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市某生活垃圾中转站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某生活垃圾中转压缩站产生的污水以及恶臭气体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了其污染产生的状况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转站产生的垃圾压滤污水呈弱酸性,pH变化范围为5.2~6.5,污水中主要污染物SS、BOD5、CODCr、氨氮和总磷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00~218.21 g/L、5.50~35.20 g/L、12.06~70.60 g/L、141~909.5mg/L和31~204 mg/L,中转站压滤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大体呈现夏秋季节高而冬春季节低的特征。中转站内气体污染物中H2S、NH3气体浓度范围分别为0.005~0.20 mg/m3和0.59~2.205 mg/m3。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1,2-二氯乙烷、苯、甲苯、乙酸乙酯、间二甲苯等污染物在10-1~103μg/m3之间变化。中转站污染指标和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及PCA结果表明,温度与压滤污水主要水质指标和臭气浓度气体指标存在着相关性,而H2S、NH3气体污染物与水质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生物滤池处理生活垃圾恶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植物纤维性材料作为生物滤池滤料,接种人工培养的芽抱杆菌、酵母菌等14种不同的微生物。以NH3、H2S为检测指标,研究生物滤池脱除生活垃圾恶臭的可行性及其工艺,分析气体流量、进气总量和洗气装置对恶臭气体去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维持一定恶臭气体进气浓度,气体流量Q≤48m3/h的情况下,生物滤池对恶臭气体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对滤料中微生物的分析表明,酵母菌、乳酸菌是生活垃圾脱臭的主要功能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生物复合剂对垃圾填埋场的除臭效果,对垃圾填埋作业面喷洒生物复合剂,检测生物复合剂对垃圾填埋作业面填埋中NH3和H2S的浓度变化的影响.对作业面填埋气中NH3、H2S浓度的检测,19∶00时的NH3浓度相对于7∶00时的NH3浓度降低了90%左右,19∶00时的H2S浓度相对于7∶00时的H2S浓度降低了95%以上.结果表明,生物复合剂对垃圾填埋作业面填埋气中的NH3和H2S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主研发的紫外光氧化除臭系统处理某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产生的恶臭气体.系统考察了空塔停留时间、进口恶臭物质浓度、紫外辐射照度等因素对系统除臭效果和臭氧产生的影响,并对恶臭物质去除和臭氧产生过程分别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空塔停留时间1.5 s,平均紫外辐射照度1664μW.cm-2,H2S进口浓度为35 mg.m-3,NH3进口浓度为0.26 mg.m-3的条件下,H2S和NH3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为34.3%和53.8%.紫外光氧化反应器对H2S和NH3的去除速率随紫外辐射照度增大而线性增加,随进口浓度增加而增大且趋近于某极限值.反应器臭氧产生速率随进口恶臭物质浓度增加而线性减小,随紫外辐射照度增加而增大且趋近于某极限值.动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数学关系式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恶臭物质浓度以及紫外辐射照度对恶臭物质去除速率和臭氧产生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污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区3个不同位置的垃圾中转站运行过程中的臭气产生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了其浓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中转站内气体污染物中H2S、NH3以及臭气浓度范围分别为0.005~0.20mg/m3,0.44~4.67 mg/m3以及16~40,大多在春季达到最高,且与温度和垃圾量没有明显相关性。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主要有1,2-二氯乙烷、苯、甲苯、乙酸乙酯、间二甲苯等污染物,浓度在10-1~103μg/m3之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臭气浓度和VOCs的产生量与日垃圾处理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6.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H2S恶臭气体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污水处理中曝气生物滤池进行脱除H2 S恶臭气体的试验研究,为以后进行工业放大实现水、气污染同时处理提供理论基础及优化的参数。研究表明,生物滤池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能够在较宽的容积负荷范围内运行,滤池的最佳停留时间在4 6~70s的范围内,进水量和pH值的变化对生物滤池的脱臭效能影响不大,在整个运行期间生物滤池处理H2 S的最大容积负荷为14 6 2g/ (m3 ·d) ,此时H2 S的去除率可达94 %以上  相似文献   

7.
