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引言 地球化学野外研究韵对象和范围很不相同,但最通常的是用这些研究来描述和解释岩石、土壤和冲积层内的成分变化,或不同地质体之间的成分变化。对于讨论误差来说,不必区分这两类问题,因此,这里我们只需考虑单个地质体内的变化。至于这个地质体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贵州碘缺乏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中岩石、土壤和水对碘缺乏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对贵州碘缺乏病的重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进行了一定量的岩石、土壤、水及粮食作物(大米和玉米)样品采集,测试碘背景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环境中岩、土及水碘背景与贵州碘缺乏病分布有一定的关系。重病区主要属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低的分布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非病区主要属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煤系;轻病区分布的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则介于重病区和非病区之间,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变质岩和碎屑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区域内农田土壤Cd、A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对云南某典型喀斯特区域农田内70个表层土壤样品、4个土壤剖面和10个岩石样品中的Cd、As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区域内土壤中Cd含量变异范围为0. 05~3. 86 mg/kg,As含量变化范围为11. 9~301mg/kg;区域内深层土壤中Cd、As元素含量均高于筛选值;岩石中Cd元素含量为0. 13~1. 49 mg/kg,As元素含量为1. 4~319 mg/kg。综合分析,区域内土壤中Cd、As元素异常的原因主要是高背景地质来源或风化结果所致。  相似文献   

4.
洞穴滴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贵州犀牛洞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揭示洞穴滴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贵州镇宁犀牛洞3个滴水点的滴率、水化学组成等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示踪结果显示出犀牛洞滴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较快(28天以上),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即土壤和岩石,而大气降水携带的物质成分较少,滴水点均受到不同源来水的影响。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岩石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所控制,表明犀牛洞滴水点的次生沉积物可能记录了环境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控措施,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指出,土壤质量对农业的可持续性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和长远,提高土壤质量是农业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壤重金属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土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且很难降解,一旦污染就难以恢复,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采取措施,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尤为重要。因此,第一,全面掌握现状;第二长期开展监测;第三强化源头监管。  相似文献   

