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报道了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测试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等几种工业废水的遗传毒性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各排放口的废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毒性效应。并利用污染指数进行生物毒性等级的划分,从生物毒理学角度为行业污染源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中的生物毒性及其臭氧削减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利用酵母双杂交和umu试验对5个城市9个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生物遗传毒性和视黄酸受体(BAR)结合活性进行了调查.并考察了臭氧氧化对这两种生物效应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城市污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遗传毒性和视黄酸受体(RAR)结合活性,通过生物处理可以大幅削减污水中的RAR结合活性和生物遗传毒性,但污水厂出水中仍然普遍具有遗传毒性,部分残留RAR结合活性.5~10mg·L-1的臭氧可以有效削减二级出水中残留的BAR结合活性和遗传毒性,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水质安全性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区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OS/umu试验测试了天津地区41个土壤样品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研究了该地区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污染水平及区域生态风险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区域中,遗传毒性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塘沽、汉沽两个区.其中,汉沽区土壤有机组分遗传毒性值最高,其次为塘沽区和市区.与有限的文献报道数据相比,天津地区土壤有机组分的遗传毒性较高,且与该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毒性的生物效应标记方法可以用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来快速筛选和甄别遗传毒性物质污染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针对沈阳市主要工业行业的40多种重点固体废物,开展了生物急性毒性和生物遗传毒性的初筛鉴别和分类评价.急性毒性鉴别将小白鼠法与发光细菌法相结合,进行毒性等级划分.遗传毒性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进行毒性筛选和等级划分.最后,综合各毒性鉴别结果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生物毒性的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典型炼化废水处理系统(简称“系统”)生物毒性削减效果、主要致毒物质类别及微生物功能响应关系,以费氏弧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受试生物,测试系统沿程生物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并结合毒性鉴别评价方法甄别系统主要致毒物质,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系统微生物功能结构与主要致毒物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系统沿程生物毒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生化处理单元进水为急性毒性微毒、遗传毒性阳性.其中,炼油废水急性毒性总削减率为86.514%,遗传毒性总削减率为96.221%;化工废水急性毒性总削减率为53.281%,遗传毒性总削减率为62.273%.(2)通过毒性鉴别评价方法 (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结果推断,炼油废水主要致毒物质可能为阳离子金属及非极性有机物,化工废水主要致毒物质可能为阳离子金属.(3)CCA分析表明,NH3-N浓度(r=0.819,p=0.001)、Cr浓度(r=0.777,p=0.002)、TPH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总石油烃)浓度(r=0.752,p=0.002)与生化处理前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
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是目前常用的焦化废水处理工艺。但是关于该工艺过程对焦化废水生物毒性的去除情况还缺乏研究。研究考察了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生物毒性(急性毒性、氧化损伤毒性和遗传毒性)随A/A/O处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A/O工艺有效地去除了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但对氧化损伤和遗传毒性的去除效果稍差;厌氧池对急性毒性的去除作用最大,缺氧池对氧化损伤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摇蚊幼虫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国外对摇蚊幼虫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生物检测、生物积累和遗传毒理研究等几方面.国外的研究表明摇蚊幼虫可以作为常用试验生物(鱼类和蚤类)的补充,用于有毒化学品的急、慢性毒性生物检测和遗传毒性研究,以及生物积累试验,以评价化学品的生态效应,并对污染物进行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8.
生物毒性检测能直观地反映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对生物种群的综合毒性,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主要综述了应用于水质毒性检测的各种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方法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沈阳西部污水生物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晓东 《环境保护科学》1994,20(4):40-42,61
本文应用生物毒性研究方法对沈阳西部工业污水排放系统的卫工、肇工渠及细河水体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监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工业混合排放水体具有很高的生物毒性.该污水的毒性将直接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群落和受纳河流的水生生物,并对其区域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采用生物毒性控制指标,对上游工业污染源排水进行总毒性的监控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环境遗传毒性研究中的生物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标记分析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毒性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方法,正成为生态毒理学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该方法对检测并定量分析各类混合毒性物质所引发的遗传毒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包括以蛋白质特性为基础的蛋白质标记,检测亚细胞毒性水平遗传毒性的生理性标记,及以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多态性为特征的分子标记等。该方法具有测定灵敏、快速的特性,在遗传毒性的研究中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不同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对东北三省具有代表性的化工行业中五种企业污染源排放口水样进行监测,按照工业废水试验方法(鱼类的急性毒性测试)研究了化工废水对于敏感鱼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化工行业废水对不同鱼种均有一定的毒性,随着实际废水暴露浓度的增加,鱼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现一定的梯度。同一浓度不同企业的水样,鱼的存活率不同,但有一定的抑制现象。在选取的化工行业中,以不同鱼种作为受试生物的生物毒性大小排序为:吉化1〉吉化2〉吉化3〉吉化4〉吉化5。  相似文献   

12.
废包装容器源头分类管理较为混乱,近年来其非法转移利用或处置事件频发。通过废包装容器定性相关法律法规梳理,解读了目前废包装容器定性的三个关键问题,并从目前较为模糊的关键问题出发,重点辨析了含有或沾染的概念,阐述了毒性或感染性的判断方法及要点。感染性主要依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确定;毒性可以从化学品分类方法、物料相关规范标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危险特性定性三个方面,对照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标准来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3.
危险废物浸出毒性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浸出毒性是危险废物毒性特性鉴别的重要指标.美国危险废物毒性特性鉴别标准是针对工业固体废物与生活垃圾共处置产生的污染特性而制定的,其主要保护目标是地下水;日本针对产业废物投海和进入管理型填埋场处置,分别制定了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其保护目标分别是海洋和普通填埋场地下水.目前中国的浸出毒性标准缺乏完整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阐明固体废物鉴别目的,浸出项目不全.针对美国和日本等的废物浸出毒性鉴别理论基础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国危险废物污染特性、污染途径和环境效应,通过模拟工业废物进行不规范处置且受酸雨影响条件下毒性物质浸出向地下水渗滤迁移的过程,以此作为模型确定浸出毒性的浸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工业废水的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运用3~5种小型鱼类组合技术方法对数十家企业工业废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可显著提高该技术方法毒性测试的灵敏性和毒性判断的可靠性,并显著缩短试验时间。根据工业废水组分及生物毒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鱼类对同一毒性和同一种鱼类对不同毒性的敏感反应具有差异性的特点,着重探讨和论述了支持用多种鱼组合(同时)测试工业废水急性毒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亚铁盐预还原技术在铬渣固化/稳定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加与不加还原剂,还原剂种类,还原剂加料方式,还原剂加入量对铬渣固化体浸出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硫酸亚铁预还原后得到的铬渣固化体浸出毒性比没有预还原处理的固化体浸出毒性要降低60%以上;用硫酸亚铁的效果与用硫酸亚铁胺的效果相差不大,且前者价格便宜,使用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硫酸亚铁的加料方式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适宜的加料方式是硫酸亚铁先配成水溶液后与铬渣进行搅拌,可以增大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硫酸亚铁的加入量为理论计算值的125%为宜。  相似文献   

16.
SBR法处理甲胺磷农药生产废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效、低能耗的SBR法处理甲胺磷工业废水,稳定有效。进水浓度CODCr为600~1200 mg/L时,处理出水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工艺流程简单,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7.
何珊  郭渊  王琛  吴丰昌  何佳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5):2339-2351
目前镍的毒性评价大多基于单一指标和室内控制实验研究,如何综合考虑镍在水环境中的形态及天然复合水化学条件的影响,进而准确预测水体中镍的生物毒性是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领域的难题.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镍的来源、形态、生物有效性、毒性机理、水质基准和标准及污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围绕镍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展开,剖析了水化学因子对镍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概述了镍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毒性表现,总结出镍对淡水水生生物的六大毒性作用机理,展望镍的生物有效性对毒性效应的影响趋势,对我国镍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中存在的多种有毒生物严重影响水体质量,对水质生物的毒性进行检测,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采用毒性检测仪对水质生物毒性进行检测,通过分析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的光电探测器、分压器等硬件结构的工作原理,完成对水质生物毒性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相差较小,其具有的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和实验周期短等优点,可有效的应用到环境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A large quantity of toxic chemical pollutants possibly remains in reclaimed water due to the limited removal efficiency in traditional reclamation processes. It is not enough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using conventional water quality criteria.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toxicity test is necessary to vividly depict the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for reuse. A toxicity test battery consisting of lethality, genotoxicity and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 wa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multiple biological effects of residual toxic chemicals in reclaimed water. The toxicity results of reclaimed water were converted into the equival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ve reference substances(EQC). Simultaneously, the predicted no-effect concentration(PNEC) of each positive reference substance was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 of toxicity data. An index "toxicity score" was proposed and valued as 1, 2, 3, or 4 depending on the ratio of the corresponding EQC to PNEC. For vividly ranking the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index "toxicity rank" was proposed, which was classified into A, B, C, or D rank with A being the safest.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evaluating reclaimed water samples in cas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