入湖通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汤逊湖流域农业面源氮、磷年入湖通量分别为490 t/a和31.15 t/a,其氮、磷入湖通量最大的月份均出现在降雨量较大的5月,分别为59 t/月和5.58 t/月;东湖高新区和江夏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对汤逊湖的贡献最大,应作为重点控制区域。  相似文献   

14.
滆湖入湖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涡湖是苏南地区第二大湖泊,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呈现出明显的氮磷污染特征.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通过对区域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对滆湖入湖污染物的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对浅水湖泊水体总磷的影响,以华阳河湖群为对象,根据不同季节全湖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磷的空间和季节性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数据,采用浓度梯度扩散模型估算湖泊沉积物内源磷静态释放量;基于2019年在线水质监测站连续数据,分析典型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内源磷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及估算其年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①华阳河湖群现场监测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014~0.297 mg/L,龙感湖与黄大湖总磷浓度空间变幅大于泊湖;②典型再悬浮过程中内源磷动态释放对水体总磷的贡献可达75%,华阳河湖群内源磷的年释放量在1.129×104~1.684×104 t之间;③静态的内源磷年释放量为12.92 t,仅占动态释放量0.1%.研究显示:华阳河湖群总磷浓度时空差异较大,内源磷释放对总磷短期波动具有重要作用,静态释放量对全年内源磷释放量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严格控制入湖营养盐通量的同时,恢复草型湖泊生态系统以控制内源释放已成为解决华阳河湖群水环境问题的重要管理决策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杀扑磷在土壤色谱柱中的迁移及其模型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亚奇  蒋新  卞永荣  杨兴伦  王芳 《环境科学》2008,29(9):2599-2605
基于液相色谱原理,建立了土壤色谱系统.在红壤和砂质灰潮土色谱柱中分别对杀扑磷在3种不同模拟土壤溶液(分别为0.01 mol·L-1 CaCl2溶液、0.001 mol·L-1柠檬酸和0.01 tool·L-1CaCl2,的混合溶液、0.001 tool·L-1苹果酸和0.01 mol·L-1CaCl2的混合溶液).2种孔隙水流速度(11.46和22.92 cm·h-1)下的迁移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示踪剂Cl-和杀扑磷的穿透曲线(BTCs).通过CXTFIT2.1软件,用局部平衡(LEA)对流一扩散方程(CDE)和化学非平衡两点模型(TSM)拟合了杀扑磷的BTCs,获得了物理和水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用TSM对本实验条件下杀扑磷迁移的仿真具有较高的精度,这为预测和控制有机磷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与归宿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磷石膏淋滤液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赋存状态,文章以贵州某磷石膏堆场为研究区,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与土壤吸附实验,分析磷石膏淋滤液磷在红黏土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并探讨了红黏土对磷的吸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磷石膏厚度与红黏土厚度,对磷石膏淋滤液磷的迁移有显著影响,其中磷石膏厚度越大,淋滤液中磷浓度越大,而红黏土土层厚度越大,淋滤液中磷浓度越低;磷石膏淋滤液磷在红黏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其各形态之间不断发生转变,并有一部分会被红黏土所吸附,从而使磷浓度随之降低,主要存在形态为可溶磷与无机磷,占比分别为80%~94%和80%~95%,有机磷与颗粒态磷含量较小,占比分别为5%~20%和5%~16%;红黏土对磷石膏淋滤液中磷的最大吸附量为0.23 mg/g,且红黏土对磷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相关系数R2为0.986 78,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64 14。  相似文献   

18.
为识别西洞庭湖长江三口分流来水与洞庭湖水系河流来水磷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2月在西洞庭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松滋河(三口分流河道)、沅江和澧水(洞庭湖水系河流)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调查,研究了入湖河流中磷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水文因素对磷污染特征的影响,探究了磷的来源结构.结果表明,3条主要入湖河流流量平均值表现为沅江(1 718 m3/s)>松滋河(935 m3/s)>澧水(884 m3/s),ρ(TP)平均值表现为沅江(0.070 mg/L) < 澧水(0.077 mg/L) < 松滋河(0.138 mg/L);沅江的年均入湖磷通量(4 177.26 t/a)对于西洞庭湖磷污染而言仍起主导作用;沅江、澧水与松滋河的磷的形态以DTP(溶解态磷,占比为78.56%~90.19%)为主,并且松滋河DTP占比(90.19%)显著高于沅江和澧水(78.56%~83.34%).进一步的分析显示,3条河流的磷污染状况受水文因素影响显著,沅江和澧水磷浓度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磷的主要来源为非点源;松滋河的磷浓度表现为非汛期高于汛期,汛期主要取决于长江来水状况,非汛期主要取决于松滋口以下区间的点源污染状况.研究显示,3条河流磷浓度和形态均具有时空差异性,并且年内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含磷污水淋滤条件下土壤中磷迁移转化模拟实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土柱实验为基础,结合磷在土壤中的化学转化机理,将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分为可溶态磷、吸附态磷和沉淀态磷,根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模拟实验,分析了这3种形态的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可溶态磷进入土壤中,主要随水分作溶质迁移,在迁移的同时,不断转化为吸附态磷和各种沉淀态磷;吸附态磷由可溶态磷生成,并与可溶态磷一起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沉淀态磷,但固着于土壤颗粒上,不发生迁移;沉淀态磷由可溶态磷和吸附态磷生成,在土壤中主要参与化学转化;沉淀态磷在土壤中有随水分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试验分析双龙湖典型污染层底泥总磷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水动力)对底泥磷释放影响,计算出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磷释放强度,揭示双龙湖综合整治后主要内源污染——底泥不同环境条件下释磷规律,从而采取适宜措施保持双龙湖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