6.
贵州将军洞上覆土层对滴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运超  王世杰 《环境科学》2006,27(10):1986-1991
对贵州安顺将军洞4个滴水点进行为期1a的动态监测.将军洞滴水对大气降雨的响应极快(0~9d).滴水的物质来源于土壤.由于滴水点上覆土壤厚度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滴水水化学特点.水通过的土壤较薄时,溶解的物质量少,降低了滴水点发生稀释作用的可能,也使得岩石对滴水化学组成的贡献增大.样点JJD-1、JJD-4滴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稀释作用的影响,而JJD-1滴水运移过程中还受到不同源来水的影响产生了“活塞效应”,JJD-2滴水也受到不同源来水的影响而产生滴率的跳跃式变化,这些作用只在次一级作用强度上对滴水水化学产生影响.岩石的溶解作用以及方解石的沉淀作用控制了洞穴4个滴水点水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因此,土壤作为一个重要的岩溶环境因素决定和控制了洞穴滴水的水化学特点,应该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章采用了单因子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泰安市城市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评价,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城市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Pb、Cd、Cu、Zn、Cr、As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0.11、6.8、1.15、0.86、0.41、0.29,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Zn>Cr>As>Pb;各道路综合污染程度依次为东岳大街>岱宗大街>泰山大街>龙潭路>温泉路。城市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呈现Cd污染严重的明显特征,潜在生态危害单项系数达到204,重度污染程度,其余重金属Pb、Cu、Zn、Cr、As轻微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214.88,达到中度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滇东北典型高原盆地地区以岩石、土壤和农作物(苹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元素赋存形态和生物富集系数等研究方法,对土壤Se元素开展持续监测与分析研究,获取高原盆地土壤Se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信息.结果表明:昭阳区富硒土壤集中分布于洒渔和旧圃两镇,土壤Se主要为碳酸盐岩、含煤黏土岩、玄武岩和四纪沉积物的岩石继承性富集,碳酸盐岩和黏土岩区同时受表生富集作用影响强烈.不同母质区土壤表现出在不同深度Se活动态比例变化,在20~60cm深度尤为明显.Se生物累积研究结果显示:玄武岩区>含煤黏土岩区>第四系沉积物区≈碳酸盐岩区, Se在盆地复杂母质区显示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土壤Se更倾向于向苹果树叶中累积,其次是根系、树枝和果实.对区内土壤多年持续监测结果表明,成土母质、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及作物Se迁移累积的三个主要因素,土壤Se趋向于在pH值在6.05~7.15向作物内迁移.区内土壤Se随时空变化主要受土地耕作方式差异和非自然来源带入的影响,变化主要发生在“高Se”和“边缘Se”区域.非自然Se源的带入同时伴随其他污染物的累积,建议加强源区监测与污染物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
广东鼎湖山斑岩钼矿区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从钼矿区和对照区采集的岩石、土壤和植物样品的研究表明,矿区岩石与土壤中钼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74,土壤与马尾松、桃金娘、鼠刺和芒箕叶片中钼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87,0.98和0.99。在马尾松、桃金娘、鼠刺、芒箕和藤黄檀的叶片中,矿区相对于对照区,前者的最高钼含量是后者的18倍、53倍、12倍、46倍和35倍。钼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藤黄檀的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核膜界限消失,核仁解体,叶绿体结构受到破坏,细胞中有颗粒物存在。钼还会抑制植物叶片对镁的吸收。因此利用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找出隐伏在植被下的矿床。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下土壤碳转移对岩溶动力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是陆地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最佳场所,也是岩溶发育最为活跃的部位。土壤~岩石(土箱)、草本植物(麦冬)-土壤-岩石(草箱)、木本植物(黄杨)-土壤-岩石(树箱)体系中碳循环的模拟试验显示,黄杨具有较大的树冠可截获更多的降雨,根系的呼吸作用、分泌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活力的提高,使土壤环境中CO2浓度提高,树箱比土箱、草箱分别提高148.08%、75.01%,而土壤呼吸排放CO2的量则分别提高175.75%、171.14%;随水排泄的无机碳浓度分别提高77.78%、72.49%,排泄的总量分别提高166.49%、153.81%。碳循环强度的增加,使土下碳酸盐岩的侵蚀能力加强,树箱比土箱提高2.84倍、比草箱提高1.36倍。  相似文献   

