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然悟语     
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在于它以无私和广博的胸襟孕育了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名家走笔”刊登的《自然悟语》,提出了这个曾经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名作《诗经》,还是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莫扎特的小夜曲,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都感悟于自然的造化,是朴实无华、宽广神奇的大自然给人们以灵魂深处的震撼,使之创作出永存于世的不朽之作。大自然给人类以生命,给艺术以源泉,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这一切,珍惜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2.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然是人类明的根基 大自然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它通过进化之手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生命创造出了人类。和生命大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恩惠。但是人类又是生命进化旅程中一个特殊的旅客,由于他的到来.生命进化的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大地母亲”的健康也受到了威胁。  相似文献   

4.
王凯 《环境教育》2009,(4):20-20
环境文化是博大的、丰富的、悠久的。我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源的理论,都包含了朴素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5.
您读书了吗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所写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被人们念诵至今。曾有一项权威性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高达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一般",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美术书法委员会换届会议8月30日在北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鼓励艺术家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为繁荣我国环境艺术及促进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书画艺术家还联名发出了书画绿色中国”倡议书,号召美术书法艺术家主动承担责任,以笔墨丹青为工具,以书画艺术为载体,在创作中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在作品中体现以生态文明为特点的环境文化理念,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及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建设“绿色中国”而努力创作。据介绍,“书画绿色中国”一直是中国环境文…  相似文献   

7.
米丘林说过一句话:“大自然是不会错的,因为它没有脑子。”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没有主观主义。只有人有主观主义,习惯于不尊重现实,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传统,不尊重历史。你违反自然规律,自然会报复你;你违反社会规律,社会同样会报复你。积此生的经历,算是深知了此理。——摘自唐锡阳《做自然的奴隶,当社会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仿自然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研究新的环境工程工艺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思想是“师造化”。本文通过对环境仿自然法的成果及其理论进行论述,揭示了仿自然法丰富的哲学内涵,指出其符合“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伟大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唐晓渡 《绿叶》2010,(1):218-221
环保诗为什么没在中国诞生?缘于我们的诗人更多从心灵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尽人工.不着痕迹——这既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本来之意。外部自然与内心的自然是一致的.艺术倘真能做到“道法自然”.那么我们也应该自然而然地生活。诗歌为我们象征性地建起生存的有机.重塑有弹性的绿色生活.是未来诗歌及诗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滕贞甫 《绿叶》2022,(6):28-29
<正>生态文学作为表现自然与人关系的文学,作家的责任维度决定着作品的境界。责任维度虽然是个抽象概念,但对于作家来说,它却是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所系,是一个写作“为了谁”的问题。生态文学作家考量的是如何以文学的方式来重构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反自然行为的内省等。我认为生态文学作家至少要把握四个责任维度。第一,“两山”理论的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  相似文献   

11.
曾记得有所学校在亚洲书画协会举办的书画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有1/3的作品画的是校园、家乡、山村的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和“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环境教育课上,适当地融绘画于环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画“欣赏”的环境、“污染”的环境和“创造”的环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画“欣赏”的环境大自然是美丽的,有蓝蓝的天空、无边的海洋、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它对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孩子们只有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可爱、生…  相似文献   

12.
一、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古今谈我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匍伏在大自然脚下的奴隶,而是参与天地化育、维系阴阳谐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同时参加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上。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提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那时他就注重保护山林川泽,并且认识到山泽林薮是国家的“天财  相似文献   

13.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这是由台湾著名野外摄影师、著名的环保人士徐仁修奉献给大陆读者的一部精美摄影集。作者选取了蜥蜴、蝶类、蜘蛛、甲虫等各类动物的“拟态”作为表现主题,以细腻、精美的图片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大自然的美。使读者从中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感受自然的奥妙。每幅照片都有相应的配文和主题。此外,在这部摄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动物们跟自然和谐生存的状态。此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刘秀娟)《与大自然捉迷藏》@刘秀娟  相似文献   

15.
“感恩”一词原本是个舶来语,《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的心,就是对世间万物给予我们的帮助表示感激并铭记在心!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绿色,世界将会是一片血腥和黑暗。而我们“感恩”的心,就是地球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追忆往昔     
正从小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时常会这样感叹:"万家灯火通明,霓虹灯色彩斑斓,真美!"但当我们看过那些老照片中的风景,才惊奇地发现,发展落后的那个年代,风景竟是如此美丽。我们才明白,那逝去的风景才是极致之美。那逝去的极致之美皆为自然之美。大自然是最具有才气的艺术家,它用巧手塑造出险峻的高山、广茂的平原、辽阔的天空和幽远深邃的海洋,曾为多少名家所赞叹。余秋雨先生曾走遍名山大川,游  相似文献   

17.
在大自然中,竞争才能使物种多样和强大。野生动物不“野”,就得退化。现在人类把自己放进了“保险箱”,这保健,那防疫,药品越来越贵,治疗方法越来越邪乎。结果是“劣胜优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邪症怪病层出不穷!人类应该及早地把自己放归自然,增加适应性,提高抗病力,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还自然以自然如果看到一只小鸟被一条蛇死死缠住做垂死挣扎时,我想您一定和我一样,为了救那只小鸟把蛇轧死吧?但是一位生物学家说“:不要管它,大自然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不管是蛇吃鸟,还是蛇吃青蛙,这其实都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生物链,是最为客观的一种方式存在。自然界有其自身调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汁原味的原则 为了解除工业文明的苦闷,逃脱城市的恶劣环境,人类开始寻求最佳的生存环境,这是产生生态旅游的动机。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人类开始回归大自然,追求人类以往的那种“原始味”——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因此,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即不但要保护大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把现代化文明移置到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应与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相协调,保护人地和谐的旅游美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20.
正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共同策划的"路边的自然"环境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进入北京市15所学校,播撒绿色种子,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