矿化垃圾湿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序批式进水方式,在m(固)∶V(液)=1∶20及水力负荷1.25 m3.m-2.d-1条件下,研究种植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美人蕉(Canna indica)和菖蒲(Acorus calamus)4种植物的矿化垃圾填料湿地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持续运行90 d的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填料湿地床对CODCr、SS、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3%~52.5%、55.2%~72.1%4、4.2%~76.7%和40.1%~68.0%。不同植物种类对去除率的影响小,与无植物空白相比约有10百分点的变化,主要被矿化垃圾填料自身特性所掩盖。矿化垃圾填料硝化能力强,导致硝酸盐氮(NO3--N)的累积高达数十mg.L-1,并导致TN去除率偏低,仅为41.6%~45.9%。构建了150 cm高的矿化垃圾填料柱进行反硝化脱氮,在水力负荷0.30 m3.m-2.d-1条件下运行90 d期间内,距柱面120 cm处NO3--N去除率在ρ(NO3--N)约为20和40 mg.L-1的水质条件下均可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硫化氢恶臭污染变化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阿苏卫填埋场沼气工程改造前期和后期污染状况的现场监测,重点分析北方平原型填埋场H2S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沼气工程改造前期,填埋区内新鲜垃圾年填埋高度为2m时,H2S质量浓度随季度有显著的变化,其浓度峰值出现在9月,可达179.1mg/m^3;新鲜垃圾年填埋高度为0.5m时,H2S质量浓度的季度性变化不明显,峰值仅为21.8mg/m^3;这是新鲜垃圾含水率的季度性变化和年填埋高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沼气上程改造后期(2003年6~7月),在渗滤液收集井内,H2S的浓度变化趋势与水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有良好的相关性。平均38℃的堆体内部温度和垃圾降解过程的pH值决定其浓度变化。填埋场H2S气体丰要在填埋区释放。因此,控制新鲜垃圾年填埋高度,足控制H2S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和出现高峰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取污水处理厂有生物活性的污泥,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株脱硫活性较高的菌株CTD843-T-3,将其载入生物滴滤塔中对H2S进行连续脱硫反应.当最佳反应温度为30℃、pH为6.0、H2S进口浓度为500~3000mg·m-3时,菌株对H2S的去除率可保持在92%以上,H2S最高负荷率可达6.5g·m-3·h-1.通过形态生理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CTD843-T-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椭球状,大小为0.4~0.6μm,为革兰阴性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0.
木屑生物膜处理H2S气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木屑为载体固定微生物处理含H2S废气.微生物经活性污泥驯化得到.结果表明:木屑为载体固定微生物小需要长时间的挂膜时间.生物滤池启动后的48h内进气浓度迅速提高到641mg/m^3,H2S的去除率达到了100%.实验测定了不同容积负荷下H2S的处理率,当容积负荷为360g(H2S)/(m^3d)时,H2S气体的去除率可以稳定在97.4%以上.最后采用Michaelis-Menten关系式对H2S的去除速率进行了宏观动力学分析,计算得出半饱和因子Ks为242.75mg/m^3,最大表观去除率Vm为833.33g(H2S)/(m^3d).图5表2参8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微生物除臭剂的垃圾除臭实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具明显除臭效果的4株菌,根据垃圾恶臭的主要成分研制了微生物除臭菌剂。该微生物除臭剂对氨气、硫化氢、总烃、臭气浓度、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3%、80.7%、62.5%、86.8%、87.0%,应用在广州的棠下、员村环卫站的垃圾转运、压缩的处理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除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炼焦污水零排小试结果,试验中采用新型大孔吸附树脂脱酚,蒸汽汽提脱氨,处理后的污水用作熄焦补充水.试验证明该零排放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水源地藻类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利用前期分离获得的溶藻菌Streptomyces sp.HJC-D1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强化污染水源水除藻以及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水体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66±5.35)%和(80.94±4.36)%,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77.76±2.83)%和(72.36±3.18)%,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为(24.99±1.52)%和(18.74±1.38)%;不同曝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曝气/停曝时间比2:4、曝气量60 L.h-1工况下,系统CODMn和NH4+—N去除率均有所提高,相比对照组NO3-—N积累更为明显;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系统NH4+—N、CODMn等的去除影响不大,但缩短HRT时叶绿素a去除率有所降低;分析反应器内填料表面微生物相发现,试验组填料表面有溶藻菌富集,推测对照组除藻主要通过填料对藻类的吸附去除,而试验组则是藻类吸附在填料表面后通过溶藻微生物实现藻类去除。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人工湿地处理含沼液畜禽废水的可行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含沼液畜禽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5 m3.d-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中COD、TP、TN和NH4+-N浊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21%、53.80%、55.09%和55.57%.另外,通过对人工湿地沿程的污染物变化试验分析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15.
