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2.
<正>《荷花淀》虽然是一篇小说,但行文却是十分缜密,前后呼应,丝丝入扣,颇具诗情画意,深得中国传统诗词的妙处。清初诗人王士禛有《真州绝句》,其四云:"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家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以来,城市诗创作尤其醒目。如果说城市心态和城市意识是城市诗的核心内容,那么探讨诗人与城市关系的重要桥梁便是声音,即汉语新诗的音乐性。诗歌文本呈现为破碎无序的辞章,诗人以碎片化的形式回应与城市相关的心理状态。较有代表性的是顾城《鬼进城》、《城》中的"跳",宋琳《外滩之吻》中的"摇",陈东东《外滩》中的"移动",透过文本细读,从中分析声音所蕴藏的抒情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诗歌教学应从情境的创设入手,把学生吸引到诗人当时的创作情境中,超越时空的界限,让学生与诗人进行零距离心与心的交流。变"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为"对诗歌内涵美的解读",借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诗境,带领学生感悟诗境、探索诗情。(一)注重高质量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引领学生走入诗人心灵的第一步。好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很快就走到诗的意境之中,为下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期和人格形成期的学生,播下最好的种子,打下做人的底子,我们开创性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定期把学生的活动成果用展板进行展示,进行全县范围的交流,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才艺展示的平台。一、"诗配画"——指间流淌诗情画意"诗配画"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在背诵古诗文时,引导  相似文献   

6.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四月最常有雨,也最常让人想起逝去的人。谭雯芳同学记录了外婆离去当天的场景和自己的心情,并回忆了她与外婆之间互相关爱的一幕幕。细腻的情思串起了整篇文章,读后感人至深。黄昏,太阳靠近地平线的时候,大地陷入一片沉寂……那天,那天的这个时候,外婆安详地睡着了。正如梁上的燕子妈妈深情地唤着自己的孩子回巢,外婆看着床前的儿孙们,笑  相似文献   

7.
<正>陆游诗曰:汝欲果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诗人对他儿子的肺腑之言、经验之谈。本人教学有年,一心营职,对这句话揣摩日久,深有体悟,受益良多。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之内,教学的时间不限制在课堂之上,下面我对教学心得略作表述。一、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引导学生从小学开始,多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阔视野、增强心理健康,增加学习的欲望,掌握学习的方法。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相似文献   

8.
<正>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而经久不衰。意境,作为古诗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境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动之以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古诗的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题为《负冬日》的诗:杲(音:稿,意为明亮)杲东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意指太阳的温暖)闭目坐,和风生肌肤。初如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全诗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诗人在冬日早晨因沐浴阳光而产生的身体的快感和精神的舒畅,读之使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0.
游歌 《沿海环境》2000,(8):28-28
鸟是人类的朋友。古往今 来,许多名人倾之以诗,赞之以文,表达了爱鸟之情和护鸟之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护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薄,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诗人把鸟在巢中嗷嗷待哺的情景用拟人手法写成诗,以教育人们爱鸟护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一生写了不少咏鸟诗,诗中咏到的鸟儿多达数十种。杜工部最喜欢观赏的首推鸬鹚,他对鸬鹚甚至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而一旦重新相见,便高兴得大声吟唱:“门外鸬鹚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北宋诗人苏东坡深受…  相似文献   

11.
发现之旅     
<正>打开百度网,输入"文包诗"三个字,出现如下文字描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正>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其文艺评论作品《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即诗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快乐的手段来实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这样,我们如果将学生视为的枯燥无味的语文讲读通过愉快的形式来加以实现,定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喜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19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倡导者斯宾塞就主张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快乐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学生智慧地活动。为寓教于乐,多年来我根据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快  相似文献   

13.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为人类蓄水保水作出重大贡献。科学研究表明,每亩林地比无林地至少可多涵蓄水20立方米,5万亩森林所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容量。因此,造林就是造水。这种观点在古代就已为有识之士所认识。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旧去来辞》中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唐朝诗人杜甫在《佳人》一诗中写道:“在山泉水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诗歌多义难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诗人所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际遇以及性格特征诸方面对其诗多义难解之原因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阿笨:给侄女讲小红帽的故事,当讲到猎人成功地把外婆和小红帽从大灰狼的肚子里救出来时,我问她:"你从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她说:"吃东西时,一定要嚼碎了再咽……"吹总:公交车上,侄女拿着棒棒糖对一个陌生男子说:"我要把你变丑,把你变丑……"那陌生男子转过头对着侄女笑了笑,结果侄女愣了一下,接着对他说:"对不起,我会想办法把你变回去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孩童时读此诗,如同唱山歌,一晃而过,其含意不清。六十年过去了,重读此诗,感到格外亲切。诗人不仅写了春晨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色,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夜间风雨声而忧花落,能以此心对待事物,日后立身社会,也必能关心民间疾苦,体贴  相似文献   

1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画的一幅我国古时农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19.
小小萤火虫     
<正>夏夜,萤火虫在晚风中轻盈飞舞,忽明忽暗,就像天上的小星星。南朝诗人萧绎曾写道:"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这首诗把萤火虫的光彩描写得活灵活现。萤火虫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个小小的发光器,发光器里面含有发光的物质。萤火虫发出的光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光的亮度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长歌 《环境》2013,(1):29
"珠海、中山、江门,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发出内心的呐喊:还青山绿水,让树影婆娑;还蓝天白云,让鸟儿欢歌。让我们的家园充满阳光,生机勃勃。""只有与环保同在,我们才能与母亲同在,把母亲的赞歌谱写到永远、永远……""我们希望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我们希望能唱响绿色和平的歌!"当这一个个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理想,从一张张稚嫩的口中喊出的时候,令人深受感染。12月8日,在首届"珠中江"中学生环保诗歌朗诵比赛中,来自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的60多名高、初中学生通过朗诵环保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