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X52 200002133小流域磷污染物非点源输出的人工降雨模拟研究/洋.保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委会一2000,20(1)一33一37环图X一9以人工降雨实验模拟方法,对巢湖六叉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磷的输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雨强o.79mm/min下,5种景观斑块的产流量序为:森林坡地>水稻田(围堰敞开)>村庄场院)油菜地>蔬菜地,植被(作物)、土壤物理性质和前期水分含量共同影响着产流量。村庄是各种磷污染物的最大输出者,蔬菜地次之,水稻田、油菜地和森林坡地群落则少得多。从径流产生开始,…  相似文献   

2.
亚热带丘陵区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磷素径流输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g J  Zhang G  Zhang H  Zhou R 《环境科学》2002,23(5):36-41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是目前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位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安徽省宣城市梅村中2个相邻的支流域为实例,研究了具有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农-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水的磷素含量和输出。结果表明:林地-水塘-农田-村庄系统水溶性磷(DP)含量>>林地-水塘系统DP含量和林地-农田系统DP含量,后二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林地-水塘-农田-村庄系统悬浮泥粒结合态磷(PAP)含量>>林地-农田系统PAP含量>林地-水塘系统PAP含量,三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总磷的输出量为:林地-水塘-农田-村庄系统>>林地-农田>林地-水塘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对磷素输出有明显影响,村庄的存在显著地影响下游的水质,农田(水稻田)显著地增加悬浮颗粒和颗粒含磷的输出。流域磷素主要是随土壤泥粒的流失而输出,在3个系统中磷素的含量都以PAP的含量为主,占水中全磷量的73%-99%,平均为90%。流域3种土地利用系统地表径流水中的PAP的含量(PAP<400mg/L时)均与悬浮泥粒的含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而只有林地-水塘-村庄系统中DP含量与PAP含量存在对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郑有斌  徐渝 《重庆环境科学》1996,18(6):29-32,37
1993年~1994年在重庆下风向离城5km处的八公里,10km处的岔路口及20km以外的清洁区界石进行的四种蔬菜,青菜,萝卜,莲白和莴笋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四种蔬菜的生长和产量严重地受到了重庆近郊大气污染的危害;(2)污染区蚜虫等害虫数及时叶片的危害明显大于清洁区界石。(3)四种蔬菜对重庆大气污染物的敏感顺序为青菜〉萝卜〉莴笋〉莲白。(4)所有四种蔬菜生长前期都对污染物敏感,但生长后期莴笋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环大冶湖区域内采集42个土样,在实验室分析总磷(TP)、土壤有效磷(Olsen-P)、易解吸磷(CaCl_2-P)、藻类有效磷(NaOH-P)含量,收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并对比分析,以了解环大冶湖区域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形态含量特征,对其流失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土壤磷含量变化范围较大,TP含为175.56~1 232.70 mg/kg,平均值为653.0 mg/kg;Olsen-P 含为1.24~63.72 mg/kg,平均值为10.24 mg/kg;CaCl_2-P含量为0.14~11.72 mg/kg,平均值为1.84 mg/kg;NaOH-P含量为20.23~279.56 mg/kg,平均值为96.98 mg/kg;(2)以Olsen-P含量为横坐标,以CaCl_2-P含量为纵坐标,采用双线性模型模拟土壤磷素淋失“突变点”,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拐点”。TP和NaOH-P水平呈现蔬菜地>水稻田>旱地>林地;Olsen-P和CaCl_2-P水平呈现蔬菜地>林地>旱地>水稻田;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积累水平普遍不高,磷素流失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源地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滇池湖区农田径流中污染物氮,磷和泥沙等的控制工程净化规律及去除效果,并以TN,TP,TDN,TDP,SS和CODcr六项监测指标为对比研究依据,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连续试验工作,结果表明:(1)工程系统的水质处理效果右达到或超过常规二级处理水平,系统对TN,TP,TDN,TDP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2)工程系统对农田径流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低有别,按顺序排列为:TP〉TDP〉TDN〉TN〈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丹江口市习家店小茯苓村为代表研究该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特性,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收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地表径流,分析地表径流样品的污染物。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降雨强度和相似的植被覆盖度,其氮、磷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表层氮磷的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总氮输出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柑桔园玉米地蔬菜地;COD输出量表现为玉米地柑桔园蔬菜地;蔬菜用地中总磷输出量远远小于玉米和果树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硝态氮是氮流失的最主要形态。径流污染负荷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污染物浓度与降雨量未呈现线性关系。从全年来看,秋季农田地表产流量及农田地表径流污染物输出量最大,这与该流域秋季降雨量及频繁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仲胜  吕宪国  宋晓林 《环境科学》2011,32(11):3429-3434
通过对比分析三江平原典型的小叶章湿地、玉米地、水稻田、人工杨树林和岛状林土壤中锰(Mn)含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Mn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土壤Mn含量范围为107.73~2 798.99 mg.kg-1,平均为403.24 mg.kg-1,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中Mn含量差异显著(F=9.272,P〈0.001),表现出岛状林〉人工杨树林〉玉米地〉小叶章湿地〉水稻田的规律;总体上由表层至底层,各层土壤Mn含量表现为玉米地〉小叶章湿地〉水稻田,岛状林〉人工杨树林的规律,表明湿地开发为旱田后,土壤Mn将聚集,而开发为水田后,土壤Mn则流失.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Mn含量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系(r=-0.279,P〈0.05),Mn与S含量(r=0.383,P〈0.01)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r=0.244,P〈0.05)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SOM)和有效硫(Sa)含量相关性并不显著.环境因子的改变,可能是通过改变Mn的赋存状态而影响到土壤Mn含量.  相似文献   

