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为材料,探讨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通过平衡吸附法研究吸附时间、Cd2+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以及黑炭粒径对Cd2+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时间为2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等温吸附过程,根据该模型模拟得到25℃条件下Cd2+最大吸附量为6.22mg·g-1.Cd2+去除率随生物黑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黑炭对Cd2+吸附量随其粒径减小而增大;溶液初始pH值为4.0~7.5时,pH值变化对Cd2+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采用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去除水溶液中Cd2+时,控制溶液Cd2+初始质量浓度30mg·L-1,粒径小于0.25 mm,投加水平8g·L-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2h,Cd2+去除率可达80%.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可以作为去除污染水体中Cd2+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2.
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为材料,探讨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通过平衡吸附法研究吸附时间、Cd^2+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以及黑炭粒径对Cd^2+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时间为2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等温吸附过程,根据该模型模拟得到25℃条件下Cd^2+最大吸附量为6.22 mg·g^-1 Cd^2+去除率随生物黑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黑炭对Cd^2+吸附量随其粒径减小而增大;溶液初始pH值为4.0-7.5时,pH值变化对Cd2’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采用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去除水溶液中Cd^2+时,控制溶液Cd^2+初始质量浓度30mg·L^-1,粒径小于0.25mm,投加水平8g·L^-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2h,Cd^2+去除率可达80%。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可以作为去除污染水体中Cd^2+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壳聚糖活性污泥复合吸附剂(SCTS)对废水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温度、SCTS投加量、pH值、搅拌转速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对SCTS吸附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及最优组合水平。结果表明:影响SCTS吸附废水中Pb~(2+)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pH值、SCTS投加量、Pb~(2+)初始浓度和搅拌转速,吸附Pb~(2+)的最优组合为pH值=2、SCTS投加量为10 g· L~(-1)、ρ(Pb~(2+))初始值为50 mg· L~(-1)、搅拌转速130 r·min-1,Pb~(2+)去除率达95.76%。影响SCTS吸附废水中Cd~(2+)的因素作用力大小依次为pH值、Cd~(2+)初始浓度、转速和SCTS投加量,吸附Cd~(2+)的最优组合为pH值2、SCTS投加量2.5 g· L~(-1)、ρ(Cd~(2+))初始值60 mg· L~(-1)、转速130 r·min-1,此时Cd~(2+)的去除率为96.08%。  相似文献   

4.
选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研究了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溴环十二烷(HBCD)在乙腈-水溶液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投加量(0.2—2 g·L-1)、HBCD初始浓度(0—60 mg·L-1)及溶液中乙腈的比例(40%—100%)对吸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活性炭对HBCD的吸附速率受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通过对比Langmuir、Freundlich和Sips模型发现Sips模型更适于描述在0.05 g·L-1的活性炭投加量,HBCD初始浓度为0—60 mg·L-1的条件下,HBCD在乙腈溶液中的吸附过程,且呈现出S型吸附等温线特点,说明在吸附剂表面可能存在较强烈的竞争吸附;通过Sips模型求得的饱和吸附容量为62 mg·g-1;在40%—100%的乙腈比例下,吸附量随着乙腈比例的提高而线性降低.在活性炭投加量为0.05 g·L-1,HBCD初始浓度为5 mg·L-1条件下,获得平衡吸附量随乙腈浓度(40%—100%)变化的回归方程,并且估算乙腈比例为0%情况下,HBCD的平衡吸附量为127.35 mg·g-1.  相似文献   

5.
酚类化合物高效吸附剂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自制的吸附剂对苯酚、 4 氯酚、 2 4 二氯酚和五氯酚钠的吸附行为 ,以及pH值和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 ,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都能够较好地表述这四种酚类化合物的吸附行为 ;在pH 6 5— 7 5 ,投加量为 8g·l- 1 ,振荡平衡后 ,自制的吸附剂对苯酚、 4 氯酚、 2 4 二氯酚和五氯酚钠的去除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  相似文献   

