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化锌为活化剂污泥含碳吸附剂用于含六价铬废水的吸附实验。实验以静态吸附的操作方式,考察了吸附剂的投加量、吸附时间、废水的pH值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其吸附模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含六价铬废水吸附实验最佳的吸附条件是吸附剂投加量不少于0.7g,吸附平衡时间是90min,溶液pH值小于2,溶液的初始浓度为20mg/L。朗格缪尔模型比弗兰德利希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污泥含碳吸附剂对该废水的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为8.285mg/g。  相似文献   

2.
以胶乳生产废水脱水污泥为原料,利用硫酸对其进行磺化改性,制备吸附剂用于阳离子蓝X-GRRL染料溶液吸附脱色。文章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pH值和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热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泥中成功接枝了磺酸基团;当阳离子蓝初始浓度为20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200 mg/L,吸附温度25℃,pH=5.5,150 r/min振荡吸附600 min时吸附容量达817 mg/g。热力学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剂对阳离子蓝的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理论,通过该模型计算在20℃理论饱和吸附容量为840.3 mg/g。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剂对阳离子蓝的吸附是吸热和熵增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制备的污泥吸附剂通过搅拌-吸附-沉淀一体化装置,对印染废水进行工业试验。试验选取污泥吸附剂投加量、印染废水pH、吸附时间及悬浮物等因素进行考查。结果表明,通过搅拌吸附沉淀装置,吸附剂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印染废水,吸附剂投加量为1017.5 g L-1,搅拌吸附时间为117.5 g L-1,搅拌吸附时间为11.5 h,可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印染废水pH值为5时,吸附剂投加量为10 g L-1,搅拌吸附时间约为60 min,沉淀时间约为45 min的条件下,污泥吸附剂处理后的出水pH为3.96,对废水脱色率为92.65%,COD去除率为47.33%。在工业上可用污泥吸附剂代替活性炭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污泥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含Pb2+模拟废水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污水处理站脱水污泥和煤为原料,通过共热解法制备污泥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吸附含Pb2+的模拟废水.同时,考察了污泥吸附剂制备过程中热解温度、配比、热解时间、粒径对碘吸附值及产率的影响,以及吸附时间、温度、pH值、污泥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备污泥吸附剂的最佳条件为...  相似文献   

5.
污泥活性炭理化性质表征及吸附抗生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北京方庄污水处理厂的浓缩和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ZnCl2活化法分别制备污泥活性炭。对制得的污泥活性炭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加替沙星废水的处理。研究2种污泥活性炭吸附反应的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pH值、初始浓度4个因子对吸附量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受到4个因子影响程度相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短期吸附时,脱水污泥表现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最大,获得最大吸附量的条件组合为:初始浓度200 mg/L,投加量0.05 g,pH=9,t=2 h。浓缩和脱水污泥活性炭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34.541 mg/g和34.925 mg/g,表明2种污泥活性炭对加替沙星均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污泥活性炭作为一种废水吸附剂,是废水处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从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铬(VI)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污泥吸附剂对含铬(VI)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是影响剩余污泥吸附铬(VI)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为1.0~2.0;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适宜吸附时间为30 min;在pH值为1.0,污泥投加量为8g/L,30℃吸附30min,对50mg/L铬(VI)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9.65%;在20~60℃污泥吸附不受温度影响;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了污泥对铬(VI)的吸附结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傲能谱仪(SEM/EDS)分析,吸附前后污泥的形貌变化不明显,元素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从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铬(Ⅵ)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污泥吸附剂对含铬(Ⅵ)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是影响剩余污泥吸附铬(Ⅵ)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为1.0~2.0;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适宜吸附时间为30min;在pH值为1.0,污泥投加量为8g/L,30℃吸附30min,对50mg/L铬(Ⅵ)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9.65%;在20~60℃污泥吸附不受温度影响;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了污泥对铬(Ⅵ)的吸附结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吸附前后污泥的形貌变化不明显,元素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汪莉  陈尧  蒋文举  雍晓蕾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1):118-121,129
文章对比研究了污泥活性炭(AC)和1%软锰矿改性的污泥活性炭(ACP)对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时间、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180 min后Cu2+吸附达到平衡,pH=4.8时吸附效果最优;伪二阶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很好地拟合两种污泥活性炭的吸附反应。通过计算,室温下,改性前后的污泥活性炭Langmuir模型的饱和吸附量Qm分别是78.13 mg/g和94.34 mg/g。在初始浓度200 mg/L,pH=5,吸附剂投加量为2g/L时,1%软锰矿改性的污泥活性炭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90.15 mg/g,比未改性时提高了23.33%。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蚯蚓粪对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蚯蚓粪吸附剂在常温条件下对溶液中Cu2+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溶液pH值对吸附效率影响较大。吸附效率在50min内增加极快且随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以Cu2+初始质量浓度、pH值、时间、温度、粒径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吸附条件:Cu2+初始质量浓度为128mg/L、pH=5、投加60目吸附剂3.5g、温度为50℃条件下振荡120min,吸附效率为93.5%,吸附量为3.42mg/g。  相似文献   