8.
云南不同类别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连续3年定点定位监测了云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旱(缓)坡农耕地、中海拔旱(陡)坡农耕地和平坝区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统计分析了监测结果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空间差异:旱(陡)坡农耕地〉旱(缓)玻农耕地〉平坝区蔬菜地;时间差异:旱(缓)坡农耕地〉平坝区蔬菜地〉旱(陡)坡农耕地。  相似文献   

9.
丘陵坡地地表径流中磷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磷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是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地表径流中磷的形态有助于了解农业活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本研究在2年内测定了浙江北部排溪冲小流域6种坡地利用方式的径流中各种磷的形态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己开发利用的坡地(尤其是新开荒的坡地)泥沙结合态磷(PP)是地表径流中P存在的主要形态,PP占总磷(TP)比例在49.39%~87.72%,径流中可溶性磷(DP)占生物可利用磷(BAP)的50%以上;径流中的DP和BAP明显受施肥状况和土壤中磷含量的影响,磷肥施用后遇降雨和高的土壤含磷量是导致径流中DP和BAP浓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地高山森林溪流磷输出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磷输出的主要形式,而且与下游水域环境密切相关,但对此人们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为了解森林溪流磷的最大输出潜力,于2013年8月中旬溪流流量较大的季节,调查了海拔3600~3700 m的高山森林18条溪流的磷输出及其从源头到尽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所选样地内,溪流中总磷储量为8120.1 mg,单位水体面积储量为5.4 mg·m-2,单位水体面积总输出量为150.3 kg·km-2·d-1,单位集水区面积总输出量为0.2 kg·km-2·d-1,集水区潜在年输出总量约为67.7 kg·km-2.溪流中总磷含量维持在检出限0.01~0.6 mg·L-1之间,所有溪流上游总磷含量和储量均明显高于下游;溪流尽头总磷储量仅为源头总储量的29.2%,尽头平均浓度为源头平均浓度的30.9%.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溪流具有明显的磷输出特征,但从源头到尽头的汇流过程中,溪流水体能显著降低总磷含量及储量,表现出明显的自净能力,这也是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养分传输纽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