11.
锶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锶同位素基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1)在岩石-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对风化作用的指示意义;(2)在河流-河口系统中对古盐度和河流古流量的定量指示意义;(3)在大陆-河流海洋系统中对风化作用和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4)在流体-岩石系统中对成岩作用和流体/岩石比的定量指示意义。最后指出了海洋锶同位素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某些地质档案锶同位素研究可能揭示的重要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活动致使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超过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值或土壤背景值的上限值,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土壤环境恶化,从而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水体噪声危害的现象,称之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占耕地总量的1/6左右,造成国家经济效益的损失达200亿元左右,可见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并不乐观。本文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系统的提出防治措施,为今后土壤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降雨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降雨期间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的化学特征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了Ba、Sr、Fe、Mn、Al这5种微量元素及其他常量元素质量浓度的高分辨率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浓度变化曲线分析微量元素来源及其迁移路径,并结合流域地质背景探讨地下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Ba和Sr元素为碳酸盐岩溶解的产物,储存于岩石裂隙、孔隙等介质中,经扩散作用进入地下河,质量浓度变化较小;而Fe、Mn、Al均来源于土壤,其中Fe、Al元素主要通过落水洞直接进入地下河,而Mn则通过土壤-岩石多孔介质补给地下河,三者浓度变化很大,对降雨响应强烈.结果表明,5种微量元素质量浓度均低于1 mg·L-1,Fe、Mn、Al元素最高质量浓度均超过饮用水限值.地下河Al、Fe元素质量浓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水土流失和水质变化状况,因此有必要加强落水洞附近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从源头控制污染源.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高异质性背景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6类典型人为活动方式石灰岩坡地针对4类主要生境类型(土面、土石面、石沟、石缝)开展生境空间分布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Guelph入渗仪进行稳渗率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各生境土壤性质和土壤稳渗率关系,结合人为作用方式探讨各生境土壤性质和稳渗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普遍高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受土壤孔隙和岩石裂隙耦合作用影响。2)各生境条件下土壤稳渗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呈现"斑块状"空间分布特征。3)坡地人为作用方式变化将改变原有生境的土壤性质,进而导致各生境土壤稳渗率随人为活动进程发生相应变化。人为踩踏作用影响较小的原生林、次生林和乔灌林坡地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稳渗率普遍高于石沟和石缝生境,但转变为人为踩踏作用强烈的放牧灌草地或火烧人为干扰地后,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退化严重,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增大,稳渗率显著降低。而石沟和石缝生境土壤性质和稳渗率受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稳渗率仍可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查明高异质性背景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6类典型人为活动方式石灰岩坡地针对4类主要生境类型(土面、土石面、石沟、石缝)开展生境空间分布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Guelph入渗仪进行稳渗率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各生境土壤性质和土壤稳渗率关系,结合人为作用方式探讨各生境土壤性质和稳渗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普遍高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受土壤孔隙和岩石裂隙耦合作用影响。2)各生境条件下土壤稳渗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呈现"斑块状"空间分布特征。3)坡地人为作用方式变化将改变原有生境的土壤性质,进而导致各生境土壤稳渗率随人为活动进程发生相应变化。人为踩踏作用影响较小的原生林、次生林和乔灌林坡地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稳渗率普遍高于石沟和石缝生境,但转变为人为踩踏作用强烈的放牧灌草地或火烧人为干扰地后,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退化严重,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增大,稳渗率显著降低。而石沟和石缝生境土壤性质和稳渗率受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稳渗率仍可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碳酸盐岩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决定上覆土层厚度的碳酸盐岩建造中的泥质含量,贵州碳酸盐岩地区的岩石组合类型可分为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按贵州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蚀速率平均值49.67 mm/ka计算了碳酸盐岩不同岩石组合类型的成土速率,并以此作为相应岩石类型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6.84 t/(km2.a),为土壤侵蚀极度敏感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45.53 t/(km2.a),为土壤侵蚀重度敏感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103.46 t/(km2.a),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说明贵州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存在空间分异。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土壤允许流失量小于6.84 t/(km2.a)的连续性碳酸盐岩地区,尤其是连续性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广。  相似文献   

17.
凉山州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放化分析法和FT-620型环境γ-x照射量率仪就地测量法,测量凉山州天然放射性水平。地层岩石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赋存于震旦纪至白垩纪地层中;土壤中基带土壤红壤核素含量较高;河水中铀钍含量较高,温泉水中钾-40较高;凉山州陆地和地表水体与地层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有机质和粘土矿物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地球化学是以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元素和化合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的科学。有机质、粘土矿物与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环境污染危害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实质,就是有害元素和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迁移、积累,破坏了某些生态平衡的结果。土壤和河流、湖泊、海洋的水体和沉积物中广泛地存在着粘土矿物和有机质。这些物质首先来自岩石的风化和火山的爆发。粘土矿物是风化产物和火山热液、热气产物。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球表面受水、空气和有机物的影响而起的变化。岩石除含有大量的常量元素以外,还含有极少量对生物和人体有益或有害的微量元素。岩石在风化的迁移中,粘土矿物、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地下水。本文通过对地下水的监测,全面了解地下水变化情况,分析地下水污染物污染成因,为政府管理和决策,尤其是合理调整地下水保护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与。  相似文献   

20.
鄂西地区土壤中氟的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氟属于卤族元素,在矿物中主要以氟离子(F~-)存在,是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岩石经风化以后特别是在一些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常将岩石中的氟溶解并转移到土壤中。因此,氟在环境中分布较广且不均匀。在最近几年进行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工作中,发现湖北省土壤中氟的背景值高于世界土壤平均水平,也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鄂西地区,又远远高于湖北省土壤背景值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