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为完成国家科委在沈阳市建设高效持久型农业的试点工作,解决郊区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通过对沈阳市东陵区五三乡作为建立城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地区的现状调查和资源优劣势分析,从生态学观点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模式的意见。城郊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边缘和最活跃的交换地带,也是生态上最脆弱敏感的地带。沈阳市这样大的工业城市,城郊农业生态模式探讨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为在城郊建立一个农、林、牧、副、渔,工商业持续发展、协调稳定的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两年来,通过对五三乡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资源优劣势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模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浏阳农业结构类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建立了区域农业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法,把区域农业结构划分为8种类型。运用这一划分方法,对浏阳市农业资源、经济与生态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浏阳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相对发达和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定位分析方法分析了浏阳市区位、资源位、经济位和生态位特点,对15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效益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农业发展现状,针对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品种资源改良与优良农业生物资源的引进、农产品加工及深加工技术、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开发利用技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生态经济姜堰市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姜堰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和能源贫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姜堰市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990年姜堰市河横村荣获“全球500佳”称号,2000年3月姜堰市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九五”期间,在经济年增长率达6%~11%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削减10%,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江西省自然环境、农业环境及农业资源特点出发,分析了江西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优势.通过实施生态——能源工程以及应用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自身环境得以有效保护,从而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一方面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省份,另一方面,又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农村经济的强盛是山西经济振兴的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基础,为实现农村经济翻身的一切活动又作用和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立体交叉性“三废”污染,资源破坏和人口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不给农业生态术己严重脆弱的三晋大地蒙上一层阴影。高速增长的人口与低速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是造成山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内在因素。目前,山西省农村基本上还是靠劳力投入换取产出,劳力差异几乎就是经济差异。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发展有机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目前,江苏省有机食品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政策上、管理上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发展农业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基于已有研究,以439个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102件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为研究变量,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动态分析和比较2000—2006年和2006—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均为推动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要素;星级农业旅游景点是地区农业旅游吸引力最重要的内容,对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起主导作用,且其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对于提升农业旅游竞争力的贡献,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优化农业旅游资源结构贡献更突出,成为苏中和苏北农业旅游资源富矿区实现农业旅游综合发展的新突破。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将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和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4类。通过类型演化分析得到:2000—2012年江苏省各地农业旅游均有所发展,但地区间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苏北和苏中地区发展相对迅速,后发优势明显,苏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仍保持了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重心地位。最后,针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从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今后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农村工业发展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诸多因素,其主要有:1)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工业以增收为目标的低层次发展;2)在低目标追求下的农村工业粗放经营方式;3)农业的特点及目前农业经济的目标,模式不尽合理等。该文最后提出了从多目标多层次着手缓解环境矛盾的宏观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隆政镇地处里下河平原,位于江苏省海安县西北,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乡镇。全镇人口2.3万,耕地面积2.85万亩、水面面积0.31万亩,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不高,1983年人均收入只有215元,在海安县属于贫困乡镇。 1983年以来,隆政镇(原为乡)镇政府按照海安县“在里下河地区继续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禽业和淡水养殖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下,结合当地传统养鸡、养猪的优势,作出了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发展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决策,并从养殖业入手,带动饲料加工业,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废弃物和非粮资源,化废为宝,促进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 几年来,隆政镇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7.1%的速度递增,目前该镇粮食年产量达3000万千克,国民总收入337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80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111万元),生猪饲养量近30万头,家禽饲养量愈190万羽,镇办及村办企业18个,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成为里下河地区较富裕的乡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被联合国评为“全球500佳”后,以生态农业建设的突出成就闻名于世.小张庄正是阜阳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缩影和代表.作为拥有1200多万人口的农业地区,安徽省阜阳地区人多地少、农村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发展后劲,阜阳地区1981年开始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结合传统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持续农业     
《环境》1994,(5)
去年五月间,国际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泰国等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这次会议主要对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农业,技术进步与持续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什么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吉林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原则,分析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现状,并根据吉林省自身农业特点,并从推进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三方面提出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发展循环农业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立足环境资源禀赋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产业发展现状和环境资源禀赋的相容性分析,剖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环境资源禀赋支撑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模式,提出浙江省基于环境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原则和思路,要支持发展符合环境资源条件和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优质产业,限制发展不符合环境资源条件的低端产业,建议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生态休闲养生产业、现代大农业,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长期以来存在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威胁,而该区又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业地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又同时满足当地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发展地区循环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功能区划是重要前提。论文以该区典型农业县--宁夏盐池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例,结合数学生态学模型与聚类分析模型,在地域区划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其社会、经济功能分异,探讨该县农业功能空间分异格局,结果划分为5个农业功能区,并提出实现各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有5个优势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偏僻、社会资源贫瘠四大制约因素。在资源约束下,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3个主导方向是强化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食草性畜牧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汇型园艺植物;扩大农业空间,稳步发展沙漠农业。同时强调农业产业化,一要扩大产业化门路,二要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档次。并提出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型农业等5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时下,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在城郊甚至偏远的农家小屋里,都住满了都市一族。他们惬意地在此垂钓、健身……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将其称之为“农家乐”。农家乐旅游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载体,以本地资源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区划、区域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前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正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国家成为农业决策的有力支柱。 农业的基本任务是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地带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能源资源却十分贫乏,长期以来能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本文从分析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出发,提出合理开发资源、适当控制工业发展速度、大力建设核电、解决交通接纳区外能源调入、长期坚持节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制定正确的能源开发政策等 10大战略措施,以促进能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西藏食物保障的自然资源相对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藏食物保障的自然资源相对优势研究表明 ,光能、生物、旅游资源是西藏食物保障的突出相对优势。这些资源具有独特、再生和易于持续开发利用等突出特点 ;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开发利用优势 ,但是 ,与经济落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目前开发乏力 ,开发利用将带来后续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沉重负担 ;耕地、草地与森林资源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又有突出的劣势 ,主要表现为数量的优势与质量的劣势。西藏未来食物保障 ,取决于如何将这些资源的相对优势有效组合、综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