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简要概述了闪速炉气力输送系统收尘装置的改造和圆筒型布袋收尘装置在气力输送系统中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浊度仪的工作原理和优越性,此装置的使用提高了收尘系统自动化、收尘效率和收尘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我矿冶炼厂炼锑收尘系统,于1970自行设计、制造、安装了一套反吸风自动振打布袋除尘装置,收尘效果较好。有色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一般比重大,沉降速度快,因此输送管道流速不宜过低。我厂设计时采用25米/秒,反吸风管  相似文献   

4.
武钢8~#平炉初步设汁考虑采用120米~2电收尘器。为了给收尘器的气流分布装置及电场内部有关构造的设计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气流分布模拟试验。试验目的是,在收尘器进口管及本体内安设必要的气流分布装置和隔流装置,以便尽可能做到:①电场进口横断面上气流速度相对均匀;②净化的烟气  相似文献   

5.
小仓泵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是结合流态化和气固两相流技术研制的。其输送技术的关键是必须将物料在小仓泵内得到充分的流态化,改悬浮式气力输送系统为流态化气力输送,系统整体性能超过常规的气力输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沈阳房产水泥厂在国 家建材总局唐山水泥机械 设计研究所的协助下,在 2#回转窑窑尾建成了一 座直径2.8米、高14米的 增湿塔和一台具有RS电 极的电收尘器,井针对电 收尘器的燃烧爆炸问题, 试验成功了用一氧化碳气 体分析器作为防燃防爆的 监测装置。经受了一年生 产实践的考验,系统总收 尘效率为99.7%,电收尘 器比设计收尘效率提高 0.4%,电收尘器出口浓度 平均为196 毫克/米3,接 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增湿塔和电收尘每年可回 收生料粉20,000~21,000 吨,为国家节约资金24万 多元。 窑尾增湿塔和电收尘器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回…  相似文献   

7.
工作动态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总局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在沈阳市召开“窑尾增湿塔工业性试验”技术鉴定会。唐山水泥机械设计研究所、沈阳市房产水泥厂等汇报了窑尾增湿塔和电收尘器防燃防爆一氧化碳监测装置的研制经过及工业试验情况。 鉴定会认为:窑尾增湿塔的设计比较合理,水的雾化情况好,有效地增大了烟气湿度,降低了粉尘的比电阻值,适应了电收尘器的技术要求,提高了收尘效率。电收尘防燃防爆一氧化碳监测装置,能够准确地指示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会议要求继续进行增湿塔喷水量、自动调节的研究,增设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和电收尘器自动保安装置(本刊讯)…  相似文献   

8.
筒网电收尘器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颖的除尘装置,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该装置最初是某冶炼厂为解决 PφΓ—Ⅴ型布袋收尘器的铅中毒问题而设置的,阳极是一个圆筒网,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是直径2毫米的铁丝网作骨架,外层是80目的黄铜网,作收尘极,直径310毫米。整个装置及其连接情况如图示。  相似文献   

9.
回转窑是铝工业和水泥工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其窑尾电收尘器的收尘效率直接影响大气的环境质量。 近10年来,我国新设计的回转窑上大都配置板卧式电收尘器。其主要问题电场内振打装置故障率高,占总故障数的32%。本文是从对电收尘器的多年管理及技改实践中,着重探讨如何选择湿法回转窑电收尘器的振  相似文献   

10.
电收尘发展的早期,人们用电收尘器净化铜转炉烟气中发现,烟气含SO_3大时,粉尘是导电的,收尘效果好;SO_3含量降低,在收尘器管壁上形成不导电的沉积物,同时,收尘效果大大恶化。为了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有人从1918年就开始对粉尘比电阻进行测定研究。最早测定粉尘比电阻的装置是针尖法。后来又发展了其他方法。从测定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即实验室测定和现场测定。实验室测定是从现场取粉尘样品在实验室的测定装置内进行,可以了解水分、温度等对粉尘比电阻的影响;现场测定是在电收尘器  相似文献   