6.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铬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吸附时间、吸附液pH值、溶液含铬浓度与菌丝球投加量的效应值与极值进行正交分析 ,确定出影响生物吸附效果的各因素依次是 :吸附时间→吸附液pH值→菌丝球投加量→铬浓度 .实验筛选出了两个对铬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菌种 :黄曲霉 (Aspergillusflavus)、曲霉属 (Aspergillussp .) .在吸附 8h的条件下 ,它们对含铬 1 5mg·l- 1的吸附液除铬率分别达 6 7 1 %和 71 2 % ,两者的最佳吸附条件是 :pH =5 ,铬菌投加比为 5mg·g- 1.以这两种霉菌为主 ,通过吸附性能实验 ,探讨了多种因素对生物吸附剂除铬性能的影响 .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不同比例钙铝、铁铝、锰铝的磷酸盐共沉物的除氟性能,比较发现,铝与铁的磷酸盐共沉物除氟效果最好,锰离子对磷酸铝的除氟效果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吸附性能较好的1∶100铁铝比例的磷酸盐共沉物为吸附剂,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吸附剂量等对其除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氟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1、pH值为6~8、振荡时间为90 m in、投加量为2.5 g.L-1条件下,1∶100铁铝比例的磷酸盐共沉物对氟的吸附量可达2.7 mg.g-1。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以溶液初始pH值、3,3’,4,4’-四氯联苯(PCB77)初始浓度、纳米零价铁(Fe0)投加量、纳米零价硅(Si0)投加量、腐殖酸和环糊精浓度为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纳米Fe0降解PCB77时各因素对反应体系中PCB77残留率、氢离子浓度及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pH值为4.5,初始ρ(PCB77)为1 mg.L-1,纳米Fe0投加量为10 g.L-1,纳米Si0投加量为0,ρ(腐殖酸)为0.25 g.L-1,ρ(环糊精)为1 g.L-1时,反应2 h后,PCB77残留率最低,为35.2%。溶液初始pH值对反应体系中PCB77的残留率影响最大,纳米Fe0投加量次之;溶液初始pH值对反应体系中氢离子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环糊精投加量次之;PCB77初始浓度对反应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影响最大,纳米Fe0投加量次之。  相似文献   

9.
膨润土负载壳聚糖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新  王彤  张道来  刘哲 《生态环境》2008,17(1):241-244
随着重金属污染土壤日益加剧,污染土壤修复和控制技术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利用膨润土原位修复土壤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平衡吸附试验研究了Cd2 在膨润土负载壳聚糖上的吸附行为.以90%脱乙酰度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膨润土负载壳聚糖颗粒吸附剂,用于吸附溶液中Cd2 .试验探讨了壳聚糖质量浓度对负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3%的壳聚糖负载量最大,壳聚糖最大负载率达32.6%.吸附Cd2 最佳工艺条件是:壳聚糖与膨润土质量比为1∶20,膨润土负载壳聚糖颗粒吸附剂用量为15 g·L-1,溶液中Cd2 含量不大于200 mg·L-1, pH 值为6~8,吸附平衡时间为8 min,Cd2 去除率为99%.动态吸附Cd2 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 200 mg·L-1的含Cd2 溶液,流速为4~6 m(h-1,经壳聚糖-膨润土吸附剂一次处理后,溶液中Cd2 的残留量为0.7 mg(L-1.  相似文献   

10.
砖红壤中Al和Pb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pH值和离子加入量两个角度研究了砖红壤中Al和Pb的竞争吸附 .结果表明 ,当低数量的Al和Pb共存时 ,离子的吸附量与其单独存在下的情形相比都有所下降 ,该现象在低pH值的条件下较为明显 ,而随着pH值升高则逐渐减弱 ;若Al和Pb共存时的初始浓度均为 1 0mmol·l- 1 ,两者之间的竞争吸附在pH 3 5至 5 5范围内都较为显著 ;此外 ,当0 1mmol·l- 1 的Pb与 1 0mmol·l- 1 的Al共存时 ,Al的吸附没有受到Pb的影响 ,此时尽管Al和Pb的浓度比为 1 0∶1 ,但土壤对Pb的吸附并没有被Al完全抑制 ,反映出土壤表面某些吸附位对Pb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高等植物细胞中的钙通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钙通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参与众多的信号转导过程,对钙通道的研究最近几年获得长足的进步:不仅在质膜中直接发现了电位依赖性的钙通道、牵张刺激激活的机械敏感性钙通道等,而且在液泡膜中发现了众多具有不同开放调控机制的钙通道:受化学信使控制的钙释放通道、电位依赖性钙通道、钙离子诱导的钙释放通道.本文对高等植物细胞中钙通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单级活性污泥过程数学模型ASM2D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姗燕  姚重华 《环境化学》2005,24(2):129-133
利用单级活性污泥模拟流程对ASM2D参数的灵敏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67个化学计量系数及动力学常数中,有22个参数需在应用中进行校核.该项研究结果为ASM2D实际应用中减少需校核参数的个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水作为反应介质,以氢气为氢源,研究了Raney Ni催化下、水溶液中2-氯酚的加氢脱氯,调查了溶剂、碱助剂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氯化物对加氢脱氯反应的影响.发现在水体系中,2-氯酚更容易被加氢脱氯,水作为反应介质时显著改善了加氢脱氯的反应环境,消除了无机氯化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累积,使催化剂保持了高活性.  相似文献   

