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2月5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包括六大部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2.
正蒙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120多万人口,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相对较少,由于环保部门强化监管,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相似文献   

3.
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水利和水资源,成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关心注目的一个重大话题。  相似文献   

4.
要闻     
《环境教育》2014,(4):34-35
正全国2亿亩农地存在安全问题"国土部门查出有2亿亩左右(农地)存在安全问题。"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发展司司长高俊才在3月26日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要把这些对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有影响的耕地采取政府补偿、农民自愿的方式退出来。据悉,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达到了50.6%,投资总量超过2200亿元。而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的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比重都会超过去年,将安排700多亿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发改委明确近年将重点投资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饮水安全等六大领域。《第一财经日报》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世纪初"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三农问题已经转变为使乡土文化资源能够跳出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农业设施和农产品加工的窠臼,转到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发掘农村多元文化、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向上来,这个思路可以归纳为"新三农"。而围绕市民消费需求特征,促进城乡对接,寻求"新三农"的现实路径,则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蒋高明 《绿叶》2013,(7):34-41
"三农"问题并不是三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三个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其自身和其他两个问题。在乡村建设重新兴起的当下"三农"问题仍是如此。唯有兼顾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与城市实现公共福利共享、农民的自觉和主体意识得到提高,乡村建设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发展生态农业恢复大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问:近来年,农业的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您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农业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  相似文献   

7.
程存旺  石嫣  温铁军 《绿叶》2012,(2):14-19
百年前的学者即已认识到中美两国农业生产模式存在巨大要素禀赋差异而不可能完全效法彼此,但是当前无论政策界、学术界还是主流社会.坚持认为中国农业应该转向美国"大规模+集约化"模式的大有人在.实在令人感到惊愕.也不得不对农业政策中长期存在的偏差而带来的"双重负外部性"——生态环境损失和食品安全失控——而扼腕。如今.若想彻底扭转环境敌对型农业蔓延之势,则必须从农业生产之外探寻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亦即我们在1 990年代开始提出三农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强调:解决之道在三农之外。  相似文献   

8.
黄亚军 《绿叶》2014,(5):59-64
2013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引起社会各界对"家庭农场"的广泛讨论。尽管中央对"家庭农场"的政策导向非常清晰,农业部也从户籍、经营规模、从业种类和雇佣劳动使用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限定,但由于暂时缺乏严格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各地政府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规模化、机械化,所以"家庭农场"在实践中非常混乱。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农"经营的"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才是最能高效使用土地、维护人地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与行动,预示了中国将要对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的面积远大于城市的乡村进行重大改革,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或将从乡村振兴开始。  相似文献   

10.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三方面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然后,对秦皇岛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他年少时"捉粪",后来当过农技员,村支书,集团公司副总裁,可他退休后偏偏选择了与禽畜粪便打交道,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此,中共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起草组专程赴他的公司进行专题调研。是他,创造性地解决了鱼米之乡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他所创办的公司,在十年时间里,共处理100万余吨畜禽粪便等污物。是他,创造性地为农业提供了绿色、优质的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2.
<正>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目标之一写进党章。2018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草牧业"概念首现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发展"草牧业"是实现我国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随着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政策落实情况、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绘制草牧业社会网络图,并结合草牧业内涵,从草地生态、生产功能两个方面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保护草原生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草原工作的核心,"粮改饲"试点工程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草牧业发展缺乏产业链总体设计、土地流转成本高、科学技术水平薄弱、支撑力度小等问题。通过辨识政策缺口,为后续政策调整及制定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4.
石嫣 《绿叶》2012,(8):33-40
食品安全成为世界问题与化学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体系的主流、工业化食品生产体系成为百姓餐桌的主宰、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成为人类主要寄居地高度相关。因而,解决食品安全危机不能单纯依靠事后监管,更为重要的是事前行动,而"食物社区重构"则是事前行动的现实践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度层面的推进和人们的普遍参与,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所带来的"化学农业"和"石油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清洁生产:兴起、困境及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清洁生产是在"石油农业"带来的负外部性和人们日益关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农业清洁生产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农业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农业清洁生产在发展中面临着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困境,市场"逆淘汰"、产品认证、评价体系、市场监督体制等市场困境,人才、政府管理乏力等管理困境,农业生产经营制度、补偿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等制度困境。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清洁生产,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清洁生产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我国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在信息化农业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温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进行了实证调研,深入剖析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提出了从合作社组织内部、组织外部、组织之间构建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型信息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     
《环境教育》2011,(2):6
4万亿元未来10年,我国将累积投入4万亿元兴修水利。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按此标准,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  相似文献   

18.
温铁军 《绿叶》2008,(11):54-60
若依照西方的私有化+市场化教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结果必然是耕者无其田的社会动乱和城市贫民窟化,如印度、菲律宾等国。而若能借鉴同为东亚小农经济的日、韩、中国台湾地区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的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经验,并传承上世纪80年代中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和谐社会模式,推行体现普惠制服务的弱势小农的合作化,新农村建设——综合性的合作经济和乡村自治——定将成为中国三农发展道路之本。  相似文献   

19.
社区支援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社区支援农业是加快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是破解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社区支援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困境,面临着交易成本、认证和市场监督等市场困境,也面临着相应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组织架构不合理等管理困境。推动中国社区支援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重新构建社区支援农业发展的系统框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社区支援农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之长盛兴旺,"质"是其大命,"绿"是其底色。"质"愈优,农则愈"兴";"绿"愈浓,农则愈"盛"。当今,中国的"三农"正在发生着本质性革命。这种变革把"三农",尤其是把农业和粮食产业推入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即由"以量为主"、转向"量质并重"、以质为主的发展阶段。适应这种阶段性大转变,必须遵循农业粮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探索和创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的"大格局",实现"兴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大境界。大格局是对农业粮食,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坐标的历史定位。有大境界才能有大格局,也才会有大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