11.
以顾桥煤矿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手段,分析了开采速度对工作面覆岩运动、围岩破坏、应力分布和液压支架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个周期来压内工作面落煤引起的岩梁刚性回转下沉量是一定的,工作面作业循环时间引起的岩梁蠕变下沉量与岩梁刚性回转下沉量呈正比,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仅减少围岩体蠕变引起的岩梁下沉部分。工作面开采速度增加,覆岩塑性区发育范围减小,煤壁应力集中位置变浅、应力集中系数变小。工作面快速推进时,液压支架承载多为2次増阻和3次増阻,支架工作阻力较小;缓慢推进时,液压支架承载多为1次急增阻,载荷近似呈线性增长,支架工作阻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埋置深度对原水管道影响,利用缩尺模型对不同埋深条件下原水管道受力特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管道外径、管道埋深、加载值和加载方式等因素对管道受力影响。结果表明:中心加载条件下,随管道埋深增加,管道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埋深厚度与管径比值为3时,管道应力达到最大,土拱效应开始显现;偏心加载条件下,埋深厚度增大使管道应力不断增加,但后期管道应力增长率小于前期;相同埋深厚度条件下,中心加载与偏心加载条件下,同截面管底处应力值相对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埋深区域内原水管道维护运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疫情背景下复工难导致的配送能力受限,从而影响生鲜电商企业为居家消费者配送生鲜物资的问题,基于疫情下居家消费者以小区为单位的团购特点以及生鲜物资的保鲜时长与防疫用品的有效防护时长限制,构建疫情背景下生鲜物资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以求解并优化生鲜电商企业配送车辆行驶路径,使其在完成配送任务的前提下,使用最少配送车辆完成以小区为单位数量激增的需求订单,在履行生鲜电商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末端配送总成本最小化。最后通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具有现实可行性,为疫情下面临复工难问题的生鲜电商企业物资配送路径优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动载下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特征,采用微震监测系统、顶板动态监测仪及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深部工作面回采中微震活动特征及巷道变形破坏特征,模拟动载前后巷道围岩及支护体力学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微震事件分布与累计损失能量均呈现出明显的3阶段特征,与工作面开采过程出现的初次来压、采空区初次见方和遇见断层现象相对应;微震事件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动载下顶板破坏程度大于底板及两帮;动载扩大了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改变了围岩的受力状态,增大了围岩的变形量与支护体的受力;通过增加锚杆直径、长度、排距及提高预紧力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现场监测数据表明,优化后支护方案保证了围岩的完整性,限制了围岩的变形,减小了锚杆受力,能够有效控制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的变形,对采动影响下深部巷道维护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采空区自燃三带实测方法的不便性和局限性,为准确合理地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构建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和自燃危险区域的相互关系,提出以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直接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实践验证。以实际工作面为背景,通过运用FLAC3D数值模拟、现场埋管实测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分析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演化规律和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征,得到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空隙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空区底板应力场先后经历应力降低区、应力升高区和应力稳定区,根据走向、倾向应力峰值曲线初步判断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为:散热带0~89 m,氧化升温带89~190 m,窒息带190 m以外;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划分得到的散热带0~86.4 m,氧化升温带86.4~187 m,窒息带187 m以外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丰富安全文化学原理和完善安全文化学学科理论体系,进而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主要从组织层面出发,运用比较法与归纳法,对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开展系统研究。首先,根据安全文化与安全文化学的定义,给出安全文化学原理的定义,并指出安全文化学原理研究需注意的2个问题。其次,提炼并剖析安全文化学原理的7条核心原理,即累积效应、"中心-边缘"效应、过滤原理、传播原理、局部稳定原理、最小偏离角原则与牵引跨越原理。最后,构建安全文化学原理"三层"结构体系,并分析其内涵。结果表明,7条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并可划分为3个不同层面,它们几乎涵盖安全文化学的所有研究内容,可显著促进安全文化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安全激励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作用,识别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及干预因素,分别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安全奖励和安全惩罚的干预机理进行假定。基于调研数据,采用SPSS和AMOS工具展开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激励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奖励对从众动机建筑工人的安全动机的端正产生0.108的正向影响、对安全能力的提升产生0.121的正向影响;惩罚对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健康产生0.140的正向影响、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产生0.250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预防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上海市长江引水三期非均匀地基区间管道爆管问题,采用缩尺试验研究非均匀地基条件下原水管道受力变形特征,针对非均匀地基的密实度和长度进行逐级划分,并设计不同的试验工况研究管道的受力特征。结果表明:管道下方非均匀地基的密实度对管道所受应力有较大影响,即密实度越高,应力值越低,管底处的应力受密实度和非均匀地基长度的影响最大。非均匀地基区域边缘处截面应力与管道中央截面应力相比,非均匀地基长度为1D时,截面Ⅰ上测点的应力值与截面Ⅱ的应力值大小相近,而在1.5D和2D长度条件下,呈现出截面Ⅰ的应力值高于截面Ⅱ的规律。研究成果对非均匀地基区域的原水管道运营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德钊  杜晓燕  周君昊  周波 《安全》2022,43(1):26-30
为降低固引剂碎片伤害事件发生的概率,首先研究爆竹固引剂碎片致害机理,并采用风险矩阵法构建固引剂碎片风险评估方法;然后对200批次爆竹产品固引剂的质量安全进行风险监测预警;最后对固引剂组份及配比进行技术改良并实践验证。研究表明:爆竹固引剂碎片风险值为9,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属于大概率风险事件,风险程度为“严重级”。改良后的固引剂各项技术指标全部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大冶铁矿尖林山矿区接触带巷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原理,构建了矿岩接触带巷道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模型,设计了沿巷道走向与矿岩接触面对称布置的应变位移计监测方案,分析了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接触带巷道顶板两侧岩体沉降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存在差异,接触带巷道大理岩侧顶板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大于铁矿侧;邻近巷道开挖扰动对已开挖巷道顶板变形破坏有较大影响,增大了接触带巷道两侧岩体的沉降变形程度。结合大冶铁矿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量监测数据,从顶板沉降量、沉降速率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规律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