平原典型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固体废弃物的增加,垃圾焚烧逐步成为城市垃圾处理应用一个较为理想可行的选择。垃圾焚烧不仅可以回收能源,且相对其他处理方式其减量效果显著。垃圾焚烧厂排出的尾气中的某些特定重金属可以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土壤。采用XRF 荧光光谱仪、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测汞仪测定了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74个土壤样品中Cr、Mn、Cu、Pb、Fe五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空间分布,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土壤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垃圾焚烧厂周边表层土壤上述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174.05、707.76、47.68、41.95、39057.89 mg·kg-1。表层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Cu和Pb的含量受到人为影响。因子分析将5种重金属分成3类,并揭示了3类金属在该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Cr、Mn、Fe以土壤地球化学作用(37.88%方差贡献)为主导影响因素,Cu、Pb分别以农药施用作用为主(22.06%)、垃圾焚烧源尾气排放(22.74%)为主导影响因素。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最大污染贡献来自于Pb(单因子污染指数高达2.16),厂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存在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准好氧填埋场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  岳波  黄启飞  黄泽春 《生态环境》2012,(8):1462-1467
为了探讨准好氧垃圾填埋场中的甲烷氧化机理,本研究利用RealTime-PCR和PCR-DGGE技术对其中的甲烷氧化菌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群落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技术可以用于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在距导气管0、2.5、5.0、10.0和15.0 m处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数量分别为1.13×109、2.22×108、2.38×108、2.20×107和5.21×106g-1,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和香侬多样性指数依次为:0 m〉2.5 m〉5.0 m=10.0m〉15.0 m,此外,垃圾样品中甲烷氧化菌可归为:Methylocaldum(甲基暖菌属)、Methylobacterium(甲基杆菌属)和Methylocystis(甲基孢囊菌属),且优势菌种为Type I型Methylocaldum。  相似文献   

17.
郭智  原海燕  陈留根  奥岩松 《生态环境》2010,19(5):1087-1091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系列镉浓度处理对龙葵(Solanum nigrumL)幼苗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龙葵根系可溶性蛋白质较叶片受Cd影响更大。龙葵植株叶片和根系NO3--N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随镉浓度提高而先增后降,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叶片NO3--N含量和NR活性均在25μm镉处理8d后达到峰值,而根系NO3--N则在50μm镉处理8d后最高。叶片NO3--N含量受镉处理影响较根系稍大。然而,龙葵叶片中NH4+-N含量随镉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逐渐升高,100μm镉处理16d后最高,表明镉胁迫下龙葵叶片铵态氮富集效应明显。龙葵叶片和根系中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随镉处理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100μm镉处理16d后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对密闭式垃圾清洁站的分布及内外部的大气状况进行了监测并运用大气扩散模型探讨了垃圾清洁站的安全防护距离.结果表明:海淀区垃圾清洁站的分布不均衡;所有垃圾清洁站内外的大气污染物中,H2S、NH3、S02、N02、二硫化碳、苯乙烯、TSP、CO等指标均符合中国相关排放标准;转运站内部三甲胺、甲硫醇、甲硫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