10.
吸附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操作方便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污水净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缺陷Zr基金属有机框架(UiO-66-NH2)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去除废水中四环素。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为获得吸附剂去除废水中四环素最佳条件,以四环素的吸附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BBD)响应曲面法(RSM)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四环素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经实验修正后的最佳吸附条件:吸附剂投加量为10 mg, pH=3.80,四环素初始浓度为27 mg/L,吸附时间为3 h;此条件下,吸附剂对四环素的吸附量可达71.85 mg/g。此外,再生实验表明,经过5次循环吸附后,吸附剂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68.33 mg/g),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微波酸活化粉煤灰吸附酸性大红染料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微波酸活化改性后的粉煤灰为吸附剂,对酸性大红染料废水进行吸附脱色处理,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吸附剂投加量等对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在酸性大红染料溶液初始浓度为100 mg/L、pH=5、活化粉煤灰投加量为10 g/L吸附1 h时,活化粉煤灰对酸性大红的脱色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96%。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波酸活化改性后的粉煤灰吸附去除酸性大红的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改性前后的吸附过程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线性相关系数良好。  相似文献   

12.
碱改性净水污泥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氢氧化钠浸渍法改性净水污泥,研究了碱改性净水污泥对水中NH+4的去除性能.同时,考察了模拟废水pH、吸附剂投加量、NH+4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弱酸性或中性,投加碱改性净水污泥20 g·L-1时,在室温下对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NH+4模拟废水振荡吸附120 min,可达到氨氮排放二级标准.将实验数据分别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发现净水污泥对NH+4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净水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包括静电吸引和离子交换两种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水体中六价铬的污染问题,文章研究了活性氧化铝(AA)对六价铬的吸附效果。实验考察了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pH、六价铬初始浓度、投加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对六价铬的吸附效果受pH的影响较大,六价铬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先升高然后降低,最佳pH为3,去除率为84.04%。六价铬的去除率随着活性氧化铝的投加量和吸附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然后趋于稳定,最佳的投加量和吸附时间分别为10 g/L和90 min,去除率分别为87.34%和84.04%。随着初始浓度的不断上升,六价铬的去除率逐渐下降。在原水条件下的吸附速度和吸附容量都比在纯水条件下低。平衡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活性氧化铝对六价铬吸附效果非常好,可以作为去除水中六价铬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4.
将改性粉煤灰应用于氨氮废水中,考察改性粉煤灰的吸附方式、超声功率、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吸附剂粒度和溶液p H值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宜功率的超声辅助有利于氨氮吸附过程的进行;(2)在pH值为5、浓度100 mg/L的氨氮废水中,投加180目的粉煤灰10 g,240 W超声功率下吸附5 h,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7%。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溶液pH值、Cu2+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温度对壳聚糖吸附Cu2+的影响,并对达到吸附平衡的壳聚糖进行了解吸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对Cu2+的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值为4.7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同时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42.9 mg/g;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相比,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剂最佳投加量为1 g/L。用0.03 mol/L H2SO4溶液做脱附液,搅拌10 min,脱附率为73.4%;经过4次脱附-吸附循环,壳聚糖平衡吸附量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近岸带大型海藻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运用改性海藻制备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Cu~(2+)。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影响Cu~(2+)吸附率的吸附剂投加量、Cu~(2+)初始浓度、pH值3个条件进行设计优化,经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到吸附率的二阶模型,确定Cu~(2+)吸附实验的最优操作条件:吸附剂投加量8.09 g/L,溶液初始浓度为40.92 mg/L,pH值6.34,预测最优值为94.5816%,实测吸附率达到94.36%。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海藻是一种很具潜力的环保型廉价吸附剂。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料热解制得污泥灰,并将其用于吸附直接耐酸大红4BS和活性艳红K-2BP模拟染料废水.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温度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吸附时间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有影响,而废水pH变化则不会引起脱色率的较大改变.室温下,4BS和K-2BP的最佳污泥投加量分别为3g·L-1、10g·L-1.4BS在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25min,反应温度为40℃)下,脱色率可达93%;K-2BP在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150min,反应温度为40℃)下,脱色率约为73%.  相似文献   

18.
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水中As(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考察实验室制得的乙二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毒性高,迁移能力强的A(sⅢ)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A(sⅢ)溶液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对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除A(s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2,吸附时间为90 min,磁性壳聚糖微球投加量为0.4 g时,对初始浓度为10 mg/L,体积为100 mL的A(sⅢ)溶液去除率达到96.96%,吸附后溶液中A(sⅢ)浓度仅为0.304 mg/L,低于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砷含量标准值。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解吸实验表明,吸附剂解吸4次后,对A(sⅢ)的去除率仍达到95%以上,吸附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因此,磁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去除低浓度含砷废水非常有效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赤泥处理含磷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赤泥为吸附剂,用静态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赤泥对模拟含磷废水除磷的一般规律,并进而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赤泥是一种有效的吸附剂,其静态吸附行为较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15.5℃时其饱和吸附能力在0.766 mg/g.其动力学行为遵循Bangham方程和Elovich方程.影响赤泥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吸附时间、G值、溶液pH值和赤泥投加量.  相似文献   

20.
将净水污泥与粉末活性炭复合制备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的氨氮。研究了净水污泥与粉末活性炭的最佳复合比例及煅烧温度,并采用EDX、SEM、XRD、FTIR、BET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氨氮初始浓度对氨氮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优于原泥,当吸附时间为5 h,pH为9时氨氮去除效果最佳。对实验结果进行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发现复合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及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