14.
UV/H2 O2光氧化降解水中邻二氯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涛  肖贤明  刘红英 《环境化学》2004,23(6):636-640
通过UV/H2O2氧化法,对水中邻二氯苯的降解动力学、降解反应的影响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UV/H2O2氧化法能有效降解邻二氯苯,其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弱酸性或中性环境有利于降解反应的进行,H2O2的投入量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个最佳值通过IC,GC/MS鉴定出降解中间产物主要为2,3二氯苯酚、3,4二氯苯酚、甲酸、乙酸和乙二酸等,据此推导出邻二氯苯在UV/H2O2体系中的降解途径和机理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两种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离子(Cu^2 和Cd^2 ),按一定的浓度梯度配制成溶液,并以此溶液饲养育珠蚌一定时间后,测定两种离子对育珠蚌肝脏中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可以诱导3种酶活性的升高,而高浓度的离子则抑制酶的活性.同工酶电泳检测显示,高浓度的离子导致EST同工酶谱减少一条谱带,低浓度的离子则诱导产生新的SOD同工酶类型,但两种离子均未对POD同工酶谱产生影响.图6参10  相似文献   

16.
氧化亚氮形成的微生物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氧化亚氮 (N2 O)的形成N2 O是继CO2 、CH4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 ,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在过去的 2 0~ 30年间 ,N2 O以每年 0 .2 %~ 0 .3%的速率增长 ,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1 ] .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是N2 O产生的主要来源 ,而微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生物源 .微生物产生N2 O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程进行的 ,如图 1所示 .反硝化过程中N2 O的形成 :硝化过程中N2 O的形成 :图 1 N2 O的形成Fig.1 FormationofN2 O  催化反硝化过程的酶有 4种 :硝酸还原酶 (Nar)、亚…  相似文献   

17.
利用CDM-PSS-DGT装置累积测量水中的Ni2+和C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DM-PSS-DGT装置对Ni~(2 )和Co~(2 )的累积和测量.测定了Ni~(2 )和Co~(2 )与聚乙烯苯磺酸(PSS)的条件配位稳定常数以及Ni~(2 )和Co~(2 )在扩散层中的扩散系数.考察了酸度、离子强度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对CDM-PSS-DGT装置累积水中Ni~(2 )和Co~(2 )的影响.在pH 4-9范围内,酸度对Ni~(2 )和Co~(2 )的累积容量影响不大;离子强度对Ni~(2 )和Co~(2 )的累积容量有较强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不断增大,CDM-PSS- DGT装置对Ni~(2 )和Co~(2 )的累积容量逐渐下降;碱金属、碱土金属与Ni~(2 )和Co~(2 )共存时,CDM-PSS-DGT装置对Ni~(2 )和Co~(2 )优先累积.经测定Ni~(2 )和Co~(2 )与结合相PSS的条件配位稳定常数(lg K)分别为8.04和8.07.配制水中CDM-PSS-DGT装置能准确地对Ni~(2 )和Co~(2 )进行测量,Ni~(2 )和Co~(2 )的测量回收率分别为:93.84%和91.82%,RSD%分别为:3.53%和4.89%.  相似文献   

18.
氧化E氮形成的微生物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氧化亚氮(N2O)的形成 N2O是继CO 2、CH4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在过去的20~30年间,N2O以每年0.2%~0.3%的速率增长,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1].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是N2O产生的主要来源,而微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生物源.微生物产生N2O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程进行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以电子加速器为辐照手段,在4-氯酚水溶液中添加TiO2纳米粒子,通过对溶液辐照前后4-氯酚浓度、GC/MS、总有机碳(TOC)、氯离子浓度、辐照前后的紫外-可见光谱过程和溶液pH值的测定分析,研究4-氯酚水溶液在TiO2纳米粒子存在下的辐照降解和矿化特性.结果表明,TiO2纳米粒子的加入对4-氯酚的辐照降解效果没有明显影响,但改变了4-氯酚的降解途径并可以较大地提高4-氯酚的矿化.  相似文献   

20.
优势菌种活细胞对天然水体中Pb^2+和Cd^2+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然水环境———伊通河中优势菌种活细胞吸附Pb2 、Cd2 的研究发现 :pH对Pb2 、Cd2 吸附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Pb2 的吸附量在 pH =5 .0~ 7.0时变化不大 ,对Cd2 的吸附量在 pH =6 .0~ 8.0时变化不大 ;温度对活细胞吸附Pb2 、Cd2 影响明显不同 ;活细胞对Pb2 、Cd2 的吸附量随着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渗透压的增大而降低 .图